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鷹視線

    我們這的風俗是祭灶前一天晚上和當天早上吃餃子,當天要吃芝麻大糖,吃餃子前要放鞭炮,意為送灶王爺上天,回家過年。我們這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不知道別的地方是哪一天,不一樣嗎?

  • 2 # 世紀情影視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北宋時,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南宋時則稱為“小節夜”。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不過,一般我們說小年,大多是指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這幾天中的一天。

    說到小年的來歷,就需要提一提民間的風俗活動:祭灶。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這個說法是比較常見的說法,但是祭灶這一民俗活動,卻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祭灶即祭灶神,在中國民間諸神中,灶神是個非常重要的居家神,掌管著人間衣食與禍福大權,人們自然而然對之產生敬畏感和依賴心理。關於灶神更是有很多的民間傳說和豐富多樣的祭祀活動。比較常見的說法結合小編個人通俗的理解如:灶神每年臘月三十三、二十四得去玉帝那裡“開年會”,向玉帝老人家“彙報工作”“做年終總結”,作為“年終總結”嘛,自然也不能只表忠心不說問題,難免就會告別人的“黑狀”,老百姓怕呀,因為玉帝這人好像原則性極強,“獎罰分明”,生怕灶王爺那句話說漏嘴了,告了自己的“黑狀”從來被“懲罰”,於是,家家戶戶都得給灶王爺“孝敬”。不過好像灶王爺也好“打發”,怎麼“孝敬”呢?給他吃灶糖,就是一種粘性極大的麥芽糖,用現在話說就是“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軟”,灶王爺也就只好在玉帝老人家那裡給自己多“表表忠心”“唱唱讚歌”“訴訴苦”,玉帝老人家一感動,給一些好政策,比如發個“年終獎”啥的,年是不是就好過了。這就是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回宮降吉祥”。這麼看來,灶王爺怎麼感覺有些“原則性不強”呢。這是小編一家之言,灶王爺事實上在民間地位還是極高的。

    時常會有人問,為什麼小年在北方和南方會不是同一天呢?

    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根據中國習俗,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民間對於小年南北不同的說法,比較普遍的解釋是:一開始,過小年是不分兩天的。唐宋時為臘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襲舊俗,清朝時發生了變化。有一種說法是,雍正年間起,每年臘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彙報一下工作情況。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廿三祭灶,並逐漸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府小年臘月廿三過,一般民家廿四日過,沿湖、海的居民則遵守船家的傳統,為廿五日舉行祭灶。而事實上,類似這樣的說法很多,比如“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的說法,即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為二十四日,道士和尚則是二十五日。此外,還有“軍三民四”或“兵三民四”“官三民四乞丐五”“官三民四龜家五”“官三民四貴五混六”等等,意思都差不多。小編個人認為這可能是受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影響。

    在小年,自然會有很多習俗,首要的當然是祭灶了,除此之外還有剪窗花、洗浴、婚假習俗;吃餃子、吃灶糖等飲食習俗。當然,還有很多經典的童謠,各地還會因其文化差異有很多的禁忌,迫於篇幅就不一一介紹了。

  • 3 # 築夢年代一一

    過小年,南北方人不是同一天過這個事,還是前幾年,我在江浙滬一帶畫畫時迂到的。

    我是北方人。我的老家那裡,除夕、和正月十六說是 小年。除夕是小年,這個大家都知道,習俗也差不多。那正月十六呢?我們那叫小年很獨特。因為過了圓霄節,年已經算過完了,這天有個總結、回味、再熱鬧一下的意思吧。這天一早,大家都出來,三五家為一個組吧,抱著春節掛的柏樹枝、柴禾、還有饃,放在一起烤火、燒饃吃,名曰 :烤柏銘。這一天 (實際是前半天 )是 共產主義,不論誰家的柴禾都可以抱來烤火,誰家燒的饃誰都能吃(說是吃了這時烤的鏌,這一年裡,身體會更健康)。在這一活動中,任何人都沒有怨言。大家都祈求新的一年裡和睦相處,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後來,也有稱 臘八和二十三也叫小年的。正常的說法,二十三是祭灶,就是祭奠灶神的日子。有對聯曰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還有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我記得小時候祭灶,還用秫楷棒紮成馬,說是讓灶王爺騎上,好一路順風上天去,彙報一年來的工作。於是把灶畫、對聯、黃紙和馬,還有準備在路上餵馬的草料等,在灶臺前一起焚燒掉,算是送灶王爺上天了。除夕,再把新的灶(王爺)畫貼上,準備在初一早上再迎接灶王爺回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一種願望,只向老天爺彙報好事,我們一年來做的錯事、壞事、家裡的不和、收成的不好等等,不要再多說了。有的還要有吃糖習俗,說是讓灶王爺吃了糖,粘住嘴,就少說我們的不好之處了。還有一種,吃人家的東西嘴短的意思。正月初一,等他老人家回來,在新的一年裡,能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財兩旺就心滿意足了。

    為什麼小年(祭灶)南北方不是一天呢?北方確定是二十三,南方是二十四( 現在是二十三、二十四兩天或許都過 ) ,後來才知道一些歷史的沿革。據說,在古代,這一天定的是二十四。後來,清朝皇帝在二十三日祭祀的時候,連灶王爺也一起給祭奠了。從那以後,大臣們也爭相效仿。有了 "官三民四 " 之說。再後來,傳到民間,成了北方人的習俗。至於南方,山高皇帝遠呀!傳播速度慢,約定俗成,南方人還在用二十四。這些不同也就延續下來了。

    還有些有意義的習俗,請參看我寫的 "春節期間,你們老家都有哪些習俗? "一文。

    這裡發上幾幅我的書畫作品,共祝大家新年快樂

  • 4 # 我為乒乓狂

    為啥小年日期不一致?

    對過小年的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有說法稱,傳統上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後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灶王爺,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北方地區逐漸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多半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

    對過小年的日期,王娟對“官三民四”的說法基本認可,“總體來說,北方一般都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則是臘月二十四,但由於人口流動等原因,這並不絕對。”

    小年紀的不一致,也在側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王娟覺得,不管是哪天,都是表達人們對慶祝活動階段性的區分,期待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小年有什麼風俗?祭灶王、吃灶糖:每年臘月的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都要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每家每戶的善行或惡行。所以,送灶神的儀式,也稱為“送灶”或“辭灶”。吃麻糖(糖瓜),“糖瓜”是小年比較有特色的食品,一般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而成,把如此製作而成的長條形麥芽糖稱為“關東糖”,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打掃衛生、剪窗花:年底之前的大掃除可馬虎不得,一定要把房前屋後、室內室外,牆角床底等所有的角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地迎新春。打掃完衛生,當然就要剪窗花、貼對聯和福字了,表達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小年吃餃子(或年糕、粽子等)說“送行餃子迎風面”,既然是為灶王爺送行,所以餃子是北方過小年時一道必不可少的主食。另外,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吃餃子意味著將福運留住,在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當然,除了餃子,還有的地方小年會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又或者是吃粽子,寓意“年年高中”。你的家鄉,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習俗呢?沐浴: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在這一天都要理髮、沐浴,把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的,迎接新年。備年貨: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小年就有口福了,因為從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都會開始備年貨。什麼糖果瓜子、紅薯幹、炸丸子、臘肉、燻雞、板鴨……應有盡有,簡直就是小孩子的天堂。當然了,對於大人來說可一點兒也不輕鬆,因為還要準備過年吃的肉和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歲寶寶老是盜汗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