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AF美食君

    要知到成語的由來,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成語的發展歷史和成語的概念。

    成語是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成語的定義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闢易記易用。

    從成語產生的年代來看,第一個高峰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由於列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出現了儒、法、墨、道、縱橫家、陰陽家、名家、兵家、農家等多種學派。

    然而,諸子百家的學說即便在現在讀來,仍然存在很多深奧晦澀的理論,而這些學派的代表人物,為了使自己的學說更能為人所接受,獲得更大的影響力,需要將這些理論能夠淺顯的講述出來,讓人能夠明白並且認可,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選擇用各種寓言和故事來深入淺出的表達出自己學說的主要思想,而這些寓言故事就成為很多成語的出處,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無疑是其中講故事的高手,莊子那逍遙飄逸的文章中,有譏笑不顧自身條件,機械地模仿別人的成語“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有主張道法自然的“庖丁解牛”、“遊刃有餘”,有鄙視權力與慾望的“餐腥啄腐”;韓非子的文章則冰冷深刻,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著世界中的愚昧與醜陋,“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買櫝還珠”、“郢書燕說”、“兔死狗烹”、“中飽私囊”這些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同時,由於春秋戰國乃大爭之世,各種歷史事件層出不窮,也造就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例如:“管鮑之交”、“秦晉之好”、“假途滅虢”、“臥薪嚐膽”、“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紙上談兵”、“縱橫捭闔”、“圖窮匕見”等。這類以歷史事件或名人言行為藍本的成語造詞方式一致貫穿了整個封建王朝,如後世的“破釜沉舟”、“胯下之辱”、“四面楚歌”、“單刀赴會”、“聞雞起舞”、“直搗黃龍”等。

    漢代開始,賦文盛行於世,歷經數朝而不衰,賦是一種有韻文體,辭藻華麗、朗朗上口,賦中出現的一些詞彙後來也變成了大家常用的成語,例如:蛾眉皓齒(司馬相如《美人賦》)、翩若驚鴻(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曹植《洛神賦》)、滄海一粟(蘇軾《前赤壁賦》)、如泣如訴(蘇軾《前赤壁賦》)、飄飄欲仙(蘇軾《前赤壁賦》)、月白風清(蘇軾《後赤壁賦》)、風起雲湧(蘇軾《後赤壁賦》),這些成語並沒有什麼典故,但短短四字,卻描述出了一種一般詞語難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此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更是將這種型別的成語造詞推向了高潮。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成語的由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糖高可以喝綠豆糖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