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律己善
-
2 # 青天蟲
朋友你簡直太可愛了,居然能想到古代都是說現代普通話,要知道普通話也是建國之後才確定的。能給你造成這樣的誤解,估計是你看多了古裝電視劇,全都是一水標準的普通話。其實,這只是導演為了更好的表現人物情感和劇情發展的一種手段,採用了配音演員配了標準普通話,或是一部分方言。你想在開過典禮上,我們毛澤東主席都是用的他帶有方言的普通話發言的。全國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方言。所以說在古代呢,方言使用的更多。但是他們的朝代會規定統一的官方語言。方言就各自發光,百家爭鳴,能用官方語言進行交流,都是很不錯的語言發展了。
縱觀整個歷史,普通話的發展。都是各個朝代的官方語言的發展,每個朝代,都會有自己的官方語言。比如說在秦朝,他們就使用陝甘地區的語言,那麼陝甘地區的語言,就是他們的官方普通話。
在近代清朝,因為定都北京,一般都使用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有一點像現在的普通話的雛形,為現代普通話發展奠定了基礎。
有時候,可能也會疑惑,不同的語言怎麼交流呢?所以說,朝代,都會有自己的官方語言,它適用於各地的官員和流浪的商人。
好啦,關於古代普通話,我就分享到這裡啦
-
3 # 小天話影視
古代人說的是官話,不是普通話。
其實在古代雖然沒有普通話,貴族之間也要專門學習一種通用語,這就是從先秦時期開始在諸侯大貴族之間普及的雅音。但是具體雅音是按照哪種方言來發音的卻因為歷史太久遠而已經無法找到正確的發音方式。
秦國統一全國之後,秦始皇開始統一文字,當時的官方話是陝西話,但是卻並沒有推廣於全國。各地還是說著不同的方言,但是從秦朝開始,應該是定都在什麼地方,就以什麼地方的語言為官方語言,人人都要向此靠攏。
唐朝的官話據歷史記載是融合了洛陽口音的切韻,這不是皇帝定的,而是隋朝的大學者們經過考證後奠定的基礎。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中原人為了逃避戰亂而向東南沿海遷移,所以當時唐朝的雅音保留了一點客家話和潮州話。
到了宋朝因為定都開封,當時的雅音就是河南話,滿朝文武夸人的時候,滿口說“中,你真中”。元朝時中國歷史上接受漢化最少的一個朝代,從皇帝到大臣說的都是蒙古話,他們連漢語都不會說,就更別提普及官話了。
而到了明朝,因為建都南京,所以南京話成了官方語言,當時學生在國子監搖頭晃腦的讀書用的都是南京話。
而隨著明朝遷都北京,又將南京話帶進了北京城,到了清朝,滿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可是接受漢化的速度卻非常的快,當時很多當官的還是講南京話,但是當時的官話裡已經融合進了更多的北京腔調。
清朝末年,曾有語言學家朱文熊將各省通用的語言定為普通話,而官話因為不止是當官的會說而失去了原本的含義,所以被改稱為了國語。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推行普通話,曾經的官話洛陽話和陝西話據說都參加過評選,可是最終還是將普通話的標準音定為了北京語音。這才形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
擴充套件資料:
官話:
官話,漢語官方標準語(英文:Official language),周朝稱“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開始稱“國語”,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稱“普通話”,臺灣則繼續慣稱“國語”。二十世紀西學東漸,“官話”在學術上變成了一個方言或語種的稱呼,截止2012年有9億6000萬人以它為母語。
“官話”的詞義,現今既可以指“漢語官方標準語”也可以指“漢語官話方言”,詞義視上下文而定。
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母語,主要分佈在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江蘇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區等地。
-
4 # 語思源
普通話是近代才出現的一個名詞,從古代一些些小說作品來看,古代的語言肯定是統一的,但肯定根據地域不同,分出了各地的方言和口音,這些方言與口音也是是一直傳承到了現在。根據階級的不同也分出了官話和俚語,詳見劉姥姥進大觀園。但古代的語言肯定不是文言文,也是通俗易懂的。
-
5 # 筆上有魂
在古代,普通話代表著野心,只有小部分人會說,他們往往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多數是官員或者商人。
如走南闖北的江湖賣藝人,多數只是透過聲音,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用敲鑼打鼓的方式吸引人們的目光,表演結束,端著銅鑼,捻著衣角向觀眾走去,人們多少也就能明白是要討賞的意思。用方言喊出:“在家靠兄弟,出門靠朋友”實際上是電視化,意義不大。
一朝天子一朝話,當時的普通話稱之為官方雅話。比如:漢朝是以河南話為普通話,南北朝說的是南京話,粵語也成為過普通話,而明清都是以北京話為標準,也就形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雅話實際上是好聽的說法,說白了,它就是皇帝家鄉的方言。
所以,當時讀書人受到重視啊!他們哪怕無法入朝為官,但是他們學會了普通話,就能傳播南來北往的資訊。最不濟都能當個噴子,取樂於民。在那個娛樂匱乏的年代,讀書人突然告訴你:有一天,從北邊來了個喇嘛,揹著個300斤的啞巴的故事……你說厲不厲害,歡不歡樂。
不會普通話,不僅是江湖路難行,對於仕途也影響頗大,許多人都因為說不好,終身都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歷史上,雍正對於普通話的要求是最嚴格的,尤其是對閩南人偏見的厲害,甚至一度因為口音懷疑他們的辦事能力。
所以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通用的。
回覆列表
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是不說普通話的,因為普通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誕生的,只不過幾十年的歷史而已。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都說什麼話呢?我想方言應該是絕對的主流。因為自秦皇一統天下以來,雖然統一了文字,但並未統一語言,因此人們交流當以方言為主。並且一直沿襲至今。其次,歷朝歷代,為了便於官方交流,應該流行一套比較固定的官方語言,便於官方語言交流,但對民間交流影響不大。
至於是不是說文言文,我覺得可能性不大。文言文適合文字,高度精煉,但不適合口語化的語言交流。從歷朝歷代戲劇語言來看,古代官方語言應該是偏文言的白話文,民間語言則是偏口語化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