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言值爆表的榮哥

    奈及利亞為什麼不是發達國家?

    對“發達國家”定義比較公認的標準。

    1,國家必須有較高的人均GDP。

    2,社會發展水平。

    3,人民的文明程度。

    4,安全保障能力。

    其中人均GDP不應低於1萬美金,但是人口規模不能太小,通常不能低於5千萬。

    社會發展和人民文明程度主要是社會保障體系,醫療體系,養老體系,教育體系等。

    國家安全保障能力有內部外部兩方面。內部社會組織管理是否有效、穩定,國土是否統一,宗教矛盾處理情況也非常重要。

    外部主要是國際環境,是否有較大矛盾的對抗激烈的敵對國家或組織,以及是否有對外投射安全力量的能力,所以是否有較長海岸線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基於以上標準對奈及利亞進行分析

    奈及利亞人口夠的,但是人均GDP差距太大。GDP總量在非洲名列前茅,但是石油比重太大,在工業、科技、教育等領域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

    奈及利亞在非洲層面,安全保障能力強。但是國內問題很大,著名的“博科聖地”恐怖組織對奈及利亞的政治、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壓力。

    文化輸出幾乎沒有,無論政治還是文化的文明處於一般層次。

    僅粗略分析,奈及利亞不是發達國家。

  • 2 # 閒看秋風999

    主要原因有這麼幾個:1,人口眾多,接近兩個億,人平下來,當然就沒有多少了;2,宗教派系爭鬥;3,恐怖活動猖獗;4, 政府官員貪腐。

    尼日利亞於2014年超過南非成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到了2015年,奈及利亞擠進了世界第20大經濟體,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分別超過5000億美元和1萬億美元。

    2013年時候的奈及利亞債務與gdp比率為11%。同時,奈及利亞被世界銀行認定為新興市場國家,非洲大陸的區域大國,國際事務中的中等國家。

    從上述資料來看,奈及利亞還是應該有存在感的,但是,奈及利亞目前的人類發展指數卻相當低,在世界上排名第152位。

    奈及利亞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金融、法律、通訊、運輸部門和證券交易所(奈及利亞證券交易所),這是非洲第二大的交易所。

    2015年,奈及利亞GDP世界排名第21位,它也是美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是世界上第七大貿易順差國家。

    美國是該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的統計,奈及利亞經濟增長為9%,2009年為8.3%,增加8%。

    在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貿易繁榮時期,奈及利亞積累了大量的外債來資助主要的基礎設施投資。隨著20世紀80年代石油供應的下降,限制了償還貸款的利息部分。

    2005年10月尼日利亞於債權國達成了一項協議,將其債務以大約60%的折扣回購,而奈及利亞利用部分石油利潤支付40%的剩餘資金,每年為減貧方案釋放至少15億美元。

    2006年4月,奈及利亞成為第一個完全償還巴黎俱樂部債務(約300億美元)的非洲國家。

    截至2010年,約有30%的奈及利亞人從事農業,主要作物包括豆類、芝麻、腰果、木薯、可可豆、花生、花生、阿拉伯膠、玉米、小米、棕櫚仁、棕櫚油、芭蕉、大米、橡膠、高粱、大豆和山藥。

    奈及利亞是歐佩克國家,也是世界上第12大石油生產國,第八大出口國,已探明石油儲量排名第十。石油在奈及利亞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佔GDP的40%和80%的政府收入。

    油價上漲,皆大歡喜;油價下跌,經濟就受到了拖累。道理很簡單。

  • 3 # 澹奕

    發達國家的定義並非單純從經濟角度衡量,需要從工業化程度、國民素質、生活水平、綜合國力等諸多領域綜合考量。很明顯,奈及利亞並不符合條件。

    更何況,就算單一從經濟方面考核奈及利亞也是不符合的。中東地區依靠石油資源人均GDP比奈及利亞高出很多,仍舊不屬於發達國家,只能算是富裕國家,而奈及利亞連富裕國家也不算。

