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4310417小云
-
2 # 萬歲1148858845
慈禧太后表面上支援光緒進行對日本的戰爭實際上是藉機打擊光緒的威信進而在朝政方面掌握更多的權力(或者說是奪回權力)事實上作為慈禧太后親信的李鴻章在戰前的表現已經表明了太后的意圖(幾乎沒有積極備戰一味尋求列強所謂的調停)而作為外交專家多年的李鴻章難道看不出英國(列強裡面事實上的霸主)扶植日本遏制沙俄與中國的企圖?難道不知道自克里米亞戰爭以後英俄已經成為主要的歐亞大陸的競爭對手?不知道英國奉行列強在華利益均沾與黃色俄羅斯計劃的激烈矛盾衝突?李老先生就是配合慈禧太后故意打敗這場戰爭進而破壞光緒的威信奪回太后的權力!什麼此血可以報國,不過還是與日本人的雙簧罷了!
-
3 # 有得觀史
慈禧打甲午戰爭和向十一國宣戰是兩種心態。打甲午戰爭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吃幾碗乾飯,向十一國宣戰純粹是兔子急了咬人。
甲午戰爭之前,大清朝透過洋務運動,建立了一支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的,他對水師的稀鬆程度比較清楚,極力勸阻老佛爺透過談判解決爭端。但是,這支水師的戰鬥力怎麼樣,老佛爺是不清楚的。以前李鴻章總是給老佛爺吹噓,他組建的北洋水師多麼多麼厲害,而且老佛爺也親自檢閱過水師,當然李鴻章做的準備也夠充分,老佛爺看後非常高興,對李鴻章辦水師比較滿意,覺得北洋水師不錯。心高氣傲的老佛爺這時就在想,有一天要用這水師為自己揚揚威,長長臉。
兩次鴉片戰爭之後,老佛爺受了不少外華人的窩囊氣,現在小小的日本也來挑戰大清國的尊嚴,正好揍他一頓,給他點顏色看看。光緒主戰,老佛爺借坡下驢,也算是給光緒面子。打敗了,把責任推到光緒身上,藉此打壓光緒,理由還充分。
再看老佛爺向十一國宣戰。兩次鴉片戰爭,大清連一個英國都打不過,甲午戰爭大清又敗給日本,連一個國家都打不過,老佛爺卻要向十一國同時宣戰,她可真膽肥,是不是腦子進水了?一般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一個人氣急敗壞的時候,最容易做出過激行為。俗話說,狗急跳牆,兔子急了咬人就是這種狀態。
榮祿是老佛爺身邊的紅人,1900年5月,他得到個假訊息,說十一國公使已經達成共識,要勒令慈禧還政,讓光緒復位,於是趕緊向老佛爺彙報。老佛爺聽到訊息,臉色鐵青,也不調查真假馬上召集大臣開會,研究向十一國開戰之事,並派人聯絡義和團。
派去的人經過一番考察得出結論,向老佛爺回報,說義和團個個刀槍不入,並且願意聽朝廷調遣與列強開戰。以老佛爺的閱歷,他本來不應該相信義和團刀槍不入的鬼話。但這時老佛爺被憤怒和恐懼所控制,完全喪失了理智。有這麼厲害的義和團在,這回一定要給他們點厲害看看。結果大家都知道,義和團根本擋不住子彈,在西方列強的槍炮面前不堪一擊,很快敗下陣來。列強要制裁幕後指使者,老佛爺害怕逃去了西安。
老佛爺是個強人,從來不甘心受屈,結果卻在西方列強面前屢受窩囊氣。老佛爺同意甲午戰爭也好,向十一國宣戰也好,都有不甘心成分在裡面。
-
4 # 豬豬大師
