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血人35

    蘇聯經濟最好的時期是 勃列日涅夫初期,70年代,在工業產值上最高一度達到美國的65% 美蘇冷戰蘇聯只在70年代佔上風過!

  • 2 # 文心閣樓

    清了國內反共黨勢力,穩步發展蘇聯政局

    斯大林當權,進行大清洗,逐步提高自己的執政威望,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1936年,吞併蒙古,1937年,蘇聯承認蒙古獨立,既不屬於中國,也不屬於蘇聯,並實行對華抗日援助,中蘇關係進一步發展。

    吞併了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三個波羅的海國家,聯盟國達到十五個。

    斯大林實行三個五年計劃——進行新經濟改革,大力發展重工業,製造軍事武器,發展軍隊。

  • 3 # 掌上三言兩語

    確切的說法是,1930年代是蘇聯國民經濟發展勢頭最強勁的時代。

    那是個最好的年代,也是最悲愴的年月。

    美好的是,一個文盲遍地的農民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號工業強國,悲催的是肅反大清洗留給後世太多的民族傷痕。

    儘管存在鎮壓等非法制化的陰暗面(蘇聯1936年才頒佈憲法),但是蘇聯的建設成就巨大。蘇聯雄厚的物質基礎也正是1930年代奠定。

    蘇聯在1930年代的崛起,都源於它的五年計劃,即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五年計劃就是國家集全國之力建設重工業。始於1928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增強了綜合國力;全蘇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一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1937年末,蘇聯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農村人口年均縮減36%,這是很了不起的,可以說,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超過英國法國幾百年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成就。

    最著名的有當時世界最大的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廠聯合企業、高爾基汽車廠、第聶伯河水電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

    1935年蘇聯基本取消日用品食品票證。工人階級的平均收入比一五計劃時期實際增長45.5%。蘇聯出現了斯大林格勒、共青城、車里雅賓斯克、新西伯利亞等許多新興的工業城市。在許多新興的城市,大量工人宿舍樓拔地而起,人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在30年代的工人區裡,三至六層的樓房林立,暖氣、自來水、電力、排水設施齊備。二五期間蘇聯一共建成2730家電影院和工人文化宮。極大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令人稱讚的是蘇聯從1929年起,大批興建中小學特別是農村的中小學。派遣大量師資去支援農村教育。到1939年,蘇聯在農村建立了大量的新居民點,學校,衛生院,圖書室、電影放映點農業集體化的方針。

    1937年在培養大學專業人員,蘇聯從一個歐洲最落後的國家躍居世界第一位。蘇聯大學生人數超過了英德法意日的總和。這說明蘇聯的軟實力提升力度驚人。

    誠然,蘇聯的工業化不是閉門造車,蘇聯的工業化也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技術和資金。近年來,有些人稱之為援助,我認為不確。西方企業家不是慈善家,他們參與蘇聯建設,本質上是市場行為,就是做生意。從列寧時期起,蘇聯從不拒絕與資本主義國家間互利的生意。1930年代,蘇聯也是適時利用西方經濟大蕭條,面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如此巨大的商機,西方工商界怎麼會無動於衷?

    客觀地講,技術和資金的及時注入也是蘇聯完成宏偉計劃的重要因素。使蘇聯不到十年就躋身於世界之林。

    當然,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蘇聯也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工業化所需的原始積累,必然要以犧牲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譬如對農民等階層的剝奪。在一些特殊時期,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會碾壓著個人的命運。可是,蘇聯不加快工業化程序,國家就會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惡狼猛虎正窺視著年輕的蘇維埃。

    後來的歷史證實了,蘇聯的快速工業化是正確的。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截止1938年)夯實了其綜合國力,七年後也正是依仗這雄厚的物質基礎,蘇聯戰勝了德國法西斯。

    2018.12.3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巴布亞紐幾內亞是大洋洲的,而和他接壤的印尼是亞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