    作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奈及利亞也是非洲唯一人口破億的國家,佔據非洲人口16%以上。石油儲量世界第十,天然氣儲量世界第八,也是非洲最大的石油天然氣生產與出口國。憑藉豐富的油氣資源,奈及利亞的經濟總量超過3700億美元,人均卻僅2000美元左右。

    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原本作為農業國的奈及利亞,因為幾內亞灣豐富油氣資源的發現,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如今油氣產業佔據奈及利亞出口收入的98%,國家收入超過80%的部分來自於油氣出口。嚴重依賴於石油天然氣的單一經濟結構,也成為了制約奈及利亞經濟發展的瓶頸。

    如果按照經濟總量,很多歐洲小型發達國家都無法與奈及利亞相比,然而論人均收入、工業化程度、生活水平、綜合素質等,奈及利亞的考卷成績幾乎都是不及格。比如奈及利亞的文盲人口超過6400萬,小學升學率位居全球倒數第一,人均壽命只有48歲,是全球瘧疾死亡率最高國家。在世衛組織191個成員中,奈及利亞的醫療衛生指數排名187名。

    目前,整個非洲地區均無發達國家與潛在發達國家存在,整體發展水平都較為滯後。奈及利亞雖然擁有非洲最多人口,資源豐富,但其仍舊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 4 # ruixuezhaofeng

    1914年英國合併南北方組成統一國家(英屬殖民地)至今,奈及利亞人文的鴻溝一直未平。這是該國發展不暢的主因。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面積近92.4萬平方公里,人口1.86億(2016年),為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多於第二、四位的埃塞與剛果(金)之和。

    奈及利亞資源得天獨厚,南部沿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中部高原又是富礦地帶,金屬、非金屬、放射性礦產和煤炭等種類齊全,英國殖民者曾沿著礦產網修建鐵路,只是當時尚無油氣開採。全境地形與氣候適宜農業生產,出產薯類、玉米、水稻、小米、花生等糧食作物,盛產可可、橡膠、棉花、棕櫚等經濟作物。

    這個國家的奇妙之處在於地理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西北/東南走向的尼日河在與自東向西的貝努埃河交匯後,一路向南直入大海,勾畫出一個大大的“Y”形。它也勾勒出這個國家人文的三部分:北部豪薩—富拉尼族穆斯林佔主導,西(南)部約魯巴族,東(南)部伊博族,東、西兩部分共同構成基督徒佔多數的南部地區。史上北部就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而南部在近現代更多接受英國勢力的薰陶,奈及利亞的南北之爭更多地體現在宗教上,同時,民族差別、權力分配和經濟利益特別是石油美元的去向,成為影響奈及利亞穩定的諸多方面。該國一位政治人士20世紀50年代曾誇張地把該國東、西差別比作愛爾蘭和德國,更把北部與南部的不同形容為中國與德、愛間的差異。

    奈及利亞的民族和語言多種多樣,宗教種類繁多混雜。全國有250個族群,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豪薩(約佔21%)、約魯巴(20%)、伊博(17%)和富拉尼(9%),再有10個左右中等族群。語言(包括方言)遠多於族群數,有529種,現以英語為官方語言,豪薩、約魯巴和伊博三種語言通用於生活和商業。宗教簡而言之三大塊:穆斯林占人口的50%,基督教信徒佔40%,其他為土著宗教。各宗教分支多,彼此混雜,從地域看,北部有基督徒,南部也有不少穆斯林,南北交界的中部地區各種信仰混合,同一家族中常見多信仰,約魯巴人即以混合宗教信仰著稱,再有基督教中的教派至少有5個。人們曾以紋身區分識別不同族群,現在只能從服飾和姓名中找答案。

