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先生最好

    郎窯紅,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豔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郎窯紅的歷史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比較繁榮,制瓷工藝達到中國歷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種不僅都能燒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由於有一個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酷愛藝術,在他的倡導下,郎紅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極精的產品問世。另有,乾隆時期郎紅中的薄釉器,色如雞血,稱為“雞血紅”;釉層較厚,色彩深豔,猶如初凝的牛血,稱為“牛血紅”。郎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用1300℃高溫燒成。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製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因此當時有民諺說:“若要窮,燒郎紅。”所以郎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

    紅釉瓷與郎窯紅

    中國清代景德鎮窯紅釉瓷。系因江西巡撫郎廷佐在景德鎮監造瓷器而得名,另外還有豇豆紅和霽紅。

    郎廷佐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任職中燒製郎窯紅的。郎窯一名最早見於劉廷璣《在園雜記》,書中載有"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比摹成、宣、黝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認"。紫垣為郎廷佐的別號,他在任期間監督匠師模仿宣德、成化時期瓷器,能達到亂真的程度。

    郎窯紅的特徵

    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徵燒製的。釉凝厚,玻璃感強,佳品呈鮮紅色。傳世品以瓶較多,常見的有觀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頸者為硬棒棰,撇口圓肩者為軟棒棰)、直頸扁腹瓶;盤碗也為數不少,有通體呈菊瓣形的。郎窯紅器皿的口部多為白色,與宣德紅釉瓷器的燈草口特徵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黃色者稱為米湯底,淺綠色者稱為蘋果綠。郎窯紅瓷器底部書寫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兩種,但數量不多。

    “種豆得瓜”,這就是郎窯紅釉的由來。換言之,郎紅是銅紅釉中不可多得的一個變種。馮先銘等編纂的《中國古陶瓷圖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亦明明白白地談到郎窯紅釉是“清康熙時期仿明宣德寶石紅釉所燒的一種紅釉。因康熙時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仿燒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稱郎紅。”

    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鑑定》在談到康熙制瓷功績時,亦說到郎窯紅和豇豆紅是郎廷極仿明宣德紅釉的產物:“‘郎窯’是指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主持景德鎮窯事時所燒的瓷器;其中最著名的有:仿明宣德紅釉的‘郎窯紅’、‘豇豆紅’色釉及仿宣德的青花,仿成化的青花鬥彩和仿永樂的白釉脫胎器等,它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鎮瓷器製作的水平。”

    郎窯紅自誕生便以釉色和稀罕,名聞天下。與郎廷極同時代的文人劉廷璣稱郎窯紅“仿古暗合,與真無二”。民間則有“若要窮,燒郎紅”一說,說的是郎紅釉的燒製難。

    祭紅亦即霽紅(圖2),因用於祭祀,故名。祭紅一度與祭藍齊名,《浮樑縣志》上有詩云:“百種佳瓷不勝挑,祭紅祭翠比瓊瑤……”但釉色好的祭紅遠較祭藍難得。祭藍祭紅均為元代景德鎮窯創燒,元、明、清三代景德鎮窯幾乎從未間斷過生產。祭紅系以銅為著色劑,經1220 1280℃左右高溫,在還原氣氛中燒製而成的紅釉(王偉明《祭紅釉生產工藝中的一些體會》、1985年第2期《景德鎮陶瓷》P20頁)。燒成後的釉面呈失透狀,釉、色深沉安定,口沿下不露白,釉不垂足,汁水均勻凝厚。以明初永樂、宣德的鮮紅、寶石紅最著。祭紅釉的燒造至明代嘉靖朝便失傳,萬曆時以低溫鐵紅(礬紅)替代,至清康熙朝,高溫銅紅釉才恢復生產,時謂“霽紅”,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紅釉品種。郎紅與祭紅的區別

    郎窯紅與祭紅在外觀上的各自特徵為: 1 郎紅釉面玻璃光澤強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奪目;祭紅的釉面凝厚瑩潤,釉子濃郁呈失透狀(圖3)。

    2 郎紅釉流動性大,口沿下因此顯露出白色胎體,此“脫口”為郎紅典型特徵,再則,底足有一環深褐色的積釉,稱“垂足”,但流釉一般不過足,故所以郎紅瓷獨具“脫口垂足郎不流”之風貌(圖4);祭紅基本是色不脫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積釉現象,由於積釉較薄、規整,亦明顯有別於郎紅。祭紅的另一特徵是器口與足根處,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燈草邊”;而郎紅器要麼沒有“燈草邊”,要麼系“人為塗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P64、P221頁、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版);

