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建根1

    小時候最喜歡去的是外婆家,外婆,從小對我可好了,還有表哥表姐,可外婆還沒等我長大她老人家就走了,留給我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 2 # 蘇北四哥

    我七六年出生的,在我小的時候每到春節都會去走親戚,正如樓主說的,到親戚家會給點炸炮讓我們小孩去玩,以前沒往多了想,就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才想到。

    第一個呢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狀況很差,也沒啥好吃和好玩的,家裡也實在拿不出什麼玩意來招待客人,所以買點鞭炮讓小孩去玩玩,小孩玩得開心了就沒問題了,大人都能相互理解。

    第二個呢讓小孩去玩鞭炮,闢裡叭拉的一陣咋咧,四周鄰居知道你家來客人了,說明這一家人緣不錯,這麼多親戚和朋友來串門,以後不能給小鞋穿。

    第三呢過年放鞭炮也是吉利和喜慶的象徵,所以大人們樂意讓孩子們去放鞭炮

  • 3 # 是番茄仔啊

    這樣的肯定記得啊,小時候不像現在這樣有好的生活,過年了才能好好的穿新衣服,放鞭炮,吃肉,小的時候家裡的大人會買好幾種鞭炮分給家裡的小孩子,我用鞭炮炸過老鼠洞,要不就扔到瓶子裡炸瓶子,有時還在小湖上鑿個洞炸魚。

  • 4 # 一週刊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大年。

    春節,看處處歡慶的喜悅

    春節,在中國眾多傳統節慶中,無疑是最重大的慶典節日。無論你是長城內外,還是大江南北,亦或沿海邊疆。全國各地都會舉辦不同形式的春節活動,以示除舊迎新,接禧納福。

    關於“年”的來歷,最早要追溯到上古時期(指現存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夏”朝以前),有許多不同版本,其中流傳較廣的有兩個。萬年創萬年曆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人,在山上打柴時受樹蔭移動和崖壁滴泉的啟發,建立了晷儀和漏壺以區分一天的時間。天長日久,又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迴圈一次季節輪迴。其後上供給當時的國君祖乙,國君大悅,“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古代年獸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來一次害人。有一次村民用火把驅趕年獸時,因失火燒了竹林產生嗶嗶叭叭的響聲嚇退了“年”,因而後來人們不斷探索發明了爆竹(鞭炮的一種叫法),每逢“年”出現的時候挨家挨戶燃放,驅趕年獸。由此形成“過年”一說,以及過年時燃放鞭炮的習俗。

    貼門聯,放煙花(含鞭炮)、壓歲包、團圓飯、祭祖先、賞花燈、舞龍燈、逛廟會......

    雖然各地春節的風俗活動不一,但神州大地同時籠罩在同一節日的歡聚氣氛裡,其給我們留下的,是長長的回憶。

    春節,想滿滿回憶的童年

    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

    在江南一帶,過年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為過年做著各種準備的。

    炒瓜子、花生、蠶豆等各類乾貨;凍置,晾曬,烘炒薯角、炒米;熬糖(爆花糖、米糖鼓、麻片糖);蒸陽糕粑;殺年豬(還要辦一桌殺豬飯,請近親及左鄰右舍吃);宰雞剖魚曬置臘貨;做豆腐;......

    薯角,“角”發音為“guo”,由白薯或紅薯(學名統稱“山芋”)製成條狀或三角狀。熬糖,早些年多是由麥芽發酵釀製糖漿,再小火熬製濃稠加炒米、爆米花、芝麻、花生等配料;後來經濟寬裕後多是用白砂糖熔化後再加相應配料。麥芽糖熬製費時,白砂糖熬製快捷但不香。

    很多專案要好幾天才能完成,作為孩子的我們,總是跟著父母的屁股後面轉來轉去。可當被告知,要等過年才能開吃這些東西的時候,那種對新年到來的渴盼,可以說是“度日如年”。

    小時候,孩子們過年其實也沒多少可以玩的。有略微寬裕的家庭,可以給孩子們一小掛鞭炮,那也是要拆散了一個一個的放。相互要好的,可以分幾個給他,一起去“炸”丟棄的酒瓶,“炸”泥塘的淤泥,“炸”牛屎粑,“炸”人家的雞窩。現在想想,是多麼“缺德”,同時又經不住要偷笑。

    大年三十晚上基本是不睡覺的,挨家挨戶上門跑“討”東西。所謂的“討”,就是你上面往火盆旁邊一坐,大人們基本都會主動給。有給零食的,玩的(如散個的鞭炮等小件),還有香菸。過年那幾天,小破孩們可以學著大人抽菸不會捱罵,香菸基本都是透過“討”的方式獲得。

    不過上面“討”東西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三十晚上八九點後還不能走人家正門,要走邊門或灶屋門。某家十二點之後放過鞭炮開了大門的,才可以重新走正門進入。

    春節,有長長無期的遺憾

    終於熬到年關邊上了,不爭氣的身體總是會病一場。記得有那麼幾年,一到過年就會發燒感冒,或者是漲氣、拉肚子之類。村裡的赤腳醫生完全可以應付這些“問題”,但就是要忌口,什麼葷腥不能沾......等到初五六差不多病好了,年也過了一大半。那時候的春節是要過到十五元宵後,但發奮的家庭一般初八就要“新工”。

    新工就是新的一年第一天干活,每家的新工沒有固定日期,一般最早不會早於初八。新工後年味基本就淡了。“好東西”沒吃著,病好了就要跟著幹家務活。

    我們現在一般的發燒感冒,除了辛辣和菸酒外,基本沒啥需要忌口的。事實上,大多數常見的小病小痛,也基本沒有忌口一說。偏偏那時候,醫生的話就是信條,即使自己經不住,父母也會及時喝止。現在回想為什麼總是年關邊上生病,可能與降溫(感覺小時候氣溫普遍偏冷),吃了生冷食物(特別是肉湯凍、魚湯凍),及瘋玩(出了汗未及時加衣)有關。而當時並不自知,所以總遺憾自己“不爭氣”。

    春節,是家家團圓的日子

    如今的我們已經長大,對春節的熱情淡了,完全沒有當初那份渴望。隨著許許多多年輕人在外打拼忙碌,春節也儼然成了“團圓”的象徵,也造就了中國式春運大遷徙的壯觀“奇景”。

    那些年總說“孩子們過年,大人們過難”父母,現在都已年邁。而我們之間,不知何時已悄悄互換了角色。過年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會反覆問同一個問題,“過年什麼時候回來啊?”。

    不難想象,他們是多麼盼望著過年。而我們,肩負著小家庭的擔子,又承載著老人家的渴盼,既希望在外多掙一天的錢,又想早一天回家,多陪陪父母。來回奔波幾百上千公里,不是為了兒時的那個“年”,而是想看看父母又添了幾道鬢霜,想讓聽聽平時電話裡他們不肯說出口的那些“難處”和“夢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到新家應激,不吃食物,拉軟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