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行家愛老陳

    從眾心理,無論你認為的是否正確,一旦有多數人齊力強調這是正確,你的對錯便很難站住腳,不是因為你錯,而是整個趨勢都在往對的方向,錯的就被掩蓋忽視了,很多年前的馬雲就高呼自己的網際網路一定能改變未來,很多人不相信,認為是錯的,但他沒有從眾,是因為他信任自己能站得住腳,並不因為他是對的,而是他把錯都能做成對的,這成了一種逆襲,也並不是說明所有人都能逆襲,然而你就是一個沒有逆襲的栗子哈哈

  • 2 # 心理學充電時間

    這種現象是從眾。是社會影響的一種,指:在他人的影響下個體的認知、判斷、思想、情感和行為發生了變化的現象。從眾行為的發生是自願的,雖然是在群體的壓力下,有時候不符合自己的本意。

    “本來自己認為不對,然後被別人強調這是正確的,結果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看法,跟隨了他人的看法”。這是從眾的結果,而不是個體被暗示的結果,因為暗示是在沒有對抗的情況下進行的,而“被別人強調”是有對抗性的,這個對抗性會產生壓力,特別是被具有權威性的人強調。

    在這個壓力下,個體的判斷、行為發生了改變,自願的和他人保持一致,這就是從眾行為的表現。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在研究群體壓力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很經典、很有趣的從眾實驗,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百度瞭解一下。

    從眾行為的產生與個體的人格因素、群體因素以及情境是否明確有關,

    如,人格因素方面:一個很自信的人、自我評價很高、獨立性強的個體,在生活中表現出的從眾行為就相對較少。而,不自信、自我評價低、依賴性較強的個體,在生活中表現出的從眾行為就相對較多。

    如,群體因素方面:小明和幾個關係好的哥們去喝酒,酒足飯飽之後,一人提出去教訓一下和自己有恩怨的人,這個時候小明很不想、不願意去,但其他人都去了,最後也跟著一起去了。

    如,情境是否明確:面對一件事情,官方給出了明確的標準,這個時候,個體根據這個標準能夠很清晰的判斷事情的情況,並對事情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個時候就不會相信和他人傳播的“謠言”,如果官方給出的判斷標準不明確,就會使個體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這個時候,就會很容易相信他人傳播的“謠言”。

    人們為什麼會有從眾行為?

    一、尋找參考標準

    如,第一次吃西餐的時候,不會用刀叉,這個時候個體會看其他人怎麼使用,之後自己也和他們一樣的方法使用。

    二、恐懼

    對後果或者說對偏離“正常”的恐懼,在群體中,如果和大部分人不一樣,往往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在這個壓力下,個體會受到群體的懲罰、拒絕、討厭。

    三、群體凝集力

    一個很有吸引力的組織,很多人都會想加入,跟隨這個組織的步伐。

  • 3 # 盒子68782

    有些人會是這樣的:本來認為自己在某件事或者某種理論上的做法和看法是錯誤的,然後被別人反覆多次強調之後,最後放棄了這種疑惑。

    在心理學領域裡,有一個專業術語可以很好地概述這種心理轉變現象。

    它就是『認知轉變』,這可以算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外界事物、他人的引導下改變了自己原來的認知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季怎樣才能養護好家中的梔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