母乳每100毫升含鈣只有34毫克(牛乳含鈣高達125毫克),但母乳中鈣和磷的比例為2:1,最適於鈣的吸收。當寶寶每天的魚肝油需要量得到滿足時,1歲內母乳餵養的寶寶每天可從母乳中得到225~250毫克的鈣元素,所以對6個月內母乳餵養的寶寶,並不強調額外補鈣;而6個月~1歲母乳餵養的寶寶也只要稍微額外補充一些鈣就夠了,而這些透過新增含鈣的米粉等輔食就基本夠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如果沒有明顯缺鈣症狀,就沒有必要補充鈣劑。
孩子缺鈣一般有下列症狀,當孩子出現下列徵兆時,最好去醫院做血清鈣含量測定,判定孩子是否缺鈣。
1、不易入睡,更不易進入沉睡狀態。
2、入睡後多汗、啼哭、易驚醒。
3、白天常出現煩躁,坐立不安。
4、出牙遲或牙齒排列參差不齊。
5、學步遲。
6、陣發性腹痛,但又查不出寄生蟲,無消化不良、腸炎等病。 7、偏食或厭食。
8、指關節明顯較大,指節瘦小無力。
9、經常出現抽搐症狀。
10、指甲灰白或有白痕。
(1)嬰幼兒。6個月的毛毛白白胖胖,近來夜晚常常啼哭不止,表現亦不如以前活潑,媽媽帶他來醫院檢查,醫生判定毛毛缺鈣,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小兒生長迅速,並且戶外活動少,曬太陽少,常引起鈣的吸收不足而導致各種缺鈣表現。小兒是否缺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①常表現為多汗,與溫度無關,尤其是入睡後頭部出汗,使小兒頭顱不斷磨 擦枕頭,久之顱後可見枕禿圈。
②精神煩躁,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有時家長髮現小兒不如以往活潑。
④1歲以後的小兒表現為出牙晚,有的小兒1歲半時仍未出牙,前囪門閉合延遲,常在1歲半後仍不閉合。
⑤前額高突,形成方顱。
⑥常有串珠肋,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肋軟骨增生,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常壓迫肺臟,使小兒通氣不暢,容易患氣管炎,肺炎。
小兒缺鈣嚴重時,肌肉肌腱均鬆弛。如果腹壁肌肉、腸壁肌肉鬆弛,可引起腸腔內積氣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狀。如果是脊柱的肌腱鬆弛,可出現駝背。1歲以後小兒學走路,如果缺鈣,可使骨質軟化,站立時身體重量使下肢彎曲,有的表現為"X"形腿,有的表現為"O"形腿,並且容易發生骨折。
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小寶寶變得骨骼強壯,讓他從平時的飲食中輕鬆獲得鈣質,做媽媽的可要動動腦子了。
能夠大口喝下低脂牛奶,且每天持續的喝,當然是最好的。但牛奶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在華人不嗜牛奶或有乳糖不耐症的情況下,換個吃法或選擇其它高鈣食物,未嘗不是一種變通。
1. 善用乳製品入菜
用低脂奶粉取代麵粉,用牛奶取代水,都是掌廚者可做的變化。而烹煮過的牛奶,也可減緩過敏者對乳糖的不適。
例如,紅燒牛腩時,可加入鮮奶增加香味。為奶油白菜調味時,也可以加入牛奶或乳酪。蒸蛋時可用牛奶取代白水,增加滑嫩的口感。偶爾吃吃洋人的批薩或
