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小盤vlog
-
2 # 老孫立超
在整地的時侯,如果把上層土壤搬運走以後,留下面新露出地表初次接觸Sunny和空氣的土壤叫生土。生土從來沒有被人類翻動過,它的結構緊湊細質結板,活力通透性差,不含有機物質,沒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也不可能含有腐植物質,土質僵硬結板的土壤是不可以直接種庒稼的,需要經過改良,Sunny照曬自然風化,才能夠種庒稼。
對於土地進行熟化,主要新增有機物質如:莊稼秸杆透過粉碎以後,各種枯葉或各類糞便等。撒施土壤中進行深翻讓其分解腐熟,大量加施腐熟嘔透的農家有機肥,對提高生土熟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土壤經過腐熟後,達到疏鬆,通透性性好,具有了一定的活力,也含有了一定量的有機營養,可以透過手捏一下,找一下感覺土壤在手中是疏鬆軟綿不再僵硬死塊的感覺,證明就可以了。
題主所提的問題,要經過分析和判斷才可以給出合理建議。如果在平整土地過程中只是搬遠走淺表層土壤,可以透過多施腐熟嘔透的農家有機肥草木灰等,結合配施化肥,可以有效的緩解不利影響,可以種植小麥影響不大。如果是搬運走較深厚的土層,那麼就要對土壤進行熟化處理了。當然了也可以邊種邊熟化,種植大豆對熟化土壤很有好處。邊種邊熟化可能產量和品質不一定令人滿意。
種植小麥前,需要對土地做深耕處理(深耕後要耙平鎮壓),以便小麥能更好的生長,建議深耕深度在20cm以上為宜,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有3點:
1、使小麥的耕層加深,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等能夠更好地協調。
2、土壤鬆緊適中,提高了小麥的保水、保肥能力。
3、地面較平整,利於小麥的播種,同時也有利於小麥全苗、壯苗,為整季的生長打下基礎。
不過,近些年來,不少農戶在整地的時候,不選擇深耕,而是隻旋耕,因為旋耕相對深耕來說省事一些,但是常年只旋耕不深耕的土壤,是不利於小麥生長的,原因有二:
1、旋耕相對深耕來說,耕層較淺,一般情況下,在15cm以下,土層開始變得堅硬,小麥播種以後,影響根系的下扎,另外水分下滲也會受阻,土壤的蓄水少,導致小麥後期容易早衰。
2、旋耕後的土壤相對較疏鬆,如果直接播種,很大可能會導致播種過深,比如小麥適宜的播種深度為5cm左右,旋耕後直接播種,可能播種深度會達到7-8cm,甚至更深的情況,容易形成弱苗或者不出苗,進而影響小麥的分櫱,最終形成減產。
因此,建議農戶們,旋耕後要適當鎮壓,然後再進行播種,利於小麥後續的生長,除此之外,常年旋耕的土地,即使鎮壓,也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建議旋耕2-3年後,進行一次深耕,破除犁底層,以便小麥更好的生長,增加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