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將噯福斯
-
2 # 人到中年始讀書
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說“”因為朱元璋定了幾個不征討國,而日本就在不征討中 。這個回答呢不能說不對,但有失偏頗。為啥?因為老朱家的孩子沒幾個聽話的。首先是朱允炆一改朱元璋的酷政,朱棣更厲害,直接把老朱立在宮中的鐵牌,太監不得識字干政扔進垃圾桶裡等等。
傲,,跑題了。。。為啥不打日本,我們一起分析一下,明朝的皇帝中最有可能打日本的是誰?好像就剩朱棣他一個人了,其他人要麼沒時間,要麼就是能力不行。朱高熾剛登上皇位不到一年嗝屁了,宣宗文治武功還可以,可惜十年也嗝屁了。接著英宗御駕親征直接被俘。反正一代不如一代。我們再來看最有可能的朱棣,可是朱棣太忙了比誰都忙,奪權成功後二十二年他忙著殺建文遺老。
忙著下西洋找建文,忙著五出漠北。忙著永樂大典,忙著遷都。忙著徵安南。說起對外徵安南讓朱棣比吃了狗屎還難受。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處理安南的。本來,朱棣替安南平亂,幹得比較漂亮,但關鍵時候他好大喜功的癖性卻忍不住發作。就算王族陳氏的確全被殺光,也不能以此為藉口吞併其國。 不出兩年,安南人便為了復地被鎮壓下去,再反,然後再鎮壓……如此反反覆覆,直到朱棣死,安南就不曾平靜過。二十年中,安南人充分顯示其特有的頑強、桀黠。一如數百年後的法軍和美軍,明軍在安南亦陷於泥淖之中難以自拔:撤兵,面子不允許;不撤,又無法撲滅反抗。遂疲於奔命,焦頭爛額。花的軍費海了去了。真是讓他老爹說對了,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他的兒子剛登上皇位就下令撤軍。你看經過這件事。明朝那些君臣還敢對外征伐?
-
3 # 元和拾一年
中國古代統治的兩種方式,一是海內直接統治,一是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羈縻。海內的直接統治即土地和人民俱為天朝管理,其表徵就是官方擁有地圖和戶籍。對於周邊民族和國家,只有你不惹事,臣服於我,定期朝貢即可,也就是在天朝的朝貢體系之內,天朝並不直接管理他的人民,是為羈縻。
今人總想問一句,為何某朝某代沒有打日本?一則,因為彼時的日本和今天不一樣,彼時的日本在天朝人的眼中,是蠻夷之地,甚至連雞肋都算不上,食之無味,棄之無悔。二則,打仗、統治,都是要成本的,這個成本,古人都是要心中盤算的。有一句話叫,不以四夷病中國,也就是說,不讓周邊民族和國家來拖累中國,我本在中國有吃有喝,日子過得優哉遊哉,為何要興師動眾,勞師遠征呢?這大概就是明太祖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的初衷吧。
降至萬曆年間,豐臣秀吉欲裹脅北韓,侵犯大明,為北韓所拒,於是出兵北韓,以至於北韓八道崩裂,宣祖一路西逃至義州。大明朝廷經過考慮,決定出兵北韓,以救東藩。萬曆帝命使臣宣慰北韓,曰:
朕今命文武大臣二員,統率遼陽各鎮精兵十萬,往助討賊,與該國兵馬,前後夾攻,務期剿滅兇賊。復敕東南邊海諸鎮,並宣諭暹羅、琉球等國,集兵十餘萬,同徵日本,直搗巢穴。由上可以看出萬曆援朝之役中,原本有徵日本的打算,但後來沒有實現。作為大明來說,一則,明軍第一次入朝之後,發現日軍並不弱,所以明軍克復漢城之後,就沒有大的行動。二則,明朝還有其他邊患,所以把入朝的軍隊又陸續調回。作為北韓來說,能保住自己的命就算不錯了,那有能力再徵日本。所以後來向天朝彙報說,聯絡不上暹羅國,大明也沒有深究。
其實戰爭末期,北韓內部有人要徵對馬島,此君名叫黃慎。他主張,壬辰之亂,實由對馬為嚮導。既然我們殺不了豐臣秀吉的人頭,那我們就去殺對馬島人,殺他個雞犬不留,還可小小地洩下憤。黃慎以前曾出使日本,路過對馬時,暗中熟記了對馬的地形。他說,現在大明的舟師還在南洋,如果浙兵七八千,與我們的軍隊協勢渡海,掩其不備,必可以得志,如此則可保十年無事。但是北韓小朝廷早如驚弓之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壓制了黃慎的建議,此事遂寢。
-
4 # 隱語
文 | 獬執事
明朝不徵日本,在朱元璋主持編撰的《皇明祖訓》中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這裡原文摘錄如下: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中原四方的蠻夷之地,地處偏遠,如果打下來,供給就非常困難;而那些蠻人又不容易聽號令。如果他們自不量力來攻打我大明,那是他們自取滅亡;但如果他們沒有侵略我大明的野心,我們便興兵討伐,也不是一件好事。我(朱元璋)怕後世的子孫貪圖一時的戰功去攻打這些地方,所以列下這些“不徵之國”,後人切莫主動攻打。
這些“不徵之國”主要包括東北、東南、西南三個方面的小國,日本自然也在其中。提到日本,朱元璋還頗有意見,認為他們暗通胡惟庸,圖謀不軌,因此剝奪了日本朝貢的權利。你看看,連朝貢都是一項權利,這等偏遠荒鄰之地還值得我大明去征討嗎?那不是給日本自動“升級”了?