義大利麵時,也別忘了灑上適量的乳酪粉,增加鈣質的吸收。
此外,優酪乳也是一種好食材。選擇低脂優酪乳,按個人喜好放入不同的生菜沙拉或水果。優酪乳也可加入橄欖油、
西紅柿醬或醋酸,調成沾醬吃不同的海鮮或肉類。
2. 多利用醋酸
許多人都知道,在熬煮骨頭湯時,可加入一些醋或檸檬,以加速鈣質的排出。專門研究礦物質的營養學家卻坦誠地表示,到目前為止,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加醋的熬煮方式,其實還是很難釋出骨頭中的鈣質,但如果先泡過較強的醋酸(就是市面上所賣的醋),效果也許會比較好。
但另一個方法肯定有效。把洗淨或水煮蛋所剝下來的蛋殼,泡在一個小酒杯的醋裡,經過幾分鐘,蛋殼就會慢慢溶解,甚至連一點殘渣都沒有,這樣就可獲得1800毫克的鈣,十分驚人。如果想再增加它的含鈣量,可再放入新的蛋殼溶解。
這樣高鈣的醋酸可做成許多熟悉的菜餚。例如,吃餃子時愛喝的酸辣湯,也可以用來清蒸魚,那酸味與甜度絕不輸給泰式檸檬蒸魚。如果是使用高階的醋料,甚至可用來拌壽司飯,卷出各式各樣的壽司料理。這樣做,全家人都愛吃,會在不知不覺中,吃進很多很多的鈣。
3. 多吃小魚與海藻食物
以長壽著稱的日本人,一如其它的東方國家,牛奶的攝取量並不如西方人多,但他們仍舊能獲得足夠的鈣質,“這得歸功於海藻與小魚類食物,”醫學博士川田愛義在《鈣質健康法》一書中解釋。他建議,把吻仔魚、金鉤蝦、條仔魚、小魚乾、或魚罐頭中的沙丁魚,整個吃下去,營養與鈣質盡在其中。
日本人的味噌湯可謂是“長壽湯”,因為湯中的豆腐、小魚乾與海帶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是讓人骨頭強壯的食物,只有站得起來,才有長壽可言。
除了海帶味噌湯,也可以煮煮髮菜豆腐羹或紫菜蛋花湯,這些都是華人熟悉的湯水。如果是外食,只想吃碗簡單的湯麵,也別放棄吃到鈣的機會,像小魚乾拌豆乾、海帶絲,或涼拌海帶芽,都是極佳的海中食物。
4. 吃零食也能補充鈣
用杏仁、小魚乾取代洋芋片,用蒟蒻、芝麻海苔或開心果,取代巧克力或可樂,吃零食也能補充鈣。
加州杏仁協會的營養諮商顧問常常出差到世界各地,為的是介紹與推廣杏仁的好處。很驚訝地發現,東方人竟然把杏仁和小魚乾放在一起吃。她認為這是絕佳的組合,因為小魚乾和杏仁都含有豐富的鈣,能加倍補充。唯一要注意的是它的鈉含量,適量的吃,免得吃進太多的鹽。
其它的豆類和種籽食物也有豐富的鈣質,像黃豆、芝麻、蓮子、紅棗、黑棗、葡萄乾和枸杞子,都能有效提供鈣質。所以,如果有空就喝碗紅棗蓮子湯或紅豆湯,如果實在很忙,就把葡萄乾或開心果帶在身旁解饞,傳統市場賣的烘烤黑豆,也是很好的零食。至於蒟蒻,則是在製作過程中加入礦物質,所以會含有鈣,可列入考慮。
5. 別忘記維生素
脂肪的魚類,像鰻魚和鮭魚,其次是蛋黃與牛奶。在蔬果方面則是香菇。煮香菇前,可先在太陽底下曝曬1~2個小時,就能產生很多的維生素d,再搭配在不同菜餚中,幫助鈣的吸收。
當然,更快的方法是曬曬太陽。一週3次,(早上10時前或下午4時後)每次曬10~15分鐘,就能獲得所需要的維生素d。
6. 每天給小寶寶吃一次以下的夥伴食物:燕麥、糙米、小麥胚芽、小米、玉米、大麥、小麥、喬麥和黑麥煮的粥,便能均衡地吸收到足夠鋅、鎂、銅、錳、硒、纖維素和蛋白質,助使小寶寶健康成長。
7. 每天有足夠的瓜果蔬菜提供給孩子做膳食,儘量少吃任何藥物,他的免疫系統便會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
