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舞空城
-
2 # 四川達州人
那個時期具體如何,是依據化石,還有土層中各種生物殘留層做推測。
侏羅紀白堊紀時,氧氣含量高,溫度高,溼度大,而且正是大陸分離時期,整體植物生長茂盛,海平面也比較高,所以生機勃勃。植物不斷汲取二氧化碳,植物被掩埋形成煤炭,動物死亡後也被掩埋最終形成石油。
今天的氣候變暖,是冰河世紀後人類工業活動造成地下暫時退出迴圈的碳被釋放。可這只是理論而已,如何證實呢?
或者,只有形成更多證據之後才能被證實。
有哪些因素能夠控制地球的氣溫呢?
直接的外部因素自然是地球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而它的影響因素則包括太陽自身活動的強弱、地球大氣層氣溶膠對太陽能量的反射、地球高緯地區冰蓋對Sunny能量的反射、溫室氣體保溫效應的強弱這四大因素;內部因素則包括洋流系統的波動、海區厄爾尼諾/拉尼娜效應的影響等。
年際尺度上,地軸傾角引起Sunny直射點的變化,直接造成太陽輻射量不均勻造成氣溫變化產生四季;
五年尺度上,厄爾尼諾/拉尼娜效應同樣在這個尺度發生變化;偶爾發生的劇烈火山噴發也會在之後的幾年裡造成降溫事件,例如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的劇烈爆發讓1816年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無夏之年。
五十年尺度上,厄爾尼諾效應、拉尼娜效應的週期性出現讓北半球從未消停過,而太陽黑子活動週期也在這個尺度對太陽輻射產生影響。
五百年尺度上,人類工業化的影響體現的淋漓盡致——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的節節攀升與平均氣溫的升高非常吻合,重點在於其他因素並沒有產生顯著的變化。成因尚不明確的週期性小冰期也開始顯現出它的威力。
五千年尺度上,地球自身的軌道因素開始逐漸發揮作用,自從一萬年多年前結束末次冰期以來,地球的溫度首先猛烈升高,然後在數千年的時間裡逐漸下降。現在所說的變熱,或者說全球變暖,只是非常近期的事情——但非常嚴重,因為變熱速率極快。五萬年尺度上,頻繁的D-O週期從地質記錄中體現出來,地球的溫度變化非常頻繁,並且相當劇烈。五十萬年和五百萬的尺度上,地球自身的軌道因素——米蘭科維奇旋迴全面得到體現,地球的溫度以十萬年為週期穩定走低。我們生活在一個十萬年週期剛剛開始,世界變得溫暖的時代,並將在未來9萬年中逐漸變冷。五千萬年的尺度上,主要的影響因素轉變為板塊運動引起的大規模造山活動:新鮮山脈暴露大量岩石,岩石風化吸收大氣的二氧化碳,引起溫度下降。換句話說,自恐龍時代以後,由於阿爾卑斯—扎格羅斯—喜馬拉雅造山系統的快速隆起,整個新生代的氣溫都在逐漸下降。南北極冰蓋的出現,也在數千萬年的時間尺度上讓地球變得更冷。
五億年的尺度上是什麼樣的變化?
這個時間尺度要複雜的多。一方面要考慮板塊活動在億年尺度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考慮植物活動在億年—千萬年尺度的影響,還要考慮太陽自身活動性的變化。自從植物在晚志留世登陸以來,它們在陸地上瘋狂繁衍,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並最終與石炭紀啟動的盤古陸拼合事件一起將地球氣溫推向谷底;二疊紀以來,由於構造活動逐漸減弱,造山活動規模減少,或許還可以算上西伯利亞大火成岩省的影響,全球氣溫逐漸回升;經過了三疊紀的降溫後,侏羅紀以來,隨著太平洋板塊開始向兩側陸地俯衝和大西洋的拉張,盤古陸的分界加劇,大量的火山活動向大氣釋放溫室氣體,把全球的溫度推向五千萬年的最高點,然後重新開始變冷。
瞭解了最近5億年地球溫度的變化以後,再回過頭看看問題:
恐龍時代的高溫與現代的變暖有什麼區別?區別很大。恐龍生活的時代是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存在的兩億年間,是地球溫度在三疊紀下降後,進入了一個新的億年尺度的大升溫,板塊運動主導了這兩億年中的溫度升高。理論上,這兩億年中也必然存在時間尺度更小的溫度波動,但如此古老的地質記錄無法解讀出來。
人類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長達五千萬年的板塊運動主導之降溫的時期,往更小了說,是一個特別冷的末次冰期結束後快速升溫後緩慢下降的時期。工業活動造成了百年尺度的氣溫升高,在整個新生代的尺度來看微不足道,但對人類這一物種的生存卻有著難以預計的影響。
恐龍時代的高溫,是純粹的自然因素主導;人類時代的變暖,是這顆星球首次出現生物活動釋放化石碳庫造成變暖。而且據估算,現在變暖的速率要大於PETM(古近紀極熱事件)的升溫速率,後果有多可怕,我們卻還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