然而,朱元璋的“不徵”之論卻留了一個口子,你一定也看出來了,那就是西北。朱元璋是這麼說的:“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也就是說對於蒙古,那可是忘戰必危,寸土必爭。中國自古有“雖盡東海猶有邊”之說,西北一向是中原王朝的大敵,這一點是與日本不同的。所以,明朝不東征日本,非不能也,實不欲也。如果日本一旦“來擾我邊”,大明也一定不會心慈手軟,萬曆北韓戰爭就是這麼打起來的!
-
5 # 青言論史
很簡單啊,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就曾經定下一些“永不征伐之國”,日本在其中名列前茅。既然老祖宗都這麼定了,那還打他幹嘛啊?
但問題是,真的是這樣嗎?老朱家的孩子就這麼聽話?太祖爺說不打就不打?那怎麼老頭子剛死四兒子就造了大孫子的反?
因此,如果拿所謂的太祖定製、皇明祖訓來解釋為什麼明朝不打日本,是根本解釋不通的。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深層次來找原因。
其實不用問為什麼明朝不打日本,歷朝歷代,甚至放眼整個世界,動過打日本本土主意的,也就只有中國的元朝和美國而已。哪怕強如天可汗時代的貞觀年間,中國都沒考慮過揍日本的問題。
為什麼不打日本?因為沒必要啊。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我們的眼界都在東亞大陸上,充其量再到中南半島和北韓半島上頂了天,對於這麼個坐船要漂幾個月的島國,我們更希望是用威和德來收服,迫使其加入到整個天朝朝貢體系來。
如果開動大軍去征討日本,打不打得下來都很難說,就算打下來,又怎麼長期統治?把他們全殺光嗎?雖然放現在可能很多人都舉雙手同意,但這個做法既不現實也不符合政治規律。但如果只是設定羈糜行政機構甚至扶植親華政府的話,那用不了幾代就得玩完。更何況日本這個國家,既貧瘠又狹小,哪怕是以近代開拓殖民地的眼光來看待,也是沒什麼攻打的必要的。
再放到明朝這個朝代來看問題。明太祖曾有“片板不得下海”的閉關鎖國的政策,連海洋貿易都被禁止,更不用說去派海軍揍那個至少在當時還沒怎麼得罪天朝的日本。
到了成祖時期,一休哥的老朋友、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滿已經派人來承認了大明的老大地位。儘管手裡有著當時可以說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無敵艦隊,但朱棣還是犯不著去打一個主動認慫的小國,收拾日本的事兒自然也就擱淺了。
但隨著室町幕府的垮臺,日本陷入混亂,越來越多的日本海賊王來到中國討生活,倭寇之亂隨即爆發。儘管在胡宗憲的領導、徐渭的謀劃、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戰鬥中,倭寇被基本全殲,但是成天修道的嘉靖帝是沒那個心思去一鼓作氣收拾掉日本的。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不久後就發動了對北韓的戰爭,史稱壬辰倭亂。此時已經江河日下的明軍,收拾起日本來還是一點不費事,儘管帶著北韓人的難度基本相當於一打五,不過在明軍的努力和豐臣秀吉嚥氣的雙重作用下,日本人還是灰溜溜地撤回了本土。他們下一次登上大陸,就是在三百年後了。
雖然對歷史的假設都是沒意義的,但我還是想假設一下,如果朱棣讓鄭和像收拾陳祖義那樣收拾一下日本,嘉靖讓俞大猷和戚繼光一鼓作氣追到日本,萬曆讓李如松或者麻貴趁著日本內亂偷襲一下日本,也許八十年前打的慘痛回憶,就能避免吧?
