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男科王傳航教授

    中藥能不能治病,能不能治好病,除了找個好大夫,抓到好藥材,還要學會正確的熬藥方法。熬好中藥也是一門學問,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熬藥器具

    熬中藥首選陶瓷器皿中的砂鍋、砂罐。這些陶瓷器具化學物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保溫效能好。如果買不到,也可用不鏽鋼鍋煮中藥,但是切記不要用銅、鐵、鋁等金屬器皿。銅、鐵、鋁元素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降低療效或者產生毒副作用。

    二、水的選擇及用量

    煎藥用水要保證乾淨、無異味、澄淨,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生活中的飲用自來水都可以。

    水的用量要根據中藥飲片的質地、吸水效能及煎煮時間來確定。水的總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的蒸發量和需要的藥液量的總和。實際操作中水量多少可靈活一些,一般為水淹沒過藥材2-3cm。

    煎煮前一般要冷水浸泡30分鐘,以種子和果實為主的中藥可延長至1小時。

    三、煎藥時間

    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煮20-30分鐘,煎煮期間要攪拌2-3次,以免糊鍋,影響藥效。

    解表藥(如:麻黃)、清熱藥(如:大黃)、芳香藥(如:藿香葉)不宜久煎,大火煮沸後小火煎煮10-15分鐘即可;礦物藥(如:代赭石)、骨角類(如:水牛角)、貝殼類(如:牡蠣)、甲殼類(如:蠍子)及滋補類中藥(如人參、茯苓等)宜小火久煎,大火煮沸後,小火煎煮40-60分鐘。

    四、煎煮次數

    一副中藥一般煎煮兩次,第二煎時間可略短,一般大火煎沸後15-20分鐘即可。

    五、特殊藥的煎煮方法

    拿到中藥處方後,有的中藥右上角標註了“包煎”、“後下”、“先煎”、“烊化”等字樣,這是怎麼回事呢?中藥囊括了動物、植物、礦物等。種類繁多,質地不一樣,煎煮要求也不一樣。

    1. 包煎:用紗布包好後放入藥鍋裡同其他中藥一起煎煮。

    ① 質地輕浮類中藥。某些細小、質軟、質輕不沉於水的中藥材,如菟絲子、葶藶子、地膚子、小茴香等,水煎時易浮在水面上而難以得到充分煎煮,煎煮時必須用紗布包煎。

    ② 有毛或雜質的中藥。如枇杷葉、蠶沙等,此類藥材若不包煎,服後又易刺激咽喉、消化道而帶來不良後果。

    ③ 有黏稠液質的宜包煎。如白及、神曲、淡豆豉等,其黏液質使煎液黏度增大,煎液流動性降低,藥液稠化一來易粘鍋,二來濾藥困難,三是易使藥渣吸附而造成有效成分的損失,四是服藥時口中黏滯不爽,易使患者噁心。

    ④ 導致藥液混濁的宜包煎。一般礦石、貝殼類藥材應打碎先煎,以增加其溶解度,如石膏、代赭石等。但這些藥材入湯劑易使湯液混濁,不利服用,因此宜包煎。

    2. 烊化:是指一些藥物不能用水煎煮,而適宜用沸水溶化,或放入蒸鍋內方可溶化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飴糖、蜂蜜等。

    3. 先煎:先於其他藥物煎煮。一類是礦物和貝殼類藥,如生石膏、石決明、珍珠母、龍骨、牡蠣、磁石、珍珠母、鱉甲等,它們的藥物成分不易煎出,須先煎15~20分鐘,一類是毒性較大的藥物,如生附子、生半夏、馬錢子等,需要煎煮時間長一些以降低毒性。

    4. 後下:有些藥物含有大量揮發油,若煎煮時間過長,藥性揮發會影響療效。這類藥大多具有芳香氣味,以植物的花、葉、果為多,如薄荷、荊芥穗、藿香、佩蘭、砂仁、紫蘇葉等,在出鍋前3~5分鐘放入即可。

    六、煎藥量

    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七、服藥方法

    每天一劑,通常連續煎煮兩次,混合2次藥汁後分2-3次服用。中藥多宜溫服,但治療胃出血止血藥宜涼服。

    文:王浩浩/王傳航

  • 2 # 本草百曉生

    熬中藥,一聽熬藥,估計就能嚇退很多年輕人,可年輕人,玩手機玩遊戲看電影都有時間,唯獨沒時間熬藥。

    熬中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放多少水,熬多久都講究耐心與時間。大體而言,傷風感冒藥,熬煮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未熬之前,先將藥方放冷水,浸透後才能下鍋熬煮。何為發透!就是裡面有些藥摸起來開始變軟。

    若是藥方主調氣血補身體的,熬煮時間就要長點,控制在兩小時內,還有方子裡頭,多氣味芳香內中藥,熬煮時間也要短。也是控制在半小時內。

    值得注意的是:像粉劑、顆粒籽類以及礦石類藥材,熬煮之前,最好用小袋子包好,同其他藥物熬煮,另外像制附子、天南星等藥材,雖然制過了,但最好是先下鍋熬煮十幾二十分鐘,才和其它一起熬煮。

    那麼該如何加水?

    一般而言是:二碗水熬成一碗水。一劑藥,熬兩次,第一次放三碗水,多出的水,放一邊;等二次熬煮時,再把剩餘的一碗水放一起熬煮。

    因為第一次熬藥,藥難免要濃,為避免因第二次藥味過淡,多放一點水,為的是第二次藥效的均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過過最暖和跟最冷的春節是哪一年?今年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