    這般奇特人文景象何以呈現在奈及利亞,答案只能從歷史中尋找。公允地講,奈及利亞是英華人為製造的一個國家,統一的尼日利亞歷史只有百多年。

    千百年來,該地歷史呈現區域拼接的特點,相當長的時期北部占主導地位,透過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道,孕育了尼北方重要的商業城鎮。公元8世紀查德湖周圍有王國建立,10世紀出現豪薩城邦,14—16世紀有尼日河上中游為中心的桑海帝國。西南部的約魯巴人作為伊費文化和貝南文化的一部分,在10世紀之後建起一些小王國。14世紀貝南王國建立,16—17世紀達到鼎盛,它以今天奈及利亞的貝南城為首都,與今天的貝南(國家)沒有承繼關係,直至19世紀該地淪為英國殖民地。伊博人沒有國家或城邦的建制,其古代生活也是井井有條。

    1472年,葡萄牙人最先從海上進入該地,英華人16世紀中葉起涉足,目的是尋找胡椒、象牙、棕櫚油、棉花等產品。不久,他們發現一本萬利的買賣——向美洲販賣黑奴,18世紀中後期從該地年均運出1.5萬人以上,這時,經濟中心也從區域性的北方轉至越洋貿易頻繁的南部。1900年,英國建立起兩個直屬英王的南、北奈及利亞保護國,1906年西南部的拉各斯殖民地併入南部,1914年南北合併為統一的國家。

    英國殖民者拿手的“分而治之”政策同樣用於奈及利亞,他們重新安排當地各族群。在北部,封建的伊斯蘭勢力極力抵抗西方宗教和文化,英華人便藉助當地權力結構,實行間接統治。西部約魯巴人和東部伊博人很快接受西方宗教、文化和教育,南北方的人文鴻溝在殖民時代加深了。

    1960年10月1日,奈及利亞脫離英國正式獨立。而族際矛盾更趨激化,1966年,一位伊博族將軍發動兵變,次年東部產油區欲獨立,北方人為首的聯邦軍隊投身平息分裂的軍事行動,到1970年,有百萬人喪生,大多數是伊博人。從那時到1999年奧巴桑喬以民選總統執政,1/3個世紀裡軍人政府一直在尼政治生活中發揮主導作用,政變者的名單從伊龍西到阿巴查不下10人,可憐的奈及利亞成為“非洲大陸的瘡口”(該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英卡語)。2000年人均年收入僅310美元,不到1980年的1/3,全國一半人口日生活費不足30美分,尼被列入“最腐敗國家”名單的前排。

    約魯巴人奧巴桑喬作為總統一定程度改變了北方人一統政壇和軍隊的局面,形成南、北方人輪流做總統的不成文協議。奈及利亞是非洲最早實行聯邦制的國家(很長時間是唯一一個),由首都聯邦區和36個州組成(獨立之初只有3個州),各州均由不同的主體民族構成,意在減少民族摩擦,結果卻是少數族裔要求建立新州,以便公正地享受社會財富。截止2009年,伊斯蘭法已在北部12個州實行,雖然它不涉及這些州的非穆斯林。

    21世紀十多年裡軍隊已退出政治舞臺,幾股極端勢力則日趨活躍。在南部石油產區,反政府的“尼日三角洲解放組織”把矛頭指向跨國巨頭,要求享有石油控制權,透過爆炸油田管道、綁架外國專家等方式破壞穩定。大本營在東北部的“博科聖地”自2009年發動暴亂襲擊更是後來居上,其名稱寓意“西方教育是罪過”,宗旨是在尼全境推行伊斯蘭教法,近年來,該組織連續製造殺戮、爆襲等恐怖行為,加害基督徒。2014年4月公然綁架200多名女學生,激起全世界的憤慨。