-
6 # 論史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有明一代之所以並未像元朝一樣遠征日本本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試論之。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就確立了不徵日本的國策,直接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這是明朝一脈相承的國策。
後著《祖訓》,列不徵之國十五,日本與焉。明太祖朱元璋早在洪武二年就詔諭日本前來朝貢,但是面對明朝的詔諭,日本的反應並不友好,顯得極其傲慢。在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派禮官責備日本對大國不敬,將要行征討之事。但是日本的那位良懷親王非但對這個警告視若罔聞,還上了一封態度很強硬的表文,明太祖儘管非常震怒,但是徵日計劃也並未實施,直到洪武二十八年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
那麼明太祖為何在頒佈的《祖訓》中良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呢?這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大概是如下幾小點:
第一、明朝開國之初,百廢待興,中原及江淮有些地區已經到達人煙斷絕的地步。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的政策重點是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尤其是農業。如果再去征討日本,很顯然不合時宜。
第二、就是因為元王朝兩徵日本的失敗,給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在《明史》上也提到過,征討日本有極大的風險,所以明太祖就忍了這口氣。
帝得表慍甚,終鑑蒙古之轍,不加兵也。第三、明太祖在建國後,就是為了經濟生產的恢復,對外用兵極為謹慎。除了對北方蒙古的仗不得不打之外,能不打的仗儘量不打,因為這會消耗民力,破壞經濟生產。明太祖在這方面已經講的很明白了。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用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當然明太祖這句話還是有瑕疵的,畢竟倭寇在明初就開始騷擾中國的海疆了,只是那時候還不嚴重。
國家用兵,猶醫之用藥,藥以治疾,不以無疾而服藥,國家未寧,用兵以勘定禍亂。及四方承平,只宜修甲兵,練士卒,使常有備。……。故為國者,但當常講武事,不可窮兵黷武。但是,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明太祖的慎兵思想。既然統一全國,武力就是用來保境安民的,不是用來擴張的。所以像徵日這樣風險極大的跨海遠征在他的眼裡當然是不可行的。
下面我來講講第二大原因。
明朝最大的邊患來自北方的蒙古,而不是東邊的日本。雖然,明朝南倭北虜之患並有。但是,從實際破壞力來看,來自北方蒙古的邊患對明王朝造成的威脅和損失遠比倭患大的多。
我來舉個例子,嘉靖二十一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率兵進犯山西,就破襲了山西10衛,三十八州縣,殺20餘萬人,掠奪牲畜200餘萬頭。
凡掠十衛、三十八州縣,殺戮男女二十餘萬,牛馬羊豕二百萬,衣襆金錢稱是。所以蒙古才是明朝最大的敵人,吸引了明朝的主要軍事力量。所以,明朝如果徵日就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朱元璋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就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表態過,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
五年,太祖謂廷臣曰:“東夷固非北胡腹心之患,亦猶蚊虻警寤,自覺不寧。”朱元璋的意思是儘管日本人很煩,但是終究不是心腹大患啊!
