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的記憶
-
2 # 瘦龍健康
這年頭,誰都不想胖,但就是管不住咱這張嘴。
大部分人長胖都是因為吃太多,吃太多的原因有很多,BBC記錄解開了一個秘密,現代人管不住嘴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心事太重。
來自英國愛丁堡的蘇珊·亞瑟(SusanArthur),有一個非常愁人的習慣,那就是每每面對壓力,她總是會下意識的吃很多東西。
比如,她描述過自己曾經的一場失戀經歷,當獨自一個人坐在房間的時候,無限的焦慮和孤獨感就會湧上心頭。
這個時候好像只有好吃的,才能安撫自己受傷的內心,她感覺餅乾在召喚,薯片在向她打招呼,甚至連蛋糕都在朝她微笑。
於是,就開始『大吃特吃』,彷彿所有的煩惱,都會隨著吃進去的美食而煙消雲散,這樣的習慣,讓她的體重不可遏制般的飆升。
你是不是感覺很像自己?現代社會中,這樣的人太多太多。
在面對不安、苦悶、緊張等情緒狀態的時候,或者遭遇不順心的事情,會選擇用食物去“療愈”自己,釋放壓力。
情緒,食物,還有身材,這3者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僅僅從BBC紀錄片《完美的飲食》(The Perfect Diet For You,蘇珊·亞瑟就是該紀錄片中的試驗參與者之一)中,就可以直觀的感受到。↓
BBC:焦慮讓你吃吃吃
在《完美的飲食》第一集中,科學家設計了這樣一個試驗,從75名超重參與者中,挑選出20名,並且將他們分成2組。
其中,第1組的人什麼都不用幹,第2組的受試者,卻要參加一場駕照考試。
在聽到這個訊息後,很多第2組的受試者都有點崩潰(回想自己考駕照的經歷,是不是會有同感?),有的人掩面沉默,有的人大呼“天哪”,還有的人摩擦著手,好像在緩解情緒……
然而,好戲才剛剛開始,科學家解釋,這樣的試驗設計,並不是為了檢測受試者的駕駛技術,而是為了讓他們的壓力水平增加。
而且,為了確保每個人都感受到壓力,研究人員讓每位隨行的考官,都保持嚴肅和沉默,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開口說話,並且全程無任何讚美和閒聊,因為心理測試顯示,這種辦法,會讓人壓力倍增。
除此之外,考官們被要求,要不斷告訴每個參與者TA很失敗,而且考核結構都必須是不透過,這會讓參與者的焦慮程度加劇,如此一來,壓力水平會更高。
而壓力水平升高,就會導致他們的開車狀態變得更差,這樣,就陷入一個惡性的壓力迴圈。
來來來,一起感受下部分考官的“死亡凝視”(突然有點同情受試者們)。▼
在受試者參與駕照考試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為他們準備各種食物了,有肉有菜,還有糖果和餅乾等等,而對照組的食物也是一模一樣的。
等到受試者們結束考試後,小測試顯示他們的壓力都升高了,於是,他們被帶到餐桌前,開始進食,與此同時,對照組也開始就餐。
結果發現,第2組的受試者(下圖紅色),明顯比對照組(下圖綠色),吃了更多。
紀錄片用影像的形式,生動的向我們展示了,情緒可能對人進食產生的影響,但現實,遠比你看到的更為難堪。
在澳洲,有83%的超重或肥胖人群,受到了情緒化進食的影響,其中,女性超過90%,男性超過86%。
馬里蘭大學註冊營養師JaneJakubczak,在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75%的過量進食,都是由情緒引起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情緒化進食』?情緒化進食的人,真的感受到飢餓了麼?
你吃進去的,可能只是焦慮
情緒化進食,也常常被稱為壓力進食,其出發點,是為了滿足情感需求,緩解壓力,或者應對悲傷、孤獨,無聊等不愉快的情緒。
比如,當你沮喪的時候,可能會立即想到買一盒冰淇淋吃掉,甜膩的感覺會讓你在短時間內感覺到舒適。
圖片來自mayoclinic
它和身體的飢餓是完全不同的,當你真的因為空腹而餓了的時候,會明顯感覺到飢餓,甚至會出現諸如頭暈、胃鳴等狀況,等待的時間越長,這種感覺就越強烈,等到吃飽飯後,這種生理上的飢餓感就會自行消失。
但是,來自情緒的“飢餓”卻有所不同,它甚至可以和身體的感受完全分開,你通常會突然間想要吃東西,並且可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吃個不停。
這樣吃無法接收到飽腹感訊號,很多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進食,只有當情緒上完全舒緩和愉悅感後,才有可能停下來。
所以,這樣的狀態下,吃下去的只是負面情緒,緩解的不是飢餓,而是情緒,如果長此以往,吃個不停,發胖幾乎是肯定的。
因此,很多人想要從這種困境中跳脫出來,但卻總是無從下手,這可能是因為,你根本不瞭解它,不瞭解『情緒化進食』產生的原因。
情緒化進食,可能是它導致的
→ 童年經歷,在“左右”你的潛意識
回憶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歷?
