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進化出了不同的腸道特徵,食肉動物都是短腸道,大腸較短較弱,不利於植物粗纖維的消化,食草動物卻相反。而人類大約居於中間,因此是雜食動物。

    不同食性的物種有不同的生存策略,食草動物的優點是最接近大自然的生產者,也就是綠色植物,綠色植物的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多,可以為動物提供非常充足的食物,因此食草動物一般具有比較大的數量,遍地的草木足夠它們吃的了,所以有很多體型遠大於獅子老虎的食草動物,植物的豐盛使它們能獲取充足的能量,能更好地繁衍,在被捕食的過程中,體型、力量大的更容易存活下來,所以生存競爭使部分食草動物體型龐大。

    不過由於植物的粗纖維難以消化,需要更強力的大腸不斷地摩擦揉搓植物纖維,腸道中也能寄居著數量更豐盛的微生物,可以協助食草動物消化植物。食物特徵使得食草動物需要大量的進食,植物食物的供能效率還是比較低,但是腸道的長度提升了能量的攝取,能裝更多的食物,也能更長時間地消化食物,而且大腸相較於食肉動物也更強悍。

    食肉動物則是另外的生存策略,它們通常更傾向於現成的肉,因為對於動物而言,動物的肉無疑能提供更加豐富全面充足的營養,能在相對較少的能量消耗中獲取足夠的營養,為了捕獵猛獸進化的路徑是肌肉強悍、跑跳能力強、牙尖爪利。但是它們的腸道也適應這樣的食物特徵,蛋白質、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腸,因為食物是肉營養充足且便於消化,因此食草動物都是短腸道,盲腸也比較弱,對植物食物的消化能比比較弱,純肉食轉換為吃草相對也更加艱難。

    人類本來屬於食草動物,是靈長類動物的一支,由於生存競爭的劣勢不得不來到地面上生存,於是需要探索新的食物和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人類逐漸吃肉,剛開始甚至是食腐,後來隨著智力的提升和工具武器的製造,人類能捕食更多的肉食,肉食相對而言能提供更豐富的營養,因此人類在進化的歷程中小腸縮短,大腸不斷衰弱,比起現代的人類和大猩猩黑猩猩,腹部占身體的比例毫無疑問是人類更小。加上熟食的發明,人類的腸道進一步弱化,大腸小腸連線的地方也就是闌尾,萎縮成一個只有一些淋巴組織卻缺乏消化功能的盲端,還常發生闌尾炎等急腹症。

    不過人類也保留了吃植物果子、葉子的習性,也算是雜食物種,在原始時代其實沒那麼多講究,逮著啥吃啥,其它的所有動物也是這樣,在自己的食譜範圍內遇到啥吃啥。但人類目前的生活環境無疑和野外生存差別很大,體力消耗相對減少,那麼人類就不能再多吃原始祖先喜歡吃的碳水、脂肪類食物,偏好這兩類食物的人容易肥胖,也就容易導致血脂高,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簡單說是人類的進化還沒有趕上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近200年人類的食物的種類和量極大的豐盛,在這種情況下更不能肆意多吃,需要計劃性地控制身體攝入的物質和能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霆106:108不敵步行者威少19+14+11成空砍,你如何評價本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