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東林山水記》全文翻譯: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們)從市區步行而出,沿著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離開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著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綠色 的,幽靜深遠,(水流徐緩)好像不想流動似的。還未走到溪水的盡頭,就看到一條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幾百尺。已經走到(小路的)盡頭,那山的頂峰隱約 青翠的地方,或許遠在三十里之外:(頂峰一帶的山形,)頂端尖尖的像簪子,環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髮髻,平圓的像玉璧。遠處的樹林,在煙雲中時隱時 現:(遠處的樹林)長在一起的如同歡聚,分開項生長的如同別離,排列整齊的好像長槍,雜亂的好像一堆散發,(我們)在幽暗不明中根據(自己的)想象、揣度 給它們命名。 水有幾百條支流,分散錯雜,縱橫參差錯落:(水)綿延的形成溪流,溢位的形成水澤,斷開的形成池塘,乾涸的成為了窪地(山間平地)。沙洲水灘以及島 嶼,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雨離;青碧的樹藤,互相覆蓋纏繞。一葉葉小舟,在水上縱橫進退:(人們划著船)摘取那翠綠的是菱角:挽採那紅紅的是蓮花,抓舉 那白白的是魚。有的人心滿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閒自得,好像沒有什麼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幾十棵高大的松樹,整齊地矗立在寺門的左右,松濤聲一一分 明,好像流水從空中墜落的聲音。天色已晚不可久留,於是(我們)沿著山路從北面下來,重山疊嶺,樹木茂盛。一輪新月掛在高高的山頂上,月隨人動,人走得慢 月就慢隨,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們)走到山腳,已是二更時分了。 第二天,(我們)又轉向北邊經過小橋,沿著溪水向東行走,又向西拐了三四個彎,就來到了姚貴聰先生的家門前。(我們)到門下乘船,從柳竹掩映濃密的 地方,順著水渠出來。又拐了三四個彎,才來到大溪跟前,滿眼都是荷花。風從兩岸吹來,(紅色的)荷花、(綠色的)荷葉被風吹開吹斜,搖曳多姿,荷葉繁盛, 香氣濃郁,沁人心脾。香氣掛在衣袖間,香味經久不去。 (我們)暫時在古柳樹下停歇,得到兩缸酒,幾種菱芡。又划著船進入荷花中,歌聲豪放,笑聲極大,聲音震動了溪谷。風從水面生起,水面好像是生出了 一層細小的魚鱗;流熒點點,似乎是受到驚嚇,倏忽而去。夜已經很深了,山愈發顯得高峻與迫近,陰森森地好像要下來與人搏鬥。天空沒有一點雲,星星明亮,倒 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鏡子一般的水面上滾來滾去。 跟隨的僕從:有個叫學童的,會學百鳥鳴叫的聲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間,聽到一兩聲春鳥的叫聲,自然而然使人惆悵驚駭;有個叫沈慶的,會唱歌,歌聲迴環婉轉,嘹亮激越,加上風露的聲音,他的歌聲更加悽清,引人感觸而心生悲傷。 我們抓緊時間遊賞了不到兩晝夜,東林的美景幾乎遊賞完畢。同行的人有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和我四個人。他們三人雖然生在世代相傳的富貴人家,卻都連 年飽含憂患意識;我也寄居他鄉,家鄉在西南角的天邊,伸長了脖子望了很久卻不能回去。現在遇到東林山水,開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們三人)都應該和 道:“嘻!你替(我們)殷這次遊玩的事情記下來吧。” 《遊東林山水記》原文[宋] 王質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闤闠中出,並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復並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窮,得支徑,西升上數百尺。既竟,其頂隱而青者,或遠在一舍外,銳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圓者如璧;長林遠樹,出沒煙霏,聚者如悅,散者如別,整者如戟,亂者如發,於冥濛中以意命之。水數百脈,支離膠葛,經緯參錯,迤者為溪,漫者為匯,斷者為沼,涸者為坳。洲汀島嶼,向背離合;青樹碧蔓,交羅蒙絡。小舟葉葉,縱橫進退,摘翠者菱,挽紅者蓮,舉白者魚,或志得意滿而歸,或夷猶容與若無所為者。山有浮圖宮,長松數十挺,儼立門左右,歷歷如流水聲從空中墜也。