當你不開心,哭鬧的時候,父母是不是會塞給你一根棒棒糖,一個餅乾,或者一塊蛋糕等等,他們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讓你喜笑顏開,顯然,這常常是個有效的策略。
圖片來自livescience
但是,這樣的行為習慣,可能在潛意識裡讓你形成了,『食物可以慰藉不良情緒』的觀念。
於是,長大之後,很多人也學會了用類似的方式,來安慰自己。
→ 吃能短暫緩解情緒,慢慢會依賴食物
許多人發現,吃東西,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米麵糖)類食物,確實可以對抗不舒服的情緒。
這是因為,吃了這些食物後,短時間內血糖就會升高,也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快樂激素”)。
一時間,你會覺得能量滿滿,心情指數提升,情緒好像得到了改善。(其實都是短暫的假象,後文告訴你原因)
實際上,這樣的快樂是騙人,長期來說,可能會加重負面情緒滋生,讓你進入一個惡性迴圈,最終可能犯上食物上癮症,也可能進入暴食-節食-暴食的惡性迴圈。相關閱讀→『肥宅快樂水』的騙局,這個月剛剛被發現…
→ 壓力激素在“作怪”
壓力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從短期來看,壓力可能會導致你的食慾下降,這是因為猛然而來的壓力,往往導致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而腎上腺素有助於身體爆發出戰鬥力,或者迅速做出逃跑反應(比如猛然受到野獸追擊),暫時忘記進食。
但是,如果壓力持續存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一種被稱作『皮質醇』的激素,會被分泌出來,皮質醇會增加食慾,也會提高吃東西的動機,甚至可能直接導致你儲存脂肪。
偶爾用食物安撫內心,可能並不一定是壞事,但是當你只習慣於用食物來應對糟糕情緒時,就會陷入一個不健康的迴圈中。
真正的情緒問題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困擾你,而你也可能越吃越胖。
情緒化飲食的“大魔咒”
在大快朵頤的過程中,很多人的情緒暫時會得到緩解,但注意,這僅僅只是暫時,在接下來的時光裡,他們可能陷入到無限的惡性迴圈中去:▼
→“舒適食物”會上癮,帶來惡性迴圈
在《完美的飲食》中,研究者除了發現,感受到壓力的1組受試者吃的更多外,還意識到一個特別的點,即這些人更偏愛高碳水化合物這類“舒適食物”。
圖片來自wholefoodsmagazine
加利福尼亞大學2010年曾經發表過一個相關研究,在對931名受試者進行飲食和情緒跟蹤後,發現情緒抑鬱者平均每月食用巧克力(加糖)8.4份,嚴重抑鬱者會多達11.8份,而不抑鬱者平均每月食用5.4份。
如前所述,“舒適食物”會促使血糖迅速提升,刺激大腦分泌大量多巴胺,讓心情經歷短暫愉悅。
但是,隨著食物被消化,血糖走低,多巴胺減少,很快情緒就會陷入另一段低潮期,你有可能再次渴望吃到它們,如此,迴圈不斷。
→吃完後你可能陷入後悔、愧疚的情緒中,心情可能更差
當你真正因為飢餓而進食後,通常不會感覺到內疚,但是當你因為情緒,而吃了大量不必要的食物後,可能會陷入後悔、愧疚的情緒中。
嚴重的可能會透過催吐,瘋狂運動等形式去彌補,最終可能導致自我否定,自暴自棄。
因為,你知道這些東西本該可以不吃的,低落的情緒很可能讓你再次感受到壓力。
→吃胖後,可能帶來第二重壓力
『情緒化進食』的可能後果,就是不斷長胖的體型,而且,肥胖極有可能帶來更大的情緒問題。
比如,在2010年Gallup的調查資料中顯示,在美國,有超過1/4的肥胖者,更容易患上抑鬱症,而且經歷較多的壓力、憂慮、憤怒,還有悲傷。
Gallup調查資料
The more than one in four American adults who are obesea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han those who are normal weight or overweight toreport having been diagnosed with depression and experiencing stress, worry,anger, and sadness.
