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人物性格是忠誠、智慧
1、可以說《三國演義》在塑造諸葛亮這個形象的時候,把忠誠、智慧等等非常多美好的品質賦予到他身上,確實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可以說是一絕。他身上還有著神秘的色彩,
2、比如,諸葛亮懂得眾多兵法、列陣、計謀,他身在臥龍崗,自號臥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可以說他身上有很多未解之謎,簡直可以為他寫一個前傳,比如說他看過什麼書做過什麼事,就像《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一地煞樣,出生就很不平凡,又怎甘於平凡的人生呢?這樣一個有神秘色彩的人,最後因為報三顧茅廬的恩而歸順於劉備。可以說是投得明主,但最後只落得一個病死五丈原的下場,讓人痛惜。
3、以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對諸葛亮的崇拜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心想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厲害的人,能巧借東風,能改變一些自然現象,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算在困境中,他也能用空城計,逼退司馬懿的大軍,他忠誠,絕無二心,兢兢業業地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現在,再品一下諸葛亮,我對他的崇拜中,更多的是對他的惋惜。不止有對天命的憤恨,更有對他本身的“憤恨”。
4、諸葛亮是一個有著絕頂智慧的軍事家。確實,因為他蜀漢才得以建立,劉備才能稱王,才有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但我恨,我恨他的忠心為主,一心報國報恩,他事無鉅細,一一過問,這是統治者的大忌,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絕不會這麼做的。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煩多,豈能久乎?”諸葛亮53歲就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直接關係。
5、同時,他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先主還在的時候,蜀漢人才濟濟,劉備善於招攬賢才,收買人心,加上諸葛亮的排程,振興漢朝指日可待。但是,在先主過世之後,以往為蜀國賣命的大將都年事已高,但卻沒有新鮮的血液不斷輸入。形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雖然可以說這是漢朝的氣數將盡,但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諸葛亮,卻沒能為蜀國招攬賢才,雖然有一個姜維,但無濟於事。能說這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足嗎?我看未必,連張飛這個素來以莽撞見稱的大將,都能以禮相待黃忠,諸葛亮怎麼會不能呢?
6、諸葛亮這一生最致命的錯誤,就是派馬謖去守街亭。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最後用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無奈話語來總結了這場失敗。
7、諸葛亮這一生,“忠義”是固然的。但阿斗平庸,無德無才,諸葛亮不取而代之,確實讓人嘆息。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眾多大臣都聽到的,諸葛亮卻沒有這樣做。雖然替他覺得不值,但仔細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所謂“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漢唯一存在下去並且可以理直氣壯自居正統的理由就在於這是一個劉氏政權。如果諸葛亮也當一次曹丕,把劉氏變成諸葛氏,那豈不是放棄最大的王牌,自己把自己化正為逆?道德上被劃為與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實力更是遠遠不如,安能久乎?
8、儘管諸葛亮一生中有過很多次錯誤的決定,也存在著一些由於忠、義而讓人詬病的地方。但我們往往不會指責他,而只是會替他感到惋惜。說明諸葛亮這個人物,更多的還是他正面的東西,並且為人讚頌。但往往看待一個人物不能從一個方面,要從多個角度進行不同的分析。他的某些讓人稱道的地方,卻是造成他此生悲劇的最大原因,但反而觀之諸葛亮沒有死於朝中的勾心鬥角,陰謀算計,也算得了個善終。只可惜,先主恢復漢室的願望,他沒有替他完成。我在替諸葛亮感到惋惜的同時,也對他的許多不同選擇上做出了假設,假設他當初沒有接受劉備,假設他就在臥龍崗了卻此生……但如果這樣,那就不是諸葛亮了。
也許諸葛亮身上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東西,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發掘。
諸葛亮的人物性格是忠誠、智慧
1、可以說《三國演義》在塑造諸葛亮這個形象的時候,把忠誠、智慧等等非常多美好的品質賦予到他身上,確實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可以說是一絕。他身上還有著神秘的色彩,
2、比如,諸葛亮懂得眾多兵法、列陣、計謀,他身在臥龍崗,自號臥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可以說他身上有很多未解之謎,簡直可以為他寫一個前傳,比如說他看過什麼書做過什麼事,就像《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一地煞樣,出生就很不平凡,又怎甘於平凡的人生呢?這樣一個有神秘色彩的人,最後因為報三顧茅廬的恩而歸順於劉備。可以說是投得明主,但最後只落得一個病死五丈原的下場,讓人痛惜。
3、以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對諸葛亮的崇拜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心想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厲害的人,能巧借東風,能改變一些自然現象,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算在困境中,他也能用空城計,逼退司馬懿的大軍,他忠誠,絕無二心,兢兢業業地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現在,再品一下諸葛亮,我對他的崇拜中,更多的是對他的惋惜。不止有對天命的憤恨,更有對他本身的“憤恨”。
4、諸葛亮是一個有著絕頂智慧的軍事家。確實,因為他蜀漢才得以建立,劉備才能稱王,才有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但我恨,我恨他的忠心為主,一心報國報恩,他事無鉅細,一一過問,這是統治者的大忌,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絕不會這麼做的。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煩多,豈能久乎?”諸葛亮53歲就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直接關係。
5、同時,他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先主還在的時候,蜀漢人才濟濟,劉備善於招攬賢才,收買人心,加上諸葛亮的排程,振興漢朝指日可待。但是,在先主過世之後,以往為蜀國賣命的大將都年事已高,但卻沒有新鮮的血液不斷輸入。形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雖然可以說這是漢朝的氣數將盡,但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諸葛亮,卻沒能為蜀國招攬賢才,雖然有一個姜維,但無濟於事。能說這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足嗎?我看未必,連張飛這個素來以莽撞見稱的大將,都能以禮相待黃忠,諸葛亮怎麼會不能呢?
6、諸葛亮這一生最致命的錯誤,就是派馬謖去守街亭。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最後用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無奈話語來總結了這場失敗。
7、諸葛亮這一生,“忠義”是固然的。但阿斗平庸,無德無才,諸葛亮不取而代之,確實讓人嘆息。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眾多大臣都聽到的,諸葛亮卻沒有這樣做。雖然替他覺得不值,但仔細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所謂“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漢唯一存在下去並且可以理直氣壯自居正統的理由就在於這是一個劉氏政權。如果諸葛亮也當一次曹丕,把劉氏變成諸葛氏,那豈不是放棄最大的王牌,自己把自己化正為逆?道德上被劃為與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實力更是遠遠不如,安能久乎?
8、儘管諸葛亮一生中有過很多次錯誤的決定,也存在著一些由於忠、義而讓人詬病的地方。但我們往往不會指責他,而只是會替他感到惋惜。說明諸葛亮這個人物,更多的還是他正面的東西,並且為人讚頌。但往往看待一個人物不能從一個方面,要從多個角度進行不同的分析。他的某些讓人稱道的地方,卻是造成他此生悲劇的最大原因,但反而觀之諸葛亮沒有死於朝中的勾心鬥角,陰謀算計,也算得了個善終。只可惜,先主恢復漢室的願望,他沒有替他完成。我在替諸葛亮感到惋惜的同時,也對他的許多不同選擇上做出了假設,假設他當初沒有接受劉備,假設他就在臥龍崗了卻此生……但如果這樣,那就不是諸葛亮了。
也許諸葛亮身上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東西,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