第三、日本的軍事實力也是在發展的,在萬曆援朝戰役那時候,日本也已經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兵員素質很強,明軍在與日軍的對陣中也付出了相當代價(具體的損失《中國曆代戰爭史》上有,我就不再贅述了),如果此時要去撲滅日本,極有可能是要用上舉國之力了,再加上北方的蒙古,明朝國力上也不允許這麼做。
我認為以上就是明朝沒有進攻日本的原因。
-
7 # 雨一直下
明朝從建國到滅亡始終在對抗北方遊牧民族。
明朝國力不像漢朝強大能徹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威脅。日本倭寇對東南沿海進行侵略。明朝大多都是防禦性抵抗。沒有實力出兵海外。
-
8 # 麥子漫畫
1.強如元朝到了日本也被日本的鬼天氣攪得頭昏腦漲,明朝的統治者深諳這一點,他們不會重蹈元朝的覆轍。
2.明朝的軍隊戰鬥力太差,在東南沿海的軍隊主場作戰卻不能奈何流寇組成的倭寇集團,如果貿然去客場挑戰日本正規軍,下場肯定好不到哪去。
3.明朝當時最大的威脅是北方的蒙古,他們不可能耗費軍力再去與日本結仇。真正打起來,蒙古趁虛而入,大明會提前滅亡。
4.明朝中期之前:明朝經濟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為什麼要去一個蠻荒之地打仗?明朝中期以後:自己都一屁股的事,又是農民起義又是東北慘敗,更沒有閒工夫去搭理日本了。
-
9 # 探微閣主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後,以祖訓的形式告誡其子孫: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歷史上,有隋煬帝徵高句麗而導致亡國的教訓。
元朝徵日本,最終也並未成功。這也給了明太祖更多的理由。
而最重要的原因,即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歷史上,凡是向外擴張之民族,必有其內外利益的驅動。
日本,孤懸大海,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對中國這樣一個傳統的大陸型國家來說,其地理位置也不甚重要。
且不說以元朝的武力都沒有徵服。即使征服下來,如何統治也是個大問題。
第一,當地民眾沒有收中國統治的傳統,必定反抗不斷。
第二,當地自給自足都困難,何況還要供給地方政府開銷。很可能非但不能給中央提供賦稅,還要中央救濟。
參照安南的情況,必定會成為明政府一個沉重的負擔,最終扔掉了事。
-
10 # 文軒春秋
朱元璋去世的時候留下一道《祖訓》。列舉了15個不徵的國家。換句話說,以後不管誰做了皇帝,都不要主動去征伐這15個國家,日本就在其中之一。
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的失敗,給朱元璋內心影響很大。所以留下了這道《祖訓》。
明朝萬曆皇帝想遠征日本。海軍精銳都已經直接到了渤海灣了。
可是日本是朱元璋不徵之國名單裡的國家。這有違祖訓,加上財力不濟只好作罷。
打不打日本隔著汪洋大海,隔著北韓。況且打贏了日本並不一定守得住,打輸了可能造成糟糕的影響。換句話說,高投入,高風險,但是回報和需求不確定甚至可有可無。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是北方的蒙古人。日本當時不是什麼大氣候,不太影響統治者根基的就缺乏動力。
看看朝萬曆援朝戰爭的第二階段,明朝聯軍雖然掌握著主動權不斷向日軍進攻,但在日本退軍之前,始終沒能攻下日軍據點。這還是在北韓,如果換成了日本的話,明朝軍隊的補給會更加的困難。日本作為守衛自己國家,也會更加高士兵氣。如果打贏了,日本一窮二白,收益小於投入。打輸了那更加不用說了。
回覆列表
靠征服日本來解決財政困難,對大明朝來說根本不現實。
明朝前期,有實力征服,卻不願意征服。當時國家幅員萬里、國富民強,根本沒把日本放在眼裡,也看不上日本的那點碎銀子。鄭和出海遠航,寧願西行數萬裡,也不去日本,就說明了這一點。日本根本就不在帝國的考慮之內!如果你是一條巨龍,你又怎麼會在意一隻小蟲。
到了明朝中後期,已經沒有實力征服日本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從明朝內部來說,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日益緊張。面對小小倭寇的侵擾,尚且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更別說進攻日本本土了。也正是在抗倭鬥爭中,大明朝第一次對日本人的頑固兇悍有了比較清晰直觀的認識。
明晚期萬曆年間,因為援朝抗日,明軍最精銳的遼東軍與日軍在北韓進行了戰略決戰。雖然大明朝取得了最後勝利,但也付出了巨大傷亡,花費了鉅額軍費。同時,也更加清醒地認識了日軍的頑固兇殘。明朝大將麻貴甚至表示,自己與蒙古人打了上百仗,沒有見過向日本人這麼悍勇的。依託本土,在北韓與日本決戰,尚且如此困難,還談什麼進攻日本本土。
為什麼明朝中晚期的日本軍隊這麼兇悍呢?就在於,此時的日本經歷了長達幾百年的所謂“戰國”時代,由豐臣秀吉實現了統一。軍隊經過幾百年的戰爭洗禮,擁有頑強的戰鬥意志、豐富的戰鬥經驗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全日本能征慣戰的軍隊多達二十萬。客觀講,明朝時的日本並不弱。
日本軍隊
如果此時大明朝貿然進攻日本,最少需要二十萬精銳主力。這二十萬人如何渡海過去?能不能全部順利登陸?登陸以後能不能站穩腳跟?後勤補給怎麼辦?
同志們,打仗是要死人的,打仗是要花錢的。想靠打仗掠奪別人發不義之財,終究是沒有好下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