    20世紀70年代石油成為尼經濟支柱至今,石油財富既沒有惠及普通百姓,也未能有效推動尼工業化和經濟多元化,國民經濟結構失衡,財政收入80%來自石油。可悲的是,因為缺乏完整工業體系,偌大國家絕大多數日用品需進口,大多數人用不上電。因為沒有煉油能力,85%(2011年)的成品油靠進口。大出(高峰時日產230萬—250萬桶石油,現200萬桶)大進,加之腐敗和浪費,留給國計民生的石油美元已不多。還有人口壓力,獨立後的半個世紀,奈及利亞人口增加了4倍,預計2100年達到7.3億,政府正加緊推行“一家仨孩”的政策以控制人口。2015年,前退役將軍布哈里贏得大選,他曾於20世紀80年代初政變奪權執政2年,現以打擊腐敗和“博科聖地”為首要任務,而石油價格下降60%讓這個單一資源型國家“非常落魄”。

    萬千磨難中,“西非巨人”依然頑強前行。2016年實現GDP4050億美元,已越過南非成為非洲老大。貧困率為46%,預期壽命53歲。憑藉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和最大能源生產國的優勢和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奈及利亞被列入新興發展體“新鑽11國”之中,前景不可限量。

    這個國家的一切,應驗了一位美華人20世紀50年代歸納的“錯綜複雜、生氣勃勃、五光十色、代價高昂”,半個多世紀過去,其特徵一點沒變,也許永遠如此。

    拋開沉重的話題,聊聊生活中的奈及利亞人。文化人類學家認為,市場(集市)是理解當地文化最佳場所和途徑,它集中了食品、服飾、建材、家電和草藥等各種商品,空氣中瀰漫著當地流行音樂、叫賣和討價還價混雜的喧囂,滿載的各種車輛掀起陣陣灰塵……千百年來,奈及利亞人以市場為中心,演繹著一場場豐富多彩、鮮亮活躍、在傳統和變化間保持平衡的戲劇。

    奈及利亞人通常被描述為“足智多謀,講求實際、敢闖敢幹,充滿活力”,“心平氣和不是他們的行為方式”。一般而言,北方豪薩和富拉尼人以農牧業為生,傳統、封閉、守秩序,婦女沒有地位,一夫多妻合法。南方因城市化程度高,約魯巴人、伊博人多從事務工和商業服務業,特別是後者,頭腦活絡,把生意做到全國各個角落。

    由此我們終於明白瑙萊塢何以在奈及利亞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年青的奈及利亞影視從業者白手起家,以“1臺數字攝像機+10天+數千歐元==一部電影”的效率,發展至2013年的300多家電影廠商、從業者百萬、出產2000部影視作品、銷售額超過2.5億歐元的規模,並以新片光碟每張2歐以內、老片0.5歐的價格風靡非洲市場,成功地塑造出奈及利亞乃至整個非洲多族群、多宗教、多語言環境下傳統與現代、融合與衝突交織的夢幻世界。

    滄海桑田,不改兩條大河交匯入海的盛景;人間恩仇,難平尼國南北之間的世代鴻溝。一個奈及利亞,終究要從瑙萊塢的夢境、綠茵場的飛馳中走進人心,直到永遠……

  • 5 # 馬可波羅趣看世界

    經濟總量第一,但是人口卻也是過億的,所以人均本身並不富裕的甚至很窮,人均窮這個國家能發達到哪裡去?何況奈及利亞的GDP總量高非常依賴石油開採,依靠資源的國家,即使人均富裕如沙特也不能說是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需要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完備的工業體系,至少要有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輕工業吧?可這些奈及利亞都沒有,有點也很差勁,根本不值得一提,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依賴進口,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有誰是這樣?

    最後說一句,奈及利亞這個非洲總量第一純粹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非洲本來就窮,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曾經最接近發達國家的布林白人治下的南非最高峰的時候也是接近發達國家而已,還不是公認的發達國家!如果均人均,即使在如此落後的非洲也有太多國家能秒殺奈及利亞了,所以奈及利亞和非洲要走的路都很遠,現在本人比較看好衣索比亞和安哥拉的經濟非洲,有望在非洲率先突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好像沒什麼用,為什麼還要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