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94272080151

    故事講述了著名藏書樓“天一閣”在明末清初時藏書守書的故事。天一閣主範容與姨娘侍書夫人皆痴書之人,才女花如箋更是痴書十年,自嫁範門。不料新郎從軍,尚未謀面而身先殉國。三個人的命運皆與書樓緊緊相連。

    在一片富有文化氣息的大幕中,《天一生水》的主題曲響起,緩慢的曲調似乎又把人們帶回了百年前的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大幕拉開,在一片急促的節奏中原本優雅的花旦臺步顯得匆忙而凌亂,而天一閣的藏書故事就在兩個小人物的敘述中開場了。第一個出場的主要人物是洪瑛飾演的侍書夫人,在經歷了《陸游與唐婉》一劇的轉型之後,洪瑛的表演顯得更老練自如了,無論唱唸還是人物的眼神動作都表現不俗。一小段戲就初步塑造了一個既痴愛書卷又持家艱難的掌門女子的形象。相對於洪瑛的表演,茅威濤飾演的範容在剛出場時似乎沒怎麼進入狀態,只見一個繼承祖業的守書人臉上充滿了光輝與自信,還有一股自以為是的瀟灑。與其說這樣的表情適合範容倒不如說它更適合現在功成名就、炙手可熱的茅威濤。好在這樣情況很快不見了,茅茅的表演也慢慢的進入了角色,作為一個名角,其表演還是有許多可圈點之處的。但我個人認為,在祭拜李贄一場戲中,範容的尋覓先生陰靈的眼神坐得太實了,受祭陰魂想來是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某些飄忽不定的空間內,用這般確定的眼神豈能與之交流?所以我認為,此處的眼神還是飄忽一些的好。

    第二場開始,呈現給大家的是範門曬書之場景,唯一覺得彆扭的是當孫知府到來時,曬書人一個個以緩慢而整齊劃一的動作遊魂似的退場,看起來挺不自然。說句刻薄的話,這些人此時的表現像是中了什麼魔咒。在這一場中,由於《焚書》的出現,主要人物之間複雜的感情開始萌發和顯現。範容與其嫂花如箋因“賣田收書”一事實現了心靈的第一次交匯,知音之意含而微露,這最能把越劇的含蓄之美髮揮出來。而範容與姨娘侍書夫人的感情也似乎不止於表面顯現的這麼簡單。

    這臺戲對觀眾心靈的震撼開始於第三場的抄書,范家在經濟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放棄藏書守書之志,上下一心,毅然決定抄書以藏。這場面不僅震撼了觀眾,也震撼了夫亡欲去的花如箋的心靈。在“清貧不失志,肝膽照先賢。一句一慷慨,書罷乾坤現”的大氣詠歎的唱腔中,範門的藏書精神初步顯現。花如箋這個人物對書樓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僅決定永留範門,還拿出自己的嫁妝助範容收書。

    在第四場中,最精彩的唱段要數“三跪求書”,不僅唱詞精練,而且曲調由慢板逐漸過渡到快版,感情層層遞進,把一個藏書人迷茫、堅毅、不計榮辱的複雜內心演變過程逐步呈現在觀眾面前。美中不足的是三跪的動作設計有些粗放,缺少越劇的美感。

    為求《焚書》,花如箋不得不決定走出範門。然而天一閣主範容此刻方才知曉“此情亦深”,因而決定留人別書。別書一場中有大段唸白,這讓我不禁開始懷疑如今的越劇有話劇化的發展方向。其實後面的唱詞中有些意思是與這段唸白重複的,我認為這段唸白大可以與後面的唱詞精簡合併。

    我一直以為舞臺劇的一大魅力就是能透過演員的表演在觀眾的腦子中搭建出本不存在的虛幻的景物。比如,從下樓的動作中看到了樓梯;從兩隻手的推送中看到了門窗等等。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場戲卻拋棄了這一大魅力,硬是弄來了一大堆塑像來代表天一閣的歷代藏書人,還讓範容與花如箋穿梭其間興奮的來了長長的一段話劇式的唸白。為什麼不能用人物的動作表情及唱詞腔調來招喚出歷代藏書護書之人,讓他們永駐觀眾心頭呢?這在技術上也許難度大了些,但效果一定要比用一大堆塑像好得多。

    全劇的尾聲部分把戲劇推向了高潮,在一封情深意切的書信中,一切的迷底都揭開了,孫知府的形象也在些時更加複雜而豐滿。在一片悲壯的音樂烘托中,天一閣主範容終於實現了雙書合壁的夙願,他以一種近乎儀式的神聖將雙書封存。然而為了斯文永繼,我們的藏書人付出了太沉重的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套用AE模板時常出現的錯誤及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