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火辰
-
2 # 穿越再現彼岸
司馬懿和司馬遷兩個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司馬遷在西漢中期,司馬懿在東漢末期,差了三四百年的時間,除了姓氏都是司馬以外,唯一能扯上關係的是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其他真沒什麼直接的關係。(司馬懿劇照)
司馬姓氏源考。一、司馬氏的遠祖。
根據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直白一點,黃帝的孫子顓頊時期重黎主管天象和農業,到了堯舜時期,重黎氏還是負責這些事情。重黎氏的後人程伯休甫在周朝擔任大司馬,這個職務是主管軍事的最高官職,在西周時期才設立的,終於不管理天和地的事情了。程伯休甫是司馬氏的祖先,是以官職為姓氏。《詩經·常武》中說道:
“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甫,左右陣行,戌我師旅”
這是司馬氏先祖出任大司馬的證明。(司馬遷劇照)
二、司馬氏分流。
周宣王時期,程伯休甫失去了官職,從此成為了司馬氏。周平王東遷洛陽(歷史上稱東周)後,司馬氏世代掌管編寫周朝的國史,周惠王和周襄王時期,司馬氏離開周朝都城,到了晉國。
到了晉國的司馬氏開始分流,一分為三,主要在三個地方:衛國、趙國、秦國,也就是衛國系司馬氏、趙國系司馬氏、秦國系司馬氏。
司馬氏三支派世系。一、司馬氏衛國支系。這一司馬氏在《史記》裡面很少有記載,反而是《戰國策》等其他史書多有記載,因為這一支司馬氏出了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司馬熹(司馬賙)。為三任中山國的相邦,直接導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司馬遷只記載聊聊數言:
其在衛者,相中山
根據1974年在河北平頂山出土的青銅鼎的銘文證明了司馬遷的記載。
大概司馬遷羞於記錄這個同姓的司馬氏的族人,起碼人家做了三朝的相邦,估計所作所為不為人齒。
二、司馬氏秦國支系。這是司馬遷所在的分支,記載的非常詳細,給大家簡單列一下:
司馬錯(秦國名將,司馬遷八世祖)——司馬靳(白起部將,六世祖)——司馬昌(秦主鐵官,司馬靳孫)——司馬無澤(漢市長)——司馬喜(五大夫)——司馬談(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錯劇照)
三、司馬氏趙國支系。這一支主要依靠傳授劍術而聞名。司馬凱——司馬蒯聵——司馬憲、司馬卬(殷王,司馬蒯聵玄孫)——司馬鈞(徵西將軍,司馬卬八世孫,司馬懿高祖父)——司馬量(豫章太守)——司馬儁(穎州太守)——司馬防(京兆尹)——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等。(司馬懿家譜)
透過分支世系我們可以知道,司馬遷屬於司馬氏秦國系,而司馬懿屬於司馬氏趙國系,是在司馬氏的量大分支上。
司馬遷後人改姓。司馬遷在西漢時期一直負責修史,司馬遷和父親司馬談兩代寫成了《史記》一書。
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被處以“腐刑”,以後又因為《報任安書》牽扯到太子劉據謀反事件,司馬遷遭到迫害,於公元前87年去世。
為了保護《史記》副稿,同時為了免於滿門抄斬鄉。司馬遷和族長司馬厚商議改姓遷居。長門改姓為“馮”,是“馬”字加兩點水;次門為“同”姓,“司”字加一豎。以後的司馬遷的後人大都不姓司馬了。(司馬光砸缸圖)
宋朝的大名人司馬光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後人。
回覆列表
按照史記太史公自述,以及晉書宣帝紀的記載,司馬懿和司馬遷還真能扯上關係,只是這個關係有點遠。傳說,司馬一姓來自於遠古時期司天、司地的重、黎。到西周程伯休父時期,司馬姓就產生了。
後來,司馬家為躲避周朝的內亂逃到了晉國,而後又分別逃難,分成了三枝。一枝逃到衛國的,出了中山國的相邦司馬賙(即相國)。逃到秦國的,出了秦朝大將司馬錯(為秦王滅蜀)。逃到趙國的,在楚漢相爭時期出了趙將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
司馬錯的孫子是人屠白起手下的將軍,與白起一起被賜死,他的後代到了西漢,就出了史聖司馬遷。
而司馬卬投降劉邦後,他的後代在河內溫縣定居下來,世代擔任漢朝的中高層官員,其中出了東漢的徵西將軍司馬鈞,在東漢很有名,司馬懿就是司馬鈞的後來。
也就是說早到春秋戰國時期,這三枝司馬是一家,後來分散了。
還有,與司馬懿同出一枝的,是宋朝的名臣司馬光,據說他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字叔達)的後代。與司馬遷可能出自一枝的,是被稱為文章西漢兩司馬的司馬相如,這倆據說出自陝西韓城,司馬相如家後來遷徙到蜀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