    3 郎紅的釉色鮮紅豔麗,由於流動性大,通體上下、甚至前後,釉色的變化顯得活潑、靈動、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澤越濃重,釉色濃處好似牛血初凝,而紅釉稍薄便會出現如雞血一般鮮紅,非常美妙。這豔麗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絕品,是郎窯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處又常因積釉過厚呈暗紅色或黑褐色,且會出現一環呈羽翅狀的黑色紋理(俗稱野雞翅),又非常奇特(參見圖1、圖2);祭紅則釉色通體勻淨、少見變化,相對而言,典型永宣祭紅釉呈鮮紅色,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寬,在3 5毫米之間(圖5),清代紅釉大多色澤凝厚深沉,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窄,約1 2毫米左右。

    4 用放大鏡可見到,郎紅的釉內氣泡既細小又稀疏;清代祭紅的釉泡相對較大、較稠密,而永宣祭紅釉的氣泡分佈,則介於兩者之間,不太稠密,然而,氣泡卻個子大,大得憑肉眼就能一目瞭然(參見圖5)。

    5 郎紅的釉層內開有大小紋片,祭紅無紋。

    6 郎紅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紋現象偶爾有之;祭紅大部分有桔釉現象,對比之下可見,明代的桔皮紋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紋則較乾隆朝大。

    7 郎紅的底足與器內,或呈米黃色或呈淺綠色,俗稱米湯釉與蘋果青釉,也有少數底為本色的紅釉底(圖6);而祭紅的器內器外,均無此特徵(指米湯釉或蘋果青釉或紅釉底特徵)。

    8 康熙的官窯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帶上款識,但郎紅器均無款;而祭紅器通常署有官款(圖7)。

    另外,郎紅釉的器型以瓶與尊為主,祭紅釉習見壺、碗、盤、洗、缽和瓶,瓶多為梅瓶與玉壺春瓶。器型上的這一差異,在甄別時亦不能不察

    1 郎紅釉面玻璃光澤強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奪目;祭紅的釉面凝厚瑩潤,釉子濃郁呈失透狀。

    2 郎紅釉流動性大,口沿下因此顯露出白色胎體,此“脫口”為郎紅典型特徵,再則,底足有一環深褐色的積釉,稱“垂足”,但流釉一般不過足,故所以郎紅瓷獨具“脫口垂足郎不流”之風貌;祭紅基本是色不脫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積釉現象,由於積釉較薄、規整,亦明顯有別於郎紅。祭紅的另一特徵是器口與足根處,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燈草邊”;而郎紅器要麼沒有“燈草邊”,要麼系“人為塗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P64、P221頁、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版);

    3 郎紅的釉色鮮紅豔麗,由於流動性大,通體上下、甚至前後,釉色的變化顯得活潑、靈動、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澤越濃重,釉色濃處好似牛血初凝,而紅釉稍薄便會出現如雞血一般鮮紅,非常美妙。這豔麗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絕品,是郎窯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處又常因積釉過厚呈暗紅色或黑褐色,且會出現一環呈羽翅狀的黑色紋理(俗稱野雞翅),又非常奇特;祭紅則釉色通體勻淨、少見變化,相對而言,典型永宣祭紅釉呈鮮紅色,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寬,在3 5毫米之間,清代紅釉大多色澤凝厚深沉,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窄,約1 2毫米左右。

    4 用放大鏡可見到,郎紅的釉內氣泡既細小又稀疏;清代祭紅的釉泡相對較大、較稠密,而永宣祭紅釉的氣泡分佈,則介於兩者之間,不太稠密,然而,氣泡卻個子大,大得憑肉眼就能一目瞭然。

    5 郎紅的釉層內開有大小紋片,祭紅無紋。

    6 郎紅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紋現象偶爾有之;祭紅大部分有桔釉現象,對比之下可見,明代的桔皮紋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紋則較乾隆朝大。

    7 郎紅的底足與器內,或呈米黃色或呈淺綠色,俗稱米湯釉與蘋果青釉,也有少數底為本色的紅釉底;而祭紅的器內器外,均無此特徵(指米湯釉或蘋果青釉或紅釉底特徵)。

    8 康熙的官窯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帶上款識,但郎紅器均無款;而祭紅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紅釉的器型以瓶與尊為主,祭紅釉習見壺、碗、盤、洗、缽和瓶,瓶多為梅瓶與玉壺春瓶。器型上的這一差異,在甄別時亦不能不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山108好漢都叫什麼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