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北拾芳

    常聽人說漢書比史記難讀,我認為史記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行文也比較口語化。雖然文字某些時候不太規範,但是總能吸引讀者。能帶動讀者的興趣。

    而漢書相比之下則嚴謹規範的多,全書除了書,表外,基本上找不到囉嗦重複的字詞,可見班固寫這部史書儘量精簡,不多做贅語。確實值得後人學習。

    另外漢書的難點還有漢朝的器物,制度,風俗,這些可以對照志,表來學習。或者找一些相關專業書來補充知識。

    漢書的語法承襲了先秦古文特點,較多的省略句,往往是對主語的省略。所以閱讀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這種現象。稍微大意也許就會把句子理解錯了。

    最後是漢書的難字,中華本都有顏師古的注,凡是難字都標出了。其實多看幾篇就知道,班固使用的難字就那些,使用奇字,古字也是當時的學風,跟今古文學有關係。

  • 2 # 玄門天機

    《史記》和《漢書》位居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對中國史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常被喻為中國史學史上的“雙子星”。可是歷代關於馬班異同的專論著作不多,但研究《史記》 者大都要涉及這一問題,所以散論、筆記,以及涉及的論說不可 勝計。這其中以宋人倪思、劉辰翁的《班馬異同評》,以及明人許相卿《史漢方駕》為發軔名作。

    而今人的研究,以中國學者白壽彝《司馬遷與班固》,施丁《馬班異同三論》,徐朔方《史漢論稿》,以及南韓學者樸宰雨的《〈史記〉〈漢書〉比較研究》 等幾部論著最有代表性。然而,個人的史學評判標準不一,這也就使得歷史上後人對司馬遷和班固的看法產生了極大的差異。

    在眾多的評述中,有揚《史記》而貶《漢書》者,如宋代的裴?,晉代的張輔,宋代的程頤;與此同時亦不乏抑馬揚班者的存在,如東漢的王充,唐代的劉知幾。在當代隨著中國史學的進一步發展,對於《史記》 和《漢書》的研究視角也越來越多。

    這其中包括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從兩書中相同人物刻畫的角度,從書中所反映的社會現象,甚至從司馬遷和班固的人品對比等諸多方面對 《史記》和《漢書》進行比較。 而我認為,《史記》和《漢書》雖然各有千秋,可是從批判精神 的角度而言,《史記》比《漢書》更勝一籌。下文以兩書中對漢 高祖劉邦的形象塑造加以論證。

    無論是對《史記》還是對《漢書》而言,漢高祖劉邦都是一 個不能夠繞過,且極難下筆的人物。兩漢的臣子如何刻畫漢朝的開朝君主,這本身就是史學家面臨的一個較大的難題,而劉邦卻 偏偏又是一個色彩斑斕、瑕瑜互見的人物,其臧否抑揚的分寸更 是難以拿捏。所以本文透過兩本書中對於劉邦的形象塑造,對《史 記》與《漢書》中的劉邦正面側面的形象進行對比,從而論證《史 記》比《漢書》更具有批判精神。

    一、兩書中對劉邦的稱謂不同。在班固的《漢書高帝紀》中,凡有提到劉邦的地方都稱“高祖”,無論是在劉邦稱帝前還是稱帝后都是一樣的,顯得非常地 統一而且恭敬有禮。司馬遷的《史記》則不然。

    雖然在《史記 ? 高祖本紀》 中也有稱劉邦為“高祖”的,可是在記載劉邦自起義 以至立沛公之前的事情時都是稱劉邦為“劉季”。事實上,季是劉邦的排行,而不是字。司馬遷作為西漢太史令,能夠接觸到第一手的史料,自然不可能弄錯劉邦的名字,以至於用劉邦的排行來取代其名。

    也就是他明明知道劉邦的字,卻以劉邦在家中的排名“季”來稱呼劉邦,僅從這一點看,不僅僅有別於班固的畢恭畢敬,而且流露出了司馬遷對於劉邦未發跡之前的行為並不十分 肯定,而這一情感態度在 《史記》中的其他許多地方也多有流露。

    二、《史記》一書選取了大量不利於劉邦形象塑造的史實。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頌揚了劉邦不少的功績,比如寫到 劉邦的順應人心:“(漢軍)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虜, 秦人喜, 秦軍解, 因大破之。 ”

