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變成淺藍色
-
2 # 從前叫往事
電影不能完全展現伏地魔的魅力,畢竟老伏沒鼻子了,很多故事也被刪了。推薦看原著,描寫要細膩很多,層次也更豐富。
舉個例子,第一部的伏地魔只是個讓人不敢提及名字的符號,在奇洛身上也沒有太多戲份,也就是題主說的恐懼。
但第二部的湯姆裡德爾,呈現的就是一個優等生的形象。他和哈利一樣把霍格沃茨看成自己的家(當然,他對家的定義也是由於家庭而不正常的),一度讓哈利和小伏有了同病相憐的歸屬感。
而在第四部,我們會驚異於伏地魔對自己父親的蔑視,直到第六部,我們才深切瞭解當年他父母的孽緣。他和哈利一樣寄人籬下的命運,沒有母愛保護,他無法填補的缺失轉變為對力量、控制慾的渴求。
他和哈利命運的對比,其實就是選擇的對比,不僅有他們的,還有他們的父母的。
所以深入瞭解這個反面角色,他絕不單薄,畢竟羅琳阿姨的書其實一直是在幫助人瞭解自己內心的黑暗,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克服它。
-
3 # 靈沖霄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的大反派伏地魔是黑暗邪惡的象徵,用郭德綱相聲中的話來形容V大的話“這個人壞透了,從裡到外沒一丁點兒好的地方”。如果把《哈利波特》改編成京劇作品的話(話說國外是有把HP改成舞臺劇來演的例子,國內也有郭鶴鳴把HP改成評書來說),那伏地魔也不必多說,按原著的人設鐵定是一張大白臉。
伏地魔的人設確實偏向於臉譜化“臉譜化”指的是作者塑造人物過於簡單化和概念化,是好是壞,一眼就能看出來。照這個標準看,伏地魔的人設確實很臉譜化,哪怕沒看過HP系列作品的人,在初次看到伏地魔的影視形象或者是人物描寫的時候,都能直觀地感受到這個紅眼睛、蛇臉、沒鼻子的傢伙就是一個壞蛋。
西方魔幻作品中慣用的反派形象刻畫其實不單是伏地魔是臉譜化的反派,《魔戒》和《納尼亞傳奇》中的反派也都是臉譜化的,而且他們臉譜化的程度還在伏地魔之上。《納尼亞傳奇》中的白女巫出場就是邪惡的大反派,她為什麼這麼邪惡,根本沒提;《魔戒》中的索隆更是抽象化的黑暗符號,電影正片和小說原著中根本都沒有正式出場過(魔戒起源《精靈寶鑽》中也是一筆帶過),不必多說,它就理所當然的是這麼黑暗邪惡。
其實也不單是魔幻作品中反派是單純邪惡的,就連《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紅帽》、《睡美人》等童話故事中的王后、繼母、大灰狼和老巫婆等反派也都是一貫如此。反派的氣場都是非常直觀簡單的,讓人一看之下就知道這些是壞傢伙。
哈利波特前幾部作品的框架限定《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是最火的魔幻小說不假,不過前面幾部作品:《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都有非常明顯的童書風格,作者J.K.羅琳在寫《哈利波特》的故事之初,是將這部作品當童書來寫的。所以在童書的框架內,故事中的反派伏地魔有如此臉譜化的壞蛋形象就再正常不過了。
到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篇起,整個故事的風格開始由童書向真正的魔幻小說轉換,作品中的劇情構建更為嚴謹,風格開始增添陰鬱的色彩,不再向前幾部中童話般的單純輕鬆。但由於在前幾部作品中羅琳已經將哈利、鄧布利多以及伏地魔等重要角色的人設確立好了,在之後的作品中也就不好再做調整了(其實也沒必要調整)。
受眾群體受影視作品的影響,形成了直觀印象很多喜歡《哈利波特》的人都是透過電影來了解這個故事的,不少人是沒有細看原著小說的。很多朋友對《哈利波特》故事中的人物的印象,都是在電影作品中來簡單瞭解的。而電影受時間的限制,原著中很多的故事背景和相關劇情其實都是經過大幅度刪減的。時間有限,電影作品在刻畫人物的時候,只能抓去該人物的少部分事蹟來描繪,這就使角色更加的臉譜化了。
伏地魔給人以臉譜化的反派印象,很大程度上是電影作品的刻畫。少年湯姆.馬沃羅.裡德爾究竟是怎麼樣一步步變成黑魔王伏地魔的,只看過電影的朋友們恐怕也只知道他上學的時候放出蛇怪害死了同學,以及出身於孤兒院等少部分資訊。小說中伏地魔的身世;他殺害自己父親一家嫁禍給舅舅;伏地魔魂器的來歷:復活石戒指、斯萊特林的掛墜盒、赫奇帕奇的金盃;伏地魔應聘霍格沃茲教授的職位等劇情電影中通通都沒有。
相信通讀過《哈利波特》原著的朋友,是能感受到伏地魔並非過於單一刻板的反派形象。同時阿不思.鄧布利多、西弗勒斯.斯內普等人氣頗高的角色也有很多電影中所沒有上演的故事。
-
4 # 影視圈Magazine
在絕大多數的影視作品中,無論是主角還是反派,都很容易被單一臉譜化,主角天然就是好人,他是善良的,受了委屈會從自身找理由,受了挫折永不言棄,心中有朵向陽花,並最終會取得勝利。反派則天然是出於惡勢力一方,觀眾並不知道他的身世,他的理想,他的性格,他的抱負,只知道他在一直擊殺組織主角,他活得像個工具人,附庸者。
《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同樣如此,伏地魔對他的手下沒有感情,只有指令,對自己的女兒也沒有愛意,他整個人是沒有溫度的,相比起來《復仇者聯盟4》中的滅霸作為超級反派,為什麼能讓很多觀眾轉黑為粉呢?因為他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觀,他毀滅世界是為了拯救世界,即使在別人看來很畸形但對他來說是理想,且他對自己想女兒有著真摯的父愛。如果有一天有一部作品能像《小丑》那樣帶觀眾走進伏地魔的前世今生,或許《哈利·波特》會有更多不同的解讀方式。
-
5 # 喜之郎果果
這是導演根據他自己讀完原著後想象的,它是電影需要,而不是作者心目中的樣子,所以請展開你的想象力去讀一下原著,一千個人估計有一千個伏地魔的面孔,伏地魔其實在劇中更像是黑暗面的一個具象化的代表,而且書中對伏地魔的身世童年也有過描寫,童年經歷類似於斯內普教授,混血,有才華,對自己的出身很討厭。伏地魔差不多就是教授一類人的一種代表,沒有他,可能也會有其他人。
回覆列表
伏地魔其實在劇中更像是黑暗面的一個具象化的代表,而且書中對伏地魔的身世童年也有過描寫,童年經歷類似於斯內普教授,混血,有才華,對自己的出身很討厭。伏地魔差不多就是教授一類人的一種代表,沒有他,可能也會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