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勇醫生
-
2 # 健康之初心血管科
細菌和病毒到底有何不同?
1、形態不同
大小方面,細菌大,病毒小,通常細菌的計數單位是微米,而病毒是奈米。其次,細菌的形態多樣,有球狀、桿狀、螺旋狀等不同形態,而病毒為了穩定性,多為一十二面體。
2、結構不同
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核膜,有核區,外面包裹一層細胞壁,雖然細菌沒有細胞核,但是卻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因此可以獨立完成新陳代謝。病毒的外殼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裡面是遺傳物質DNA或RNA,病毒無法自己完成新陳代謝,必須寄生在其他細胞內。
3、生存方式不同
細菌有自養和異養兩種生存方式,有些細菌可以自己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質,有些則需要透過從外界汲取營養物質;而病毒只能寄生於宿主內進行生存,一旦脫離宿主,就會呈休眠體的形式。在繁殖時細菌主要採用二分裂的方法,病毒則必須侵入到宿主體內,利用宿主的合成機制來合成它們自己所需的蛋白質等物質來構建自己的“身體”。
絕大部分的細菌和病毒其實對人類無害,只有少數一部分有害。抗生素只能殺滅細菌。比方說青黴素,能破壞細菌細胞壁,使細菌的表面暴露,失去保護,細菌也就不能生存了。病毒外部是蛋白質,抗生素對它們是沒有作用的。但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DNA或RNA的複製,使病毒的數量不再增加,然後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清除剩下的病毒。
細菌和病毒完全是兩個概念
對於人類來說並不是所有的細菌和病毒都致病。 病毒和細菌的絕大部分是對人類沒有害的,有害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細菌也有很多是有益的。如人體大腸內寄生的大腸桿菌,幫助人類分解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可以給人體提供多種維生素。
病毒感染病毒比細菌小得多,只有用能把物體放大到上百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們。一般病毒,只有一根頭髮直徑的萬分之一那麼大。病毒比細菌簡單得多,整個身體僅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構成,連細胞壁也沒有。蛋白質外殼決定病毒的形狀。它們中有的呈桿狀、線狀,有的像小球、鴨蛋、炮彈,還有的像蝌蚪;病毒不能單獨生存,必須在活細胞中過寄生生活,因此各種生物的細胞便成為病毒的"家"。
病毒透過多種途徑侵入機體,並在易感的宿主細胞中增殖的過程。人類病毒是指能感染人體或對人有致病作用的病毒。病毒感染的實質是病毒與機體、病毒與易感細胞相互作用的過程。病毒感染常因病毒種類、機體狀態不同產生輕重不一的損傷或病毒性疾病。病毒致病是由侵入宿主、感染細胞開始的,致病作用表現在人整體和細胞兩個方面。
目前對大多數病毒感染缺乏特效藥物治療,因此進行人工免疫是預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
病菌病菌細菌,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有細胞結構),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佈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迴圈的主要參與者。細菌在人體內寄生,增殖並引起疾病的特性稱為細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pathogenicity)。病原菌的致病作用與其毒力、侵入機體的數量、侵入途徑及機體的免疫狀態密切相關。
抗生素只能殺滅細菌。比方說青黴素,能破壞細菌細胞壁上的多糖,使細菌的表面暴露,失去了應有的保護作用,細菌也就不能生存了。病毒外部是蛋白質,抗生素對它們是沒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