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財經宋建文

    當然重要,宏觀經濟與股市執行存在著重要的關聯性。

    首先,從2008年說起。按理說,2008年是中國具有特殊意義的里程碑式的一年,因為這一年,華人期盼百年的奧運會在北京隆重舉辦。這是多麼令華人為之沸騰熱血澎湃的大事,對於想在股市中趁機撈上一把的老股民來說是難得一次機會,而那些在經歷了07年狂熱後被套於水深火熱中的投資者,似乎看到了解放軍的身影。可是,夢想總是太豐滿,現實總是太骨感。股市不但沒有走牛,反而一路下跌,跌碎了億萬股民的心。而伴隨這痛苦煎熬歷程的,便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一般是說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而國際金融危機,則是對這一惡化的範圍限定。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由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而演化成了一場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實際上,從2007年下半年,危機就已經開始,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到2008年的時候,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家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實體經濟危機。這是對2008年起源於美國資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簡短的表述,其間有很多迭蕩起伏的故事,遠比電影電視中的情節要曲折要驚險。危機從金融業向實體經濟蔓延,導致了全球實體經濟均遭受到強烈的衝擊,看一下美國股市就很清楚了,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2007年10月底時最高衝至14198.1點,隨後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一路下跌,到2009年3月份時已經跌至6469點,下跌幅度達到了54.4%。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及標普500指數跌幅同樣超過了50%。

    圖:道瓊斯工業指數月K線圖

    金融危機使人們對實體經濟的未來形成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的貨幣幣值出現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會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嚴重的金融危機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大幅度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還會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政治層面的動盪。這一輪金融危機不斷擴散,接著,我們再看其他國家的股市,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到冰島,冰島冰島政府將該國最大的三家銀行收歸國有,擔心國家面臨破產造成的恐慌導致了股市出現暴跌。2008年10月14日冰島基準股指下跌77%,相當慘烈。

    實體經濟的衰落,對應股的下跌,這應該是最基本最常理的一種邏輯,股市是什麼?是股票的交易市場?股票是什麼?是上市公司的證券化商品。認清這一實質,就不會把股市與經濟分開來看,就不會主觀的盲目的錯誤的作出判斷。看了西方國家經濟與股市的走向,再回來A股來,畢竟本書所要討論的股市操作會都是基於國內市場的。中國股市成立時間不長,但同樣不會脫離這種關係。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營業,標誌著改革開放後的資本改變開啟了新徵程,股市設立之初,由於很多制度跟不上,讓部份投機主義者鑽了空子。但9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經濟“軟著陸“,新一輪增長趨勢出現,中國股市出現了一輪大牛市,經濟高速成長,第一波牛市上證指數從1990年底的99點到1992年5月29日時漲到了1253點,上漲幅度超過10倍,當時滬市的“老八股”及深成的“老五股”都走出了瘋牛上漲行情,當然,由於過度炒作,股市過度透支了實業經濟必然會迎來股市的調整,從1993年到1996年A股經歷了長達三年的熊市,理性的來看,1991年到1992年實體經濟每年保持10%的增長,但股市上漲超過10倍,所以接下來的股市走弱並非能作出實體經濟走強而股市走弱的邏輯關係,因為即便是調整之後股市的上漲幅度依然超過經濟成長速度。

    我們把歷史追朔得更遠一些,透過更長週期內股市與實體經濟的聯絡來印證實體經濟與股市的正向關係。看一看更加典型甚至寫入教科書的例子,美國經濟在1929年步入大衰退,所有行業無一例外的步入了蕭條,美國股市從1929年10月28日開始就如同洪水暴發一般狂跌得不可收拾,從1929年9月份到1932年股市下跌了75%,這是歷史上一次觸目驚心的大股災,而在此之前的1922到1929年美國正經歷“繁榮的七天”,實體經濟的一路向好支撐股市不斷上漲,投資者甚至認為,股市沒有任何風險,股票會永無止境的漲下去。誰又曾想到歌舞天平之中美國經濟會迎來大長達四年的大蕭條,而只有那些意識到經濟崩潰必然會帶來股市崩盤的投資者才能躲過這一場劫難。美國在經歷蕭條後,經濟重新步入恢復,股市也慢慢的走強,進入了長期的牛市行情,到1999年道瓊斯指數已從1932年的200點漲到了10000萬以上,上漲超過50倍。

    1997年,國際炒家索羅斯首先對泰國發起衝擊,泰國的老百姓們一覺醒來,泰銖貶值20%,泰華人心惶恐,接著50多家銀行紛紛跨臺,泰銖貶值了60%,泰國遭受了經濟危機的衝擊,資本市場同樣難逃噩運,泰國的股市狂跌了70%。緊接著,菲律、印尼、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相繼被國際空頭攻擊,各國的貨幣紛紛貶值,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亞洲各國實體經遭受打擊,股市亂作一團,當年香港股市同面出現了大幅下跌的走勢,恆生指數從16000跌到6500點,幅度超過50%,之後香港金管局在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援下,擊退了國際炒家,保衛了香港及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股市重新走強,到2000年時漲到了18000點之上。