很多人產生情緒困擾,都會求助於食物,但是陷入無盡的惡性迴圈,又不是他們想看到的。
如何解決情緒化進食?
讓一個有情緒化進食習慣的人,迅速改掉自己的習慣,或者在面對情緒問題的時候,強制吃一盤蔬菜沙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只有循序漸進的去改善。
→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
經歷了傷痛,首先要學會接受它,很多人選擇用吃東西的方式去逃避它,掩蓋它,到最後吃胖了,情緒問題依舊還在,等於沒有解決。
所以,從現在起,要嘗試學著去接納自己的情緒,傷心也罷,焦慮也行,都是自己的真實狀態。
→正念訓練,和自己聊聊天
想一想吃“舒適食物”可能帶來的後果:發胖、難受、進一步的惡性迴圈……然後,告訴自己吃更健康一點的食物,甚至不吃可能帶來的好處。
同時,思考和梳理情緒可能產生的原因,邊舒緩情緒,邊想想有沒有合適的辦法去解決它。
嘗試EFT敲擊減肥法,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和自己溝通非常重要。相關閱讀→國外這個超級神奇的減肥法,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轉移注意力
如果辨別到自己是因為情緒問題想吃東西,不妨先緩一緩,尋求替代方式。
圖片來自arkartech
比如,打電話給你信任的人,嘗試向TA傾訴下你的情緒,或者看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
比如,聽聽你喜歡的歌曲,出去快步走一走,或者慢跑幾圈。
再比如,洗個熱水澡,或者乾脆睡上一覺。
總之,要讓你最終從情緒中跳脫出來,而不是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調整你的食譜
如果還是想吃點東西的話,不妨試試肉類、蔬菜類食物,這樣一般不會引發你的血糖迅速飈高,也可能減少你經歷新一輪情緒低潮的風險,幫你最終擺脫困境。
蛋白質攝入量不夠會增加抑鬱等情緒問題,國外有很多人,甚至透過純肉飲食改善了自己的抑鬱,大大改善了自己的情緒性飲食,暴食。
儘量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比如餅乾、蛋糕、點心等等,這些食物很容易讓人上癮,也更加容易讓人暴食,吃多。
此外,還可以嘗試做一些簡單,能讓自己放鬆的運動,比如說瑜伽,戶外爬山,親近大自然,讓自己放鬆,多和自己的閨蜜好友溝通,給生活做減法,慢慢培養更強的目標感,學會釋放,緩解自己的情緒。
用進食去舒緩情緒,有時候往往是無奈之舉,因為無法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所以很多人試圖想要透過食物,來聊以慰藉。
但實際上,一旦形成這樣的習慣,就可能進入一個『吃吃吃』的惡性迴圈,這會讓你的情緒更低落,也可能越來越胖。
而解決情緒化進食,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要尋求更多化解情緒問題的方式,自己的問題自己最清楚,接納、釋懷很重要。
還有,可以嘗試用諸如運動、和朋友聊天、看電影、聽音樂等方式去舒緩情緒,比如梳理和思考情緒產生的原因,想想看是不是有辦法能解決。
如果還是想吃的話,就調整下食物的種類,吃點肉,吃些菜,不攝入那些讓你容易暴食吃多的食物,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可能帶來的惡性迴圈。
其實,情緒問題的成本非常大,一旦有問題,一定要及時去緩解,希望每個人都該認真去對待。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面對不好的情緒,都會吃東西,有些人會什麼都不幹,有些人可能全程根本吃不下任何東西(實名羨慕)。
有專家稱,這個可能和胰島素水平有一些關係,如果胰島素水平高,高壓下更可能進食,如果胰島素水平低,高壓下可能不進食。
如果你在高壓下,也很淡定的面對食物了,那麼恭喜你。
回覆列表
幾年前我這樣抑鬱過,會躲屋裡角落裡,不想見人,會買好多零食,不吃會心裡發慌,吃零食時,心裡會平靜,安靜,不是因為餓,是因為心裡不能平靜,又找不出如何解決,就吃,安安靜靜的一袋袋的,各種味道的嘎嘣嘎嘣的吃。現在不會,從心裡改變自己,比如多和老人家聊天,出去走走旅遊玩,給自己找一個心靈的出口,別像門一樣封鎖自己,接觸人多了,性格開朗了,就好了,好到根本不吃零食,現在什麼零食也吸引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