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門提督坎震離

    中醫講,怒傷肝,悲傷脾。。。。。。其實古人雖然不明白為什麼,但已經知道情緒對身體有影響。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個爽從何來?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又怎麼來的?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牽一髮而動全身。

    當人悲傷的時候,並不是只有大腦感覺到悲傷,其他的部位雖然不一定有意識,但同樣是有影響的。

    人緊張的時候,呼吸開始急促,心跳加速,手心流汗,身體就處於應激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本能的自我反應,遠古時期,人類遇到危險就會產生系列反應。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供氧量增加,供能增加,流汗讓身體變得光滑,跑得就越快,跳得越高,而光滑的身體就像泥鰍魚一樣,不容易被捉住。

    但這種應激狀態是不可長久持續的。會產生大量代謝廢物,破壞體內酸鹼環境等,偶然一次的反應,身體透過調節就回復了。

    但如果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酸鹼平衡被破壞,大量關鍵的組織細胞都會受到損害,有些損害甚至是不可逆的。

    人就可能發瘋或者發病。

    人體自平衡系統就出現了,會進行保護性抑制,促進體內激素平衡,一些人難過一段時間,感覺似乎沒那麼難過了。就是自平衡機制的作用,否則很多人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

    我們的喜怒哀樂對於身體就像一次洗禮,適度適量的喜怒哀樂能夠鍛鍊身體的系統,也是完整的人生。只要不過分,也是沒問題的。

    如果真悲傷到不能自已,建議還是要自我調整,或者找人排解,你自己已經消化不了。

    那樣下去,生病就是遲早的事兒。

  • 2 # 心理諮詢師鄭道

    臨床上稱為軀體化反應,說簡單形象點就是如果你存在一個錯誤的感受或者想法,那麼你的大腦就會失去平衡,進一步身體防禦系統就會變得紊亂,最先報警的往往是嗓子疼,嗓子扁條體是第一道防線,如果痛苦或不適感受進一步問繼續發展,就會發生重大疾病,鄭道心理工作室專門解決各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

  • 3 # 7寶Wei

    人為什麼心理上傷心難過,從而會造成生理上的疼痛呢?其實這是因為心理上的作用,從而外在表現為生理上的疼痛。

    我們人體中70%都是水,這些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細胞外液,也就是存在於細胞外部的液體,另一類叫做細胞內液,就是存在於細胞內部的液體。而我們又將細胞外液呈作為內環境,而血漿和血液有本質的區別,血漿是存在於血液之中,血液具有運輸的能力,我們的身體都有一定的調節機制,主要是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而我們在感到悲傷的時候,身體裡就會啟動這些調節機制。

    當我們身體感到悲傷的時候,我們身體裡的下丘腦會起到關鍵作用,下丘腦是主要的神經體液免疫調節中樞,下丘腦在受到刺激後會同時刺激甲狀腺和腎上腺,我們把傳遞訊號的東西叫做興奮,這裡的興奮不單純的指使人高興的情緒,也可以指任悲傷的情緒,也就是說有別於正常狀態的情緒,我們都叫他興奮,興奮會刺激甲狀腺和腎上腺,使它們分泌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

    剛才有提到體液調節,這種情況下,通常啟動的是體液調節,因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激素,會隨著血液一起流動全身。這些激素在一邊流淌的過程中,也會起到調節的作用。

    因為人在孤獨悲傷的時候,身體裡有些器官是處於消極狀態,需要讓這些急促將它們啟用起來,這些激素在血液中流淌,會帶動血液加速流動,也就會刺激我們的血管,血液都是從心臟流出來,再回到心臟,所以激素在血管中流動,必然會刺激血管,而導致心臟覺得難受,也就是心酸心疼。

    我們人體有很多調節中樞,比如下丘腦是體溫和體液調節中樞,脊髓是運動中樞,小腦和腦幹是平衡中樞,而對於我們人體來說,最重要的調節中樞就是大腦皮層,因為只有大腦皮層才能夠產生感覺,在刺激血管和心臟的時候,產生的這種心酸心疼的感覺就會傳遞到大腦皮層,用我們大腦皮層反映出這種感覺是處於悲傷狀態下的心酸。

    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時候,希望大家儘量保證情緒平和,不要過於的激動,也不要過於悲傷,如果有的時候覺得心臟不舒服,或者有心酸心痛的感覺,應該儘量起來運動一下,多喝水,保障平時的健康狀態,千萬不要由於過度激動從而影響到自己的身體。

  • 4 # 郭家心理姐

    1,人的情緒和健康息息相關

    2中國古代就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說,可見中國醫學就非常重視人的情緒與健康的關係。

    像是大家都知道的《范進中舉》這篇文章,范進50多歲,好不容易考上了進士,結果因為欣喜過度,結果得了失心瘋。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喜傷心,太過高興會傷到心臟。

    那後來是怎麼破的呢?後來有人出主意說:讓范進的老丈人罵他幾句,打他幾巴掌。

    因為范進平是最怕他的老丈人,所以老丈人呢,就罵了他幾句,打了他幾巴掌他就醒了。

    過度的訊息情緒:長期不愉快、恐懼、失望會抑制胃腸運動,從而影響消化機能。

    2,怨恨、批評、內疚、恐懼,是我們生活中4種最壞的習慣

    長時間的怨恨會吞噬我們的身體,導致一種我們稱之為“癌症”的疾病。

    把批評作為日常習慣的人常常會患關節炎。

    內疚的人總是期待著被懲罰,懲罰會導致疼痛。

    恐懼會產生緊張會導致脫髮,潰瘍甚至腳痛。

    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這裡痛那裡痛,是因為心裡有很多不快樂的事。

    有些人整天都有緊張感,有些人很早變禿頂,有些人患上胃潰瘍,有些人無端的腳痛…

    其實。只要病人能夠化解他們的憎恨心,病痛便能消除,連癌症都可以化解。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看看是對應的哪些心理狀況出了問題?