    圖:恆生指數月K線圖

    另一個同樣出現在亞洲的例子,20世紀80年代時,日本經濟如日中天,汽車、電子等行業驅動實體經濟強勁增長,80年代末日本汽車業稱霸全球,大量廉價資本湧向股市和房地產,東京的股票年成長率高達40% ,房地產甚至超過90%,日本股市在強勁經濟的驅動下從12000點一路上漲到38000點之上,日本證券業人士開始普遍看好股市將漲到50000點以上,但歷史是驚人的相似,一切就如同1929年美國股災一樣,日本股市在1990年崩盤了。日經指數從38915點下跌至7607點,下跌幅度超過60%,國家巨融財富縮水,並一步引發了堪比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時至今日,日經指數也與1989年的最高點相去甚遠。

    金融業就如同人身體的心臟,資金就是血液,而實體經濟中的各行各業則就相當於人體的各個器官,需要血的流動才能正常的運轉。時間拉回來到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來,金融危機蔓延引致經濟危機,美國金融業出現了問題,必然導制實體經濟的各個環節出現問題。而中國與美國的區別則在於銀行業基本上都是屬於國有,對銀行業的管制使得衝擊相對較小,因而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實質衝擊小於歐美。但如果把美國當成一個病人,那麼中國就是經常與病人接觸的(貿易往來),美國實業有問題,中國貿易就會受到影響。中國股市在國際危機的衝機之下面臨出口放緩的打擊,大量出口企業破產倒閉,進一步帶來的是大量工廠人員失業,股市同樣泥足纏身,2008年國內經濟增速快速滑落,股市同樣出現了大幅的下跌,這也正是讓本書開頭所說的奧運時代投資者感到心寒的。到2009年初,危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全球經濟步入了復甦的旅程,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次貸危機的陰霾已漸漸消去,各國的經濟增長開始有所上升,失業水平逐步下降,全球各國主要股指也開始了恢復性的上漲,A股也從底部走出了翻番的行情。到2011年,歐洲債務危機又起,希臘國債收益率一度攀升至103%,希臘面臨退出歐元區及國家破家的危險,之後義大利又陷入債務危機的泥灘中,歐洲股市也受債德危機影響出現多次階段性大跌,2011年國慶節間,歐洲德國、法國等股市下跌達到10%以上。

    回顧歷史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一聲嘆息,而是想警醒大家,股市與實體經濟一定是唇亡齒寒的的關係,兩者相素影響又相互推動。實體經濟穩不一定能引發大行情,但只有實體經濟穩才會有大級別的牛市行情;經濟平穩股市不一定就不會下跌,像日本就是股災反過來形成了大蕭條;而實體經濟一旦出現了危機,股市肯定會栽大跟頭。理清了這些關係,在以後漫長的股市征途中,才能夠了然於胸,不犯致命的大錯誤。

  • 2 # 諮詢師天生

    非常重要。

    說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有經濟學家舉例,經濟就像腳踏車,當腳踏車速度快的時候,一切問題都被掩蓋了;但當速度慢下來,所有問題就都出現了。

    經濟增速快的時候,幾乎任何投資都容易獲利,你可以看到改革開放這40年,房產,股市等等任何投資都是在隨經濟增速翻倍上漲,而所有風險都被掩蓋,即使P2P這種風險很大的投資,在經濟很好的時候,風險都不大,收益頗豐。

    而在經濟增速慢下來之後,一切隱藏在增速之下的風險就都顯現出來了。P2P暴雷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你還去投資高風險的產品或理財,那基本是羊入虎口。

    所以,金融是實體經濟的延伸,雖然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在經濟基本面之上變換的,把握好經濟基本面,不說百戰百勝,至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虧損。

  • 3 # 白刃行走

    非常重要,因為投資其實除了發現價值以外,很重要的就是高拋低吸。

    而這個高拋低吸靠的就是在經濟週期中進行,在經濟發展的高點賣出,在經濟發展的低點買入廉價資產,迴圈往復,不斷增加資產,最終實現財富的快速增長。

    宏觀經濟學就是識別未來經濟走勢的一個重要學科,透過各種經濟指標和邏輯分析,我們可是適度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勢,並據此作出投資決策,從而實現高拋低吸的最終目的。

    即使是做實體的投資,依然需要考慮到宏觀經濟大環境的特徵,並根據大環境來制定防守或者進攻的戰略,最後大浪淘沙,那些能夠順應趨勢的企業才能夠最終壯大。

  • 4 # 左手理財右手理想

    你好,結合個人的感官,我來做一分享:

    這事情按照巴菲特邏輯是很清楚的,真正意義上價值投資是不用考慮宏觀的,主要選擇好的公司。好的公司、好的長期增長護城河等等。但對於中國的資本市場我覺得其實作為大多數人來說,兩方面邏輯都要關注。

    一方面邏輯,中國的宏觀對於整個市場的走勢影響是非常大的,這是中國特色的語言。所以從這樣來講,它對於判斷公司的估值、判斷公司的長期趨勢判斷,公司行業的演變都會產生巨大的一個影響。這一點也是中國特色的一個重要點。

    當然如果回到整體的分配比例上來講,如果做價值投的微觀比例,在中國來講也可能要佔到70~80%以上,宏觀分析最多佔到20~30%,大概是這樣一個比例供你做一個參考。

    大千世界,仰之彌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佳能G5 X M2和索尼RX100M6哪個畫質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