《慈禧太后:啟動現代中國的皇妃》,為慈禧翻了案,稱慈禧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人。覺得可能和張戎有很多方面不謀而合,慈禧不是世俗表面的慈禧。推測她打兩場“愚蠢”的戰是為了推動改革。
首先這是一個滿人入侵建立的政權,並統治者數量上佔優勢的漢人,並且被漢人同化,除了辮子和服飾,這種民族上的隔閡一直都存在,一旦爆發就可能上升成激烈的民族矛盾。
鴉片戰爭,洋鬼子用先進的武器打進來了,外憂內患的條件成熟,也就成了清朝末年改革的動因,因為不改就不能“先進”,權和利都保不住,要不被洋人統治,要不被漢人趕出關外,
就算最“保守”最“反動”的人都知道不改不行,以後再不能肆無忌憚的看江南的美景和一親江南美女的芳澤,想著就傷心。
如是就有了慈禧太后這位改革派頭頭,以前教科書上把她形容成保守勢力和反歷史進步的人,這也是用屁股想出來的。
一起和她發動“辛酉政變”的“鬼子六”恭親王是她的死黨,也是洋務運動的領袖,包括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是洋務運動的先鋒,沒有這位手握大權的女人在明裡暗裡的支撐,還搞個屁洋務。
洋務運動是什麼,就是改革開放,這是種漸變的改,先不從制度的根本上改,先搞工業和武器還有經濟和教育。這是成熟的改革模式。
也是因勢利導的改,漸變的改不會造成太大的政治波動和社會波動,甚至可以給保守派一點甜頭。
舉一個例子,把一隻青蛙丟在沸水裡,因為條件反射,青蛙可以迅速跳出沸水,而把它丟在溫水裡,並慢慢加熱到沸騰,青蛙反而跳不出來了。
只有內因是遠遠不夠的,而外因不夠強也不能行改革之大事,比如歐美列強雖然進了清國,有了租界,但並不想吞併中國,而只想和清朝做貿易,畢竟民主是歐美各華人民的民主。
他們沒有義務主動並全力讓清國也變成民主國,雖然也不是沒想過,但是付出的代價可能很大。
這就需要改革派自己製造“外因”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對八國聯軍戰爭似乎拉開了改革“根本”的序幕。
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軍備上比日本強,而被日本打敗了,後來的調查顯示最主要是人的原因,因為腐敗的制度造成人的腐敗。
其實這場戰爭完全可以不打,清國只要和日本和談就完全可以不開戰,但就是打了,而且還慘敗。
戰爭是軍國大事,不可能不全面的規劃和了解,不可能不對敵我實力進行評估,還有戰敗的後果,等等,這些都不能不考慮周詳。
慈禧老佛爺那麼精明的女人是不可能不考慮的,就算她考慮不周,她的智囊團也不會視而不見。
就姑且把這次當成是一次想振國威的戰爭,而且軍備高過日本,是可以打的,但是之後的“八國聯軍”戰爭卻如同“兒戲”,讓人“匪夷所思”。
起因是幾大“教案”(後來都證明是子虛烏有),朝廷慫恿並放任義和團攻擊外華人的教堂和大使館,並騷擾殺害外國僑民,導致清國和各國列強關係緊張,而各國並沒有主動宣戰,只是強烈譴責。
有人認為是清廷借義和團來牽制洋人,更借洋人來滅義和團。這看似有理,但是為什麼慈禧要親自下詔書向包括日本在內的十一國宣戰呢?
這無疑是說“洋人啊,你們來吧,作戰戰場就在我大清國本土”(其中有亞歐美各國,如果清兵要主動出擊的話,會要環繞地球一週,用當時的輪船,旅遊都可能要一年的時間,那還打個屁。)
一個日本都沒打贏,還主動向十一個歐美虎狼之國開戰,難道老佛爺她“失心風”了嗎?
