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水落凡塵

    “精血同源”要:從發生學的角度對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進行探析,揭示出精血並屬於水,取汁於水谷,精血互 化。為臨床許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新的思路。 關鍵詞: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發生學研究 , 中醫素有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之說, “精血同源”又被認為是乙癸同源(即肝腎同源)的 物質基礎⋯。對“精血同源”作一發生學角度的認 識,能更清楚地闡釋“精血同源”的相關機制,推 動臨床實踐的發展。 1 肝藏血、腎藏精 . 1,1 肝藏血 “肝藏血”,早在《內經》中就有明 確的記載。《靈樞·本神》雲: “肝藏血,血舍魂。” 《素問·調經論》中說: “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 脾藏肉,腎藏志”。肝藏血的認識是怎麼發生的?李 如輝 對此已經作了發生學的回答,認為該理論的 發生主要藉解剖而發生。同時指出:“肝藏血理論藉 解剖而發生,並非意味著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內 涵亦藉解剖而發生,儘管此二內涵和貯藏血液有著 密切的聯絡”。 1.2 腎藏精從《內經》有關“腎藏精”的論述可 知,腎藏精可分為兩個層次:即腎藏“生殖之精” 和腎藏“諸臟腑之精”。李如輝l3 分別對這兩個層次 的“藏精”理論進行了發生學考察,認為“生殖之 精” 的溢瀉在生理狀態下也是顯而易見的。機體的 生長、發育與生殖機能的發展具有同步性,這又使 《內經》將“主生長、發育”歸結於“生殖之精”。 那麼,該精何以藏於腎?李如輝[3 認為,《內經》是 由“尿液排洩之道”與“洩精之道” 的合一來推知 “腎藏生殖之精” 的。對於腎藏“諸臟腑之精”。認 為其發生以腎藏“生殖之精”為基礎和前提。因為 腎藏“生殖之精”,故為先天,但先天又受後天以 養、以長,故日: “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 之”。 2 精血同源 2.1 “並屬於水”認識的發生清·何夢瑤《醫碥》 中說: “精、髓、血、乳、汗、液、淚、溺皆水也, 並屬於腎”。《內經》中沒有直接關於精、血“並屬 於水”的記載,但間接的論述不少。例如《靈樞·口問》載:“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液 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 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而液竭,液竭則精不灌, 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日奪精”。“人之涎下者, 何氣使然?歧伯日:飲食者皆人於胃,⋯⋯ 胃緩則 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靈樞·決氣》載: “何謂液?歧伯日:穀人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 伸,澳澤,補益腦髓,面板潤澤,是謂液。何謂血? 岐伯日: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可 見,《內經》實際上早就認識到涕、液、涎、精、血 等同出一源。這一認識的發生,當是主要緣於觀察 之法。中醫歷來有“津血同源”、“血汗同源”之說。 也當是基於對其成份主要由水構成的觀察。清代唐 容川指出:“男子以氣為主,故血人丹田亦從水化而 變為水,以其內為血所化,故非清血,而極濃極稠。 是謂之腎精。”也就是說,精血並屬於水,只是顏色 和清稠不一而已。 2.2 “取汁於水谷”認識的發生 《內經》已有精 血“取汁於水谷” 的認識。如《靈樞·決氣》日: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素問·藏氣 法時論》雲:“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 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靈樞·五癃 津液別》日:“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 骨空,補益腦髓。”《靈樞·營衛生會》雲:“人受氣 於谷,穀人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而《素問·上古天真論》則日:“腎者⋯⋯受五臟六 腑之精而藏之”。後世醫家對這一認識進行了發揮. 如明·孫一奎《赤水玄珠》說:“夫血者。水谷之精 作者簡介:吳小明(1966~ ),男,浙江蘭溪。本文源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特朗普是其它國家總統,他會稱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