母乳每100毫升含鈣只有34毫克(牛乳含鈣高達125毫克),但母乳中鈣和磷的比例為2:1,最適於鈣的吸收。當寶寶每天的魚肝油需要量得到滿足時,1歲內母乳餵養的寶寶每天可從母乳中得到225~250毫克的鈣元素,所以對6個月內母乳餵養的寶寶,並不強調額外補鈣;而6個月~1歲母乳餵養的寶寶也只要稍微額外補充一些鈣就夠了,而這些透過新增含鈣的米粉等輔食就基本夠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如果沒有明顯缺鈣症狀,就沒有必要補充鈣劑。
孩子缺鈣一般有下列症狀,當孩子出現下列徵兆時,最好去醫院做血清鈣含量測定,判定孩子是否缺鈣。
1、不易入睡,更不易進入沉睡狀態。
2、入睡後多汗、啼哭、易驚醒。
3、白天常出現煩躁,坐立不安。
4、出牙遲或牙齒排列參差不齊。
5、學步遲。
6、陣發性腹痛,但又查不出寄生蟲,無消化不良、腸炎等病。 7、偏食或厭食。
8、指關節明顯較大,指節瘦小無力。
9、經常出現抽搐症狀。
10、指甲灰白或有白痕。
(1)嬰幼兒。6個月的毛毛白白胖胖,近來夜晚常常啼哭不止,表現亦不如以前活潑,媽媽帶他來醫院檢查,醫生判定毛毛缺鈣,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小兒生長迅速,並且戶外活動少,曬太陽少,常引起鈣的吸收不足而導致各種缺鈣表現。小兒是否缺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①常表現為多汗,與溫度無關,尤其是入睡後頭部出汗,使小兒頭顱不斷磨 擦枕頭,久之顱後可見枕禿圈。
②精神煩躁,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有時家長髮現小兒不如以往活潑。
④1歲以後的小兒表現為出牙晚,有的小兒1歲半時仍未出牙,前囪門閉合延遲,常在1歲半後仍不閉合。
⑤前額高突,形成方顱。
⑥常有串珠肋,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肋軟骨增生,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常壓迫肺臟,使小兒通氣不暢,容易患氣管炎,肺炎。
小兒缺鈣嚴重時,肌肉肌腱均鬆弛。如果腹壁肌肉、腸壁肌肉鬆弛,可引起腸腔內積氣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狀。如果是脊柱的肌腱鬆弛,可出現駝背。1歲以後小兒學走路,如果缺鈣,可使骨質軟化,站立時身體重量使下肢彎曲,有的表現為"X"形腿,有的表現為"O"形腿,並且容易發生骨折。
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小寶寶變得骨骼強壯,讓他從平時的飲食中輕鬆獲得鈣質,做媽媽的可要動動腦子了。
能夠大口喝下低脂牛奶,且每天持續的喝,當然是最好的。但牛奶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在華人不嗜牛奶或有乳糖不耐症的情況下,換個吃法或選擇其它高鈣食物,未嘗不是一種變通。
1. 善用乳製品入菜
用低脂奶粉取代麵粉,用牛奶取代水,都是掌廚者可做的變化。而烹煮過的牛奶,也可減緩過敏者對乳糖的不適。
例如,紅燒牛腩時,可加入鮮奶增加香味。為奶油白菜調味時,也可以加入牛奶或乳酪。蒸蛋時可用牛奶取代白水,增加滑嫩的口感。偶爾吃吃洋人的批薩或
