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德笑笑

    六經辯證是後人編的,因為張仲景有三陰三陽,所以後人就編出個六經辯證,其實,張仲景的三陰三陽應該叫做六氣,氣是運氣裡面的氣,不是六經的意思,經只不過是氣的一個執行通道,經絡也是氣生的,而六氣也包含人體臟腑之氣,也就是臟腑的所有功能。

    所以張仲景的六氣,是對於人體整個身體而言的,後世的六經,只針對經絡,是錯誤的。 你要清楚一點,就是臟腑經絡的氣化,也就是臟腑經絡的功能,就是六氣,所以身體所有的疾病,統統可以歸到六氣上來,所以傷寒論不是一部治外感的書籍,他是一部研究人體所有氣機氣化的一部書籍。

    六經之說出自《內經》即三陰經和三陽經,又分為手六經和足六經,合為十二經。《傷寒論》是以足六經及所繫臟腑的生理病理症狀作為外感病辨證分型綱領。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所講的六經跟人體十二經絡不是一回事。是中醫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經的抽象的概括,不是指實際的經絡。

  • 2 # 執業中醫師董有剛

    張仲景辯三陽三陰病脈證並治,後世醫家著書立說,誤注誤解為六經,現代醫家延續為六經辯證,誤導讀者,你認為是六氣,仍舊是誤導讀者。

  • 3 # 中醫朱旭陽

    那為什麼有人說不能把《傷寒論》叫“六經辨證呢”?首先,要明確六經辨證是什麼?實際上,仲景並沒有把傷寒叫做六經辨證,這個六經辨證是現代中醫提出來的,尤其是成立了中醫藥大學後,傷寒教材上明確了六經辨證。

    由於傷寒成書時間早,學術價值高,臨床思維靈活,被後世醫家廣為應用,且註解角度均不一樣。大致上,分為以下幾個研究方面:

    ①現代中醫流派,主要指學院派,他們認為,傷寒就是六經辨證,內容上,主要是講證候,例如,太陽病就是專指外感病,陽明病專指熱病,少陽病指半表半里受邪;太陰病專指脾胃病,少陰專指心腎陽虛或心腎不交,厥陰專指寒熱錯雜。

    缺點是沒有把傷寒論的整體觀念講出來,學習者往往學完了不會應用,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稱傷寒為六經辨證還是欠妥的

    ②以方類證流派,這方面做臨床和學術研究的人,目前影響力是最大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錯唐代孫思邈,明代方有執,清代喻嘉言,他們提出的太陽三綱之“風傷衛,寒傷營,營衛兩傷”是原始的以方類證的雛形。至清代達到高峰,徐靈胎率先用方證相對的角度註解了傷寒論,程效倩提出了有是證用是藥,當代傷寒名家左季雲,胡希恕均是方證辨證的大家。

    方證辨證延續到現在,已經演變為基本脫離六經辨證的方法論,以桂枝湯方意理論對應臨床證型,根據病症再加減用藥,不得不說,應用方面,簡單易行,同時,能把傷寒中痞證,結胸,蓄血等雜病方面加以聯絡,廣為現代中醫所青睞。

    ③以內經氣化為主要研究的古中醫流派,簡化為六經氣化一體論,這個研究方法,是以內經五運六氣為基礎,結合經絡理論,講述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的六氣整體執行,這個研究方面是明清時期部分醫家的研究課題,他們認為六經是整體,與現代學院的六經辨證最大區別是重視內經等經典與傷寒的聯絡,尤其是氣化升降方面的論述,頗為精當,覆蓋了臟腑經絡,應用面非常廣,突破了單純六經辨證外感病的侷限。

    例如,黃元御的根據運氣學說解釋傷寒論,後產生一氣周流理論。陳修園認為內經說太陽為寒水之氣,寒氣為本,熱氣為標,少陰君火,以熱為本,以寒為標。傷寒說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太陽之標,無熱惡寒者,發於,少陰之標,同為外感,均是標受病。陸懋修說太陽本為寒水之氣,病則不在乎太陽風寒病和太陽水氣病等,此外,唐容川也是氣化方面的傷寒名家。

    氣化方面研究最具有中醫整體觀念,但是研究週期長,難度大,多不被現代中醫所接受。

    炮附子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將傷寒叫做六經辨證確實不準確,研究方法上,可博採眾長,結合個人臨床心悟,觀仲景之語,最有意義莫過於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之源,掌握傷寒的辨證和仲景的靈活思路,才能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羅拉1.2T-GL-i真皮版、速騰1.6自動舒適、高爾夫1.6自動舒適型,買哪款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