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蜀府河人
-
2 # 冒士模
都江堰到底偉大在哪裡?為什麼自公元前250年建成後至今仍能使用?其奧妙或者說其原理究竟是什麼?筆者在此簡述如下:(參見本文後的圖示)
成都市中心西北約60公里的玉壘山是高山峽谷與成都平原的交界處,都江堰就建在此。玉壘山的西側有一條岷江,因玉壘山阻擋,江水無法進入東側的成都平原,一遇旱災,成都平原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為引水灌溉,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秦國蜀郡守李冰帶領民眾將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鑿開了寬約20米的缺口,稱為“寶瓶口”。寶瓶口西側伸入江中的山體稱為“離堆”。由於寶瓶口地勢較高,枯水期江水就流不過去,於是在“寶瓶口”朝上游方向修築一個約900米長的大堤,叫做“金剛堤”,把岷江水一分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東面的河道,叫做“內江”。其中“內江”有人工導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組織人工對“內江”進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這樣,就解決了枯水期江水不流入寶瓶口的問題。工程至此,解決了引水灌溉的問題,但都江堰的偉大不在於此。真正偉大之處在開鑿內江時巧妙地設定了兩處彎道和與之相配的“飛沙堰”。岷江從高山峽谷中急馳而來,洪水季節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從岷江上游松潘縣城到都江堰約180多公里的距離上,其水面落差竟達2100多米。如果讓它們順江而下透過寶瓶口,年代一久定會淤塞寶瓶口和成都平原灌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冰父子帶領眾人首先在魚嘴的上游附近建造“百丈堤”,在岷江上設定了第一個彎道,將岷江水的主流匯入外江,由於彎道的作用,水流中80%的砂石在慣性力的作用下衝入外江。然後在寶瓶口的上游附近在內江左岸堅固的山體上又鑿出第二個彎道,並在彎道對面的內江右岸金剛堤下端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約270米,堰頂高出內江河床2m的飛沙堰,飛沙堰實際上是在金剛堤與離堆之間,特意留出的一段凹槽。夾帶著總量20%砂石的洶湧的內江水,經過第二個彎道,在彎道出口處砂石順著水流的方向利用慣性撲向飛沙堰,砂石越過堰頂進入外江,經過2次自動排沙,透過寶瓶口的砂石量僅佔砂石總量的8%左右,非常有效地解決了砂石淤積的問題。輔以每年的人工淘砂石工作,都江堰得以歷經兩千多年而不堵塞。
堤與堰的共同點是攔水。但區別在於:堤,必須保證水流不得漫過;而堰,就是又攔水,還能又讓水漫過去。都江堰的堰又與眾不同,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外江,避免洪澇災害,(古時飛沙堰,為了能自行潰堤,是特意用竹籠卵石堆砌的)。平時飛沙堰將內江的水攔住使其流入寶瓶口,洪峰時水中夾帶的沙石順著彎道的環流依靠慣性便衝入外江,據說幾噸重的大石頭都會翻滾過去。因玉壘山的山體由堅固的礫岩沉積岩構成,歷經2千多年的水流砂石沖刷,人工鑿出的彎道和寶瓶口的尺寸都沒有大的變化,因此都江堰歷經二千多年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正因為這“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都江堰的偉大。遊客要想身臨其境體會其偉大,就應來到這2處彎道和飛沙堰前,若在洪水季節,將會親眼目睹到江水中飛沙走石的壯觀景象。
-
3 # 9班滄海
水堵不住。
疏導是秘訣。
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應該多學習“都江堰水利工程疏導”理論,孩子思想是堵不住的,唯有疏導才能養育出優秀人才。
-
4 # 青雲微記
都江堰坐落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 是由秦蜀郡守李冰父子率眾修建的弘大水利工程 。至今已使用了2000多年,仍然在持續運轉,它灌溉著整個成都平原,三十餘個縣市。都江宴的工作原理主要由三道分水設施組成:
一、第一道分水設施,透過魚嘴把泯江水一分為二,分成了內江和外江,內江河床要比外江更深,保證枯水期有更多的水流入內江,而在汛期多餘的江水會從外江流走
二、第二道分水設施,飛沙堰,它的作用主要是洩洪和排沙,當大量洪水流進內江之後,利用彎道旋轉作用將過量的洪水連同沙石一起從飛沙堰排出外江
三、第三道分水設施,寶瓶口,它主要用來節制水流,像一個水龍頭一樣,自動控制著流進內江的進水量
都江堰就是這樣透過3道分水設施,巧妙的將岷江水引入了成都平原,成就了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回覆列表
水利工程,是調節地表水和地下水,以達到興利除弊的工程。
大禹治水,劈開龍門山湮水於地,把水引入地下,消除了洪澇。
都江堰無壩引水,沒有大壩蓄水,而能成功的使川西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成為“天府之國”的關鍵就是調節地下水、藏水於地。劈開玉壘山,又匪夷所思的向山下挖鑿了近二十米。為何要如此勞神費力?耗費八年時間?
《易經》雲:“山澤相通氣”。眾所周知:山,是地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而形成的隆起。那麼山下不正是地下兩個板塊間的間隙斷裂帶所在!
劈開山體,又向下挖鑿了近二十米就是“鑿漏罐”,把岷江水引入地之經脈——山下斷裂帶。使川西平原的地下充盈著地下水,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四季不幹、無需澆灌的冬水田、夏溼田。所以才造就了川西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成為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