    ①進入咸陽後,劉邦還下了這樣的政策:“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悉除秦法。”

    ②從中可以發現,司馬遷並不吝惜筆 墨去寫劉邦的雄才大略、任人唯賢,善於收納人心。可是,司馬 遷並沒有使《高祖本紀》完全淪為劉邦的讚歌。相反的,他也直 接刻畫了一些揭露劉邦缺點的歷史事實。

    如寫劉邦發跡之前:“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 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常從王嫗、武負(婦)賒酒”而劉邦喜好美色這一點在《項羽本紀》中也有涉及,借項羽之口說出了劉邦好女色這樣的事實。劉邦出生在沛縣, 縣令家來了貴客大擺酒席, 官紳都去慶賀, 劉邦這個小亭長也去湊 熱鬧,送了個大大的禮金封貼,帖面寫著“賀萬錢”,但其實裡 面是沒有錢的。在楚漢戰爭中,項羽想要儘早結束戰爭,於是和 劉邦陣前對話,威脅劉邦:“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誰知劉邦 卻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既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③雖然說成大事者必須有所犧牲,可是司馬遷在描述此事的時候並不吝嗇自己的筆墨, 反而把劉邦 在項羽面前對父親無所謂的態度與口吻刻畫得惟妙惟肖。我認為,史學家在撰史時掌握許多的材料,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擔任 太史令一職,更能掌握到一手材料。可是對材料的選取和加工往 往在於個人的選擇。

    司馬遷在刻畫劉邦形象時把這些不利於劉邦 形象樹立的史料選取進《史記》中,可以看出司馬遷的直言不諱與不唯上的態度。 除去這一類直接把劉邦作為主要人物來刻畫的篇目, 司馬遷 在其他的篇目中也多提到劉邦。

    在這一系列的篇目中司馬遷也始 終保持一種唯實的態度,對於劉邦的不當行為予以間接的表現, 處處顯現出《史記》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如在《史記 ?楚元王世 家》中有這樣的表述:“高祖微時,嘗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 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 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厭其嫂。”後來劉邦做了皇帝,將秦朝 短命的原因歸結於秦始皇未行分封,所以分封了大批的諸侯王, 可是劉邦嫂子的兒子、 劉邦的親侄子卻遲遲未受到分封。 後來劉 邦終於將其封侯,卻給了他一個“羹頡候”的封號。

    由這段材料不難看出劉邦的心胸確實有些狹隘, 即便當了皇 帝,仍是有仇必報之人,這多少有失君王仁義忠厚的形象。而在 《蕭相國世家》 中司馬遷則寫到了劉邦稱帝之後對於開國功臣的 猜忌。蕭何跟著劉邦出生入死, 最後還是面臨著劉邦的猜疑與不 信任,以至於後來不得不“自媚於民”, 可是即便如此委曲求全, 最後還是難逃囚於廷尉的命運。劉邦的做法多少是不大光彩的, 有一些行為甚至被後世稱為流氓行徑, 但是司馬遷卻敢於將其載 入《史記》。他本著“究古今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④ 的心願, 敢於直面事實, 敢於對漢朝的開國君主的不當行為進行 揭露和批判。而班固寫《漢書》,很多都借用了《史記》,有的 甚至是完全沒有改造過的照搬, 而在少數的地方進行了修改卻處處顯示出“為尊者諱”的特點, 與司馬遷的批判精神相比, 確實 略遜一籌。

    三、班固為維護劉邦形象,在《史記》基礎上有意刪改,掩 飾史實。 西晉傅玄曾經批評班固:“論國體則飾主 ?而抑忠臣,敘 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節, 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 非良史也。” 這樣說雖然有些偏激,卻指出了班固作《漢書》時“為尊者諱”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在劉邦形象的塑造上顯得尤為明顯, 由此更可以看出其批判精神大大不如《史記》。

    (一)有意增刪史料,維護高祖形象。 在《史記》、《漢書》的對照中可以發現,《史記》與《漢 書》記載相同人物的有 49 篇,而在這麼多的人物刻畫中,有許 多描寫是完全相同的, 有的段落甚至是一字未差。 而在一些有差 別的地方,往往是班固“為尊者諱”而做出的有意的改動。 在《漢 書?高帝紀》中可以看到對於一些不利於高祖形象的事情班固往 往輕描淡寫而過。