    因為,如果單單只是從生理的角度去治療,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 5 # 掙脫枷鎖的囚徒
    為什麼人心理上的傷心難過會造成生理上的疼痛?

    題主的問題表述並不準確,嚴謹一點應該是:

    為什麼人心理上創傷(傷心)會造成與身體上創傷帶來的生理性疼痛一樣的疼痛?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從什麼是傷心,和什麼是疼痛說起。

    什麼叫傷心?

    失去至親會傷心,失去所愛會傷心,被伴侶朋友背叛會傷心,被同學同事孤立會傷心,甚至你在網路上沒有被回關也會傷心。

    所有可以造成傷心的創傷歸結起來實際上都屬於同一種類型的傷害,那就是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紐帶,學術上稱為社會拒絕。

    社會拒絕為什麼構成傷害?

    因為,人是一種社會動物,維繫人與人之間一定的社會紐帶不僅是一種心理需求,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存需求。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根本無法獨立生存,需要父母或者他人照顧;即使是成年後,一個人的力量也非常弱小,也往往難以生存,比如遭遇到豺狼虎豹的襲擊。

    因此,人的基因裡寫就了需要維繫一定的社會紐帶關係。

    當任何一種社會紐帶關係被打破哪怕是遭受到些許損害,都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拒絕,也都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傷害,也就是傷心。

    什麼叫疼痛?

    按照目前一般性定義,疼痛是指“實際或潛在的傷害產生的不愉快的感覺,以及與之相關不良情緒體驗”。

    也就是說,疼痛並不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是一種主觀感覺。

    即使存在客觀的傷害,比如,拿刀在腳上割一個口子,也不應定意味著一定會產生疼痛。比如,完全截癱的人,即使在截癱平面下劃傷幾個口子也不會感覺到疼痛。

    疼痛的產生需要有傷害性刺激,被傷害性感受器接收,產生電訊號,經過編碼,訊號沿著神經逐級上傳,直到大腦皮質負責處理和產生疼痛感覺的中樞,經過整合分析才產生疼痛感覺。

    主要的疼痛感受中樞位於額葉前扣帶回和腦島。

    這種傷害性訊號還傳遞到負責情緒處理的杏仁核,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同時還傳遞到其他中樞,產生各種效應。

    社會拒絕疼痛

    社會拒絕同樣是傷害,會不會產生疼痛呢?

    要知道,世界上不論文化背景和語言差別,人們總在用同樣的詞彙來描述身體上的傷害和心理上創傷帶來的不良感覺。

    比如,頭疼與心疼,破碎的骨頭與破碎的心,身體傷害與精神傷害等。

    即是說,至少,全世界的人們一致性地認為,社會拒絕會產生疼痛。

    生理傷害性疼痛與社會拒絕疼痛,是一樣的疼痛嗎?

    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很多研究。

    比如,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當幼犬被與母親強制分離時會表現一種痛苦。

    隨後,科學家們在猴子、豚鼠、大鼠和雞等其他動物身上也複製了這種發現。

    再後來,能反應腦功能活動的功能性磁共振(fMRI)的發明為該領域進行更深入研究帶來了可能。

    2003年,一項里程碑性的研究發現,社會拒絕疼痛與生理性疼痛分享某些共同的神經機制。

    研究者發現,在虛擬的擲球遊戲中,當參與者被其他遊戲玩家孤立,不帶他玩時,這種社會排斥顯示出大腦前扣帶回背側和前腦島活動性明顯增強。

    ——這兩個腦功能區也是大腦處理軀體傷害的生理性疼痛的主要腦功能區。

    此後,有很多類似的試驗重複並驗證了以上結論。

    2017年一項薈萃分析採用一種被稱為啟用似然性評估的方法對不同研究中的腦fMRI影象進行重疊分析。

    結果發現,自我報告的“心疼”(紅色)與實際存在社會的排斥(綠色)啟用的腦區域高度重疊(黃色代表重疊部分)。

    就是說,大量證據表明,社會拒絕疼痛跟生理性疼痛一樣,都是實際性的疼痛。

    社會拒絕疼痛也會刺激內源性鴉片類止痛物質產生

    由於疼痛是主觀的,也就存在很大可變性,同樣的傷害會產生不一樣的疼痛。在某些情況下,傷害甚至不一定會產生疼痛。比如,高度緊張時,即使受傷了也不會在當時感覺到疼痛。

    這是因為,人體有一系列“修改”疼痛的機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傷害會刺激腦產生幾種內源性鴉片類止痛物質,包括內啡肽、腦啡肽等。

    2015年,密歇根大學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社會拒絕也會像身體創傷一樣刺激腦產生μ鴉片類物質,說明人的心理創傷不僅能產生疼痛,還能刺激與生理性疼痛一樣的內源性止痛機制。

    有趣的是,試驗中,那些被認為“心理強大”的人,被發現可以產生更多的μ鴉片類物質,從而揭開心理強大與玻璃心的秘密。

    對乙醯氨基酚也能減輕心理性疼痛

    我們知道,對乙醯氨基酚(最常用的退燒止痛藥和感冒藥成分)具有一定的止痛(生理性疼痛)的作用,是世界上最常用的非鴉片類止痛藥之一。

    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與安慰劑相比,對乙醯氨基酚也能減輕在遊戲中遭遇社會排斥者心理上的痛苦,舒緩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

    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社會拒絕疼痛與生理性疼痛是具有很大共性的真實的疼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祝男孩生日快樂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