義大利麵時,也別忘了灑上適量的乳酪粉,增加鈣質的吸收。
此外,優酪乳也是一種好食材。選擇低脂優酪乳,按個人喜好放入不同的生菜沙拉或水果。優酪乳也可加入橄欖油、
西紅柿醬或醋酸,調成沾醬吃不同的海鮮或肉類。
2. 多利用醋酸
許多人都知道,在熬煮骨頭湯時,可加入一些醋或檸檬,以加速鈣質的排出。專門研究礦物質的營養學家卻坦誠地表示,到目前為止,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加醋的熬煮方式,其實還是很難釋出骨頭中的鈣質,但如果先泡過較強的醋酸(就是市面上所賣的醋),效果也許會比較好。
但另一個方法肯定有效。把洗淨或水煮蛋所剝下來的蛋殼,泡在一個小酒杯的醋裡,經過幾分鐘,蛋殼就會慢慢溶解,甚至連一點殘渣都沒有,這樣就可獲得1800毫克的鈣,十分驚人。如果想再增加它的含鈣量,可再放入新的蛋殼溶解。
這樣高鈣的醋酸可做成許多熟悉的菜餚。例如,吃餃子時愛喝的酸辣湯,也可以用來清蒸魚,那酸味與甜度絕不輸給泰式檸檬蒸魚。如果是使用高階的醋料,甚至可用來拌壽司飯,卷出各式各樣的壽司料理。這樣做,全家人都愛吃,會在不知不覺中,吃進很多很多的鈣。
3. 多吃小魚與海藻食物
以長壽著稱的日本人,一如其它的東方國家,牛奶的攝取量並不如西方人多,但他們仍舊能獲得足夠的鈣質,“這得歸功於海藻與小魚類食物,”醫學博士川田愛義在《鈣質健康法》一書中解釋。他建議,把吻仔魚、金鉤蝦、條仔魚、小魚乾、或魚罐頭中的沙丁魚,整個吃下去,營養與鈣質盡在其中。
日本人的味噌湯可謂是“長壽湯”,因為湯中的豆腐、小魚乾與海帶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是讓人骨頭強壯的食物,只有站得起來,才有長壽可言。
除了海帶味噌湯,也可以煮煮髮菜豆腐羹或紫菜蛋花湯,這些都是華人熟悉的湯水。如果是外食,只想吃碗簡單的湯麵,也別放棄吃到鈣的機會,像小魚乾拌豆乾、海帶絲,或涼拌海帶芽,都是極佳的海中食物。
4. 吃零食也能補充鈣
用杏仁、小魚乾取代洋芋片,用蒟蒻、芝麻海苔或開心果,取代巧克力或可樂,吃零食也能補充鈣。
加州杏仁協會的營養諮商顧問常常出差到世界各地,為的是介紹與推廣杏仁的好處。很驚訝地發現,東方人竟然把杏仁和小魚乾放在一起吃。她認為這是絕佳的組合,因為小魚乾和杏仁都含有豐富的鈣,能加倍補充。唯一要注意的是它的鈉含量,適量的吃,免得吃進太多的鹽。
其它的豆類和種籽食物也有豐富的鈣質,像黃豆、芝麻、蓮子、紅棗、黑棗、葡萄乾和枸杞子,都能有效提供鈣質。所以,如果有空就喝碗紅棗蓮子湯或紅豆湯,如果實在很忙,就把葡萄乾或開心果帶在身旁解饞,傳統市場賣的烘烤黑豆,也是很好的零食。至於蒟蒻,則是在製作過程中加入礦物質,所以會含有鈣,可列入考慮。
5. 別忘記維生素
脂肪的魚類,像鰻魚和鮭魚,其次是蛋黃與牛奶。在蔬果方面則是香菇。煮香菇前,可先在太陽底下曝曬1~2個小時,就能產生很多的維生素d,再搭配在不同菜餚中,幫助鈣的吸收。
當然,更快的方法是曬曬太陽。一週3次,(早上10時前或下午4時後)每次曬10~15分鐘,就能獲得所需要的維生素d。
6. 每天給小寶寶吃一次以下的夥伴食物:燕麥、糙米、小麥胚芽、小米、玉米、大麥、小麥、喬麥和黑麥煮的粥,便能均衡地吸收到足夠鋅、鎂、銅、錳、硒、纖維素和蛋白質,助使小寶寶健康成長。
7. 每天有足夠的瓜果蔬菜提供給孩子做膳食,儘量少吃任何藥物,他的免疫系統便會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