我的描述好像把慈禧說得太好了,好,我反方向行之,設定她是保守派,為保住自己的權利不擇手段,要保就要“維穩”,內穩,外也穩,那就實在想不出什麼動機要和西方列強主動開戰。
明知道這是一場失敗的戰爭而“堅決”進行,因此還殺了幾個“反戰大臣”,可是後來李鴻章等人不但不打洋人還和洋人形成了“東南互保”,維護地方秩序,並沒有受到朝廷的責罰。
這似乎可以看出打洋人只是策略,而改革派就算不打洋人也沒關係,而且還能受重用。
只是製造“外因”的代價大了點,北京和附近有十萬平民死亡(慈禧後來以光緒的名義下了罪己昭,就是她自己的悔過書),平民幾乎都不是洋人殺的,而是義和團。
義和團是由一些巫婆神漢和一群文盲組成的,主要武器是大刀和請神上身,洋鬼子倒是沒殺幾個,殺的都是二洋鬼子和三鬼子,也就是信洋教的或者用洋貨的華人。
如果認為朝廷想靠義和團能打壓洋人那就好笑了,清軍有先進的德式裝備都沒有打贏洋人,就靠一些文盲大刀隊?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後並沒有大規模燒殺淫搶,英法在火燒圓明園後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變得老實了。
美華人也比較不錯,而日本人是最好的,高度的軍紀和自律,幾乎秋毫無犯。(日軍以不怕死和軍紀聞明世界,雖然二戰丟了臉,但也不是宣傳的那樣)
最差的是俄華人,包括後來民國史也是被蘇俄顛覆的歷史,這些都是有史料可查的。
紫禁城都被佔領了,後來老佛爺回來清點物品,竟然一件都沒少。這些是題外話了,也就是寧願相信國外的狼虎,也不要相信中國的“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的殘暴史書上都有記載,洪秀全把杭州平民都殺光了,就山上還留了十幾戶沒關顧到。
清國被打敗的後果就是割地賠款,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建更多的教堂和洋學校……也就是洋人在大清國的勢力越來越大。
而且洋人在租界也沒幹什麼壞事,倒是不滿清朝的文人都躲到租界裡寫文章罵朝廷,這些都是有利於朝廷改革的。
也能明示那些保守派,不變法成洋人的制度,大清就要亡國了,就算保守派中有人洞悉慈禧的“詭計”也沒用,已經大勢所趨,立憲勢在必行。
其中有一個“百日維新”的小插曲,以前認為老佛爺是維新派的死對頭。
今天一想為什麼是死對頭,慈禧和維新派都要搞君主立憲,都是改革派,為什麼要對立?
也有人說傷害了她的權力,君主立憲是什麼,就是君主成為形象代言人,把大權交到民選議會和總理手中,本來就是要把權力一點點“送”出去,她怕什麼失權!
再說慈禧掌握了大權,難道這些年輕人那麼大的動作她會不知道?
如果真是死對頭,不要說“百日”,可能三日就玩完。後人評價這次維新是“書生誤國,毫無章法”。
維新變法的人雖然年輕了點,政治經驗少一些,但都是聰明人,可以說是國家棟梁,而且飽讀詩書見多識廣。
即算涉政未深也會知道改革就是要奪掉一些人的權和砸掉一些人的鐵飯碗,一旦失敗是很危險的。
就單單譚嗣同的慷慨就義就能看出早就有心理準備,不但不跑而且要用自己的血來警醒民眾。
確實藥下得太猛了,導致保守派和改革派都被得罪了,都站到了太后那邊,太后為了政局不動盪也只能用六君子的血來祭改革大旗了。
這時的太后更有向心力了,準備放手立憲了,可惜天不假年,正在一箇中國曆史的轉折點上她老人家就與世長辭了。
-
5 # 春秋正義
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深重的民族災難,甲午戰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朝,撮爾小國居然也能打敗堂堂大清帝國,中國的地位一落千丈。
而八國聯軍侵華髮生在甲午戰爭五年後,此時正值中國“扶清滅洋”運動高潮,由英、美、法、德、日、意、俄、奧八國組成的侵華聯軍攻陷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四萬萬華人人均賠償一兩以示羞辱,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走狗。
