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晨說

    謝謝邀請,首先呢太陽系中的行星的公轉週期(圍繞著太陽轉的週期)是不同的,所以每兩個行星之間的距離也是不同的---水星:0.24年(88日)金星:0.62年(225日)地球:1年(365日)火星:1.88年(687日)木星:11.86年(4333日)土星:29.46年(10760日)天王星:84年(30799日)海王星:165年(60192日)

    而他們的公轉軌道也並不是完美的圓形,只能說是近似圓形,並且公轉軌道並不是在同一個平面,所以它們之間的距離更不可能一直不變。

  • 2 # 來看世界呀

    太陽系起於混亂,最後或許又會歸於混亂。八大行星的軌道在緩慢改變,雖然很微弱但如果經過數十億年,或許軌道就會出現交錯發生行星相撞的事件。

    太陽系起源於一片氣體塵埃組成的星雲,外力或者內部物質活動形成渦流等,總之就是氣體塵埃內的擾動,激起了物質間引力的凝聚過程,形成了原始的太陽和大量的原始行星,行星之間由於引力的作用圍繞太陽運轉,形成了暫時穩定的恆星系統,絕大多數物質都集中在八大行星和太陽,星際空間顯得更空曠了,撞擊發生的頻率或許更小一些。但是軌道仍然在不斷改變,對於地球執行軌道的觀測發現,地球也在逐漸地遠離太陽。

    水星、月球等太陽系中沒有大氣層的天體,表面都留有大量的小行星撞擊坑,因為天體的由於元素分佈的不大均勻,質量分佈就也是這樣,引力自然而然也不是一直穩定的,加上天體本身巨大的質量,小行星最終在引力作用下軌道不斷改變,然後發生撞擊。八大行星之間也發生著這樣的事情,尤其是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的存在,對太陽系內殘留物質的影響還是挺大的。人類觀測到的太陽系外恆星系統中也證實恆星系統初生時劇烈碰撞時常發生。

    沒有不變的事物,太陽系、銀河系、乃至宇宙都是在運動的,最後又都是要毀滅的,人類只是宇宙的匆匆過客而已。(三圖是太陽系外一個新生的恆星系統,紅色區域能量反應高,也就是頻繁發生碰撞的地方)

  • 3 # 科普大世界

    從時間的推移來看,宇宙間的一切都在變得更加秩序化(這種現象和熵增無序化是相反的),比如在太陽系中,從太陽系開始形成以來,就在一些物理規律和法則的框架下建立一種執行秩序,直至今日太陽系的執行已經很穩定,八大行星等天體與太陽的執行都很協調,然而開始的時候卻不是這個樣子的。

    太陽系形成之初,行星級別的天體並非只有如今的八顆,NASA的天文物理學家根據太陽系形成模型計算模擬認為在海王星的軌道以內,曾有著數百顆行星級別的天體在圍繞太陽執行,這些天體的執行軌道不一,有很多都存在重疊現象,因此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星體相撞事件,在這一時期,那些有著合理的軌道,能夠平穩執行的行星,一般會成為最後的勝出者,而那些沒有規矩,橫衝直撞,沒有固定軌道,或者軌道為橢圓形的行星等天體,要麼最終撞到了太陽上,要麼被其他行星兼併,要麼被一些大質量行星甩出了太陽系。

    據科學家推測,我們的地球在早期的時候也曾經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行星級別的天體撞擊,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了地球,這次撞擊直接改變了地球的執行軌道,並且也改變了地球的自轉狀態、速度和角動量,月球據說就是從這次撞擊事件中誕生的。

    但是更大的變化應當是木星和土星等天體的執行軌道的外移。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裡想問了,難道木星和土星以前不是在現在的軌道上執行嗎?其實天文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形成之初,木星和土星的軌道不可能是現在的位置,因為目前木星軌道上的物質總量不允許形成像它那麼大質量的行星,所以實際上木星和土星早期應該很靠近太陽,其如今的質量主要就是形成於太陽的附近,但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由於天體撞擊等,導致木星和土星的軌道發生了外移,漸漸地移動到了如今這樣的位置,不過在如今它們的軌道上,其質量不可能增加很多。

    還有就是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兩大天體,天文學家們認為它們早期很可能會在木星或者土星的內側,也比較靠近太陽,但是後來受到木星或者土星引力的影響,被甩到了它們的軌道之外,所以才成了兩顆最外側的行星。

    上述的推測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這也說明太陽系開始時的樣子和現在大不相同,行星的軌道也並不是一直像如今這樣的,可謂變化極大,如今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平穩執行,實際上是物競天擇、大浪淘沙的結果,守規矩、能平衡的幸運者留存了下來,不守規矩、衝動莽撞的倒黴蛋都消失了,這是不是和我們的社會也很相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有哪些球隊,要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