    例如鴻門宴一事,比較熟悉漢史的人都知道, 當時劉邦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如若不是項伯救之, 或許早喪命 於項莊之手。我認為此事件是劉項爭霸白熱化的象徵。《史記高祖本紀》曾記載:范增對項羽說,如果今日讓劉邦活著回去, 他日項羽軍中人必為之俘。

    對於這樣重要的一件事情, 司馬遷用 了 1500 字來描繪, 可以說刻畫得十分精彩。 然而到了班固的 《漢 書》中卻被刪減成了大約 500 字,去掉了近三分之二,只留下對事件的一個大致刻畫。 這不能不說是無意的。 此外在這段史實的 刻畫上,班固對於有損劉邦形象的地方, 如“項王、 項伯東向坐, 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都刪去,而把彭城之戰、陳平問楚、 彭越韓信會兵垓下等楚漢相爭的重大事件, 從《史記 ?項羽本紀》 裡面抽出,寫進了《漢書高帝紀》中。這樣一來,班固增刪史 料的意圖就顯得非常明顯, 就是維護劉邦的形象。 而對於那些反 映在楚漢相爭中,劉邦處於劣勢、項羽獨掌乾坤的相關史實,班 固則有意地進行壓縮, 增加了能夠突出劉邦英雄形象的史料, 如 安排了劉邦世系和斬蛇的神話, 還引用了他的父親班彪在 《王命 論》中稱頌的劉邦“其興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 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使。”

    ⑤的 句子,來樹立統治者的光輝形象。而《史記》中許多不利於高祖 形象塑造的段落都被刪去。 如《史記》中有“項羽和宋義北救趙” 的一段倒敘文, 也被班固刪去。 就連《史記》中簡單的一句: “沛 公病,還之沛。”班固也將“病”字刪去, 可見其處處小心謹慎, 為尊者諱的行文特點,其批判精神也難以同《史記》相提並論。

    (二)打壓競爭對手,樹立高祖形象。 在寫劉邦時,還有一個不可繞過的人物,那就是項羽。 《史 記》和《漢書》對待項羽的態度明顯不同,《史記》有《項羽本 紀》,可漢書卻作《陳勝項籍列傳》,將項羽和陳勝放在一起列 為一傳,可見對其地位的不重視。司馬遷作《項羽本紀》,有一 定的道理。因為由秦亡到漢朝建立,中間共有 5 年時間,這 5 年時間在很長的時間裡處於攻勢、 控制局勢的是項羽, 所以司馬遷 實事求是,將其列入本紀。

    但是班固卻將其列為列傳,而且和陳 勝同傳,有明顯貶低的意味。當然,班固這樣處理對其自身而言 有兩個好處, 首先,將項羽列入列傳自然就抬高了高祖劉邦的地 位。其次,這樣處理還可以避免出現把劉邦這個開國君主放於他 人之後的情況。 這樣的處理方式和對項羽的態度可以反映出班固 為朝廷服務的心態。 班固更多接受的是一種傳統的觀念, 自己認 為司馬遷“是非頗異於聖人”。

    ⑥可見班固的是非觀是與聖人保 持一致的,也就是一種正統的封建史學觀,從這一方面講,其針 砭時政的批判力度是遠不及《史記》的。

    透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 《史記》比《漢書》更具有批判精 神。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了這一結果呢?我認為主要是由於 司馬遷和班固生活的社會背景, 撰史的性質和目的, 家族的影響,以及個人價值觀和史學觀點不同。班固的《漢書》是官修史書, 自然處處都有所忌諱,無法像司馬遷一樣就事論事,批判求實。 可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否定《漢書》的價值所在。無論是《史 記》還是《漢書》,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鴻篇鉅製,具有非常 高的史料價值。 司馬遷和班固對於中國史學界的發展都是功不可 沒。

    ④司馬遷 . 報任安書 .

    ⑤班固 . 漢書高帝紀 . 中華書局, 1999.

    ⑥班固 . 漢書 ?司馬遷傳 . 中華書局, 1999.

  • 3 # 跪射俑

    《漢書》作者班固賣弄學問,喜用古字;班固思想正統、僵化,沒有像司馬遷那樣把許多筆墨用於關注社會低層的人、失敗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即將生二胎,如何引導第一個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