1.向日本宣傳的是光緒帝,不是慈禧。
1894年8月1日,光緒皇帝釋出宣戰諭旨,“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前一日日軍在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並趁勢攻陷牙山,清政府正是在這一被動之下向日本宣戰。此時是光緒皇帝主政,慈禧忙著她的大壽,在頤和園享樂,所以甲午戰爭是光緒帝在其師翁同龢鼓吹下發動的。
2.向八國聯軍宣傳是借勢而為
甲午戰後,帝國主義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激起了民眾的強烈反抗。興起于山東的義和團,從一開始就為反對洋教而起,迅速席捲了山東、直隸、天津各省,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由於無組織、無綱領,義和團幾乎就是自發的流民,清政府無力鎮壓,任由義和團在北京蔓延。戊戌變法後,慈禧太后掌握大權,但遭到帝國主義的反對,面對眼皮底下浩蕩的義和團,指不定哪天就把清朝推翻了。
慈禧決定將禍水引向洋人,向八國聯軍宣戰“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併發布殺洋令,“莊王出示懸賞,以勵殺敵,殺一男夷者,賞銀五十兩;殺一女夷者,賞銀四十兩;殺一稚子者,賞銀二十兩"。
3.兩次宣戰,暴露了清政府腐朽落後
甲午戰爭,清政府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幾乎毫無作為,還妄想透過西方列強調停,低估了日本侵華的決心,偌大的清帝國,竟像一隻溫順的大綿羊,在惡狗面前,多大的肉都是到嘴的食物!宣戰的遲緩導致了備戰的倉促,北韓陸戰、黃海海戰從一開始便失去主動權,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狀況,白白葬送了耗費巨資建設的北洋海軍。
八國聯軍侵華,更是暴露了清政府在內外交困下,竟還在內鬥,光緒與慈禧、主戰與主和,最後竟天真地以為可以借義和團之力驅逐洋人,深層次地表現出清政府對近代化的根本排斥,仍然處於中學也體、西學為用的觀念,沒想到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上做出改變。可以說,向八國聯軍侵華是清政府最後的高光,但只是扭曲的鬼火,暗示了清朝的滅亡。
回覆列表
眾票友示想一下,慈禧老佛爺孤兒寡母的也挺不榮易的,自咸豐帝駕崩留下了妻兒老小,在風雨飄搖中砥礪前行(●°u°●) 」,其中的心酸榮辱,擔今受怕自不計其數,這個女人也相當大氣,在同治皇帝時期,與眾文武大臣齊心協力剿滅了太平天國,那是1865年左右,偉稱同治中興。又與1876年左右申明大義,怒髮衝冠,聽了剛直不阿的左大帥之言,全力支援左大帥收復新疆,可謂嫌聽則明,大氣磅礴,一舉收復了邊垂重地新疆,保蒙古而拱衛京機,固蒙古而力保西北,有新疆而西北皆固。歷歷在目,催人淚下。正是基於以上功績,慈禧也博得了億眾仰望,眾君想一下北洋水師以成軍七八年亦,養軍千日,用軍一時,朝堂上下同諭,一口詞恍,必忍得日本帝國主義在家門口橫行霸道(●°u°●) 」,淫蕩滔天。但當時大清王國,只有李中堂知道其中原由,北洋水師言過其實,隨為世界第七,亞洲第一,但船舊速慢,,炮陳器哀根本不具備打一場危及民族安危的大戰,如同雞蛋碰石頭,自己找死,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慈禧太后移用海軍軍費六百萬兩,是何等邪惡,一攴三百道菜是何等排場。既便不移用,以北洋水師之腐敗無能,亦無取✌之把握。她在一九OO年的對十一國戰爭是狗急跳牆,驢蹄花湯的醜惡表演,真是老鼠搞貓穴,自不量力,自自找死,子急了也咬人,是被逼無奈的大話西遊,也是落後就要被打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