既暮,不可留,乃並山北下。岡重嶺復,喬木蒼蒼,月一眉掛修巖巔,遲速若與客俱。盡山足,更換二鼓矣。 翌日,又轉北出小橋,並溪東行,又西三四折,及姚君貴聰門。俯門而航,自柳、竹翳密間,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風自兩岸來,紅披綠偃,搖盪葳蕤,香氣勃鬱,沖懷罥袖,掩苒不脫。小駐古柳根,得酒兩罌,菱芡數種。復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劇,響震溪谷。風起水面,細生鱗甲;流螢班班,奄忽去來。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無一點雲,星斗張明,錯落水中,如珠走鏡,不可收拾。隸而從者曰學童,能嘲哳為百鳥音,如行空山深樹間,春禽一兩聲,翛然使人悵而驚也;曰沈慶,能為歌聲,回曲宛轉,了亮激越,風露助之,其聲愈清,悽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遊不兩朝昏,而東林之勝殆盡。同行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及餘四人。三君雖紈綺世家,皆積歲憂患;餘亦羈旅異鄉,家在天西南隅,引領長望而不可歸。今而遇此,開口一笑,不偶然矣。皆應曰:“嘻!子為之記。” 作者及題解: 王質(1135—1189),字景文,號雪山,興國(今屬江西)人。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他做過當時抗金將領張浚、虞允文的幕僚,與陸游、張孝祥是朋友。任太學正時,因言事罷官。有《雪山集》。 這篇遊記寫秋遊東林,第一天登山Range Rover,第二天泛舟觀荷,雖各有側重,卻又是登山見水,泛舟山下,山山水水,貫穿全篇,描繪出這一地區的風光特點。文中刻畫山容水態,運筆頗下功夫。至於,寫小舟摘菱、採荷、捕魚,而菱青、荷紅、魚白,色彩相間如畫;寫荷花滿溪,迎風搖曳,香氣沖懷,則詩意盎然;寫群星映水,如鏡面滾珠,又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寫松濤、山月、流螢,也各得其趣。記敘第二天遊程,以聞口技與歌聲“悵而驚”,“感而悲”作結,為從詩情畫意的描寫中,轉入篇末點出的同行者“積歲憂患”、“羈旅異鄉”的感慨,巧妙而自然地作了鋪墊。當然,這種處理與安排,首先又因為作者王質生活在南宋初年的動亂時代,是一個關懷國事的人。他在文學上把自己看做是蘇軾的繼承人,詩寫得有點兒蘇軾的氣派。這篇遊記描寫深夜山勢“森森欲下搏人”,也很容易使人想起蘇軾《石鐘山記》中那句十分相似的話。
《遊東林山水記》全文翻譯: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們)從市區步行而出,沿著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離開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著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綠色 的,幽靜深遠,(水流徐緩)好像不想流動似的。還未走到溪水的盡頭,就看到一條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幾百尺。已經走到(小路的)盡頭,那山的頂峰隱約 青翠的地方,或許遠在三十里之外:(頂峰一帶的山形,)頂端尖尖的像簪子,環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髮髻,平圓的像玉璧。遠處的樹林,在煙雲中時隱時 現:(遠處的樹林)長在一起的如同歡聚,分開項生長的如同別離,排列整齊的好像長槍,雜亂的好像一堆散發,(我們)在幽暗不明中根據(自己的)想象、揣度 給它們命名。 水有幾百條支流,分散錯雜,縱橫參差錯落:(水)綿延的形成溪流,溢位的形成水澤,斷開的形成池塘,乾涸的成為了窪地(山間平地)。沙洲水灘以及島 嶼,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雨離;青碧的樹藤,互相覆蓋纏繞。一葉葉小舟,在水上縱橫進退:(人們划著船)摘取那翠綠的是菱角:挽採那紅紅的是蓮花,抓舉 那白白的是魚。有的人心滿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閒自得,好像沒有什麼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幾十棵高大的松樹,整齊地矗立在寺門的左右,松濤聲一一分 明,好像流水從空中墜落的聲音。天色已晚不可久留,於是(我們)沿著山路從北面下來,重山疊嶺,樹木茂盛。一輪新月掛在高高的山頂上,月隨人動,人走得慢 月就慢隨,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們)走到山腳,已是二更時分了。 第二天,(我們)又轉向北邊經過小橋,沿著溪水向東行走,又向西拐了三四個彎,就來到了姚貴聰先生的家門前。(我們)到門下乘船,從柳竹掩映濃密的 地方,順著水渠出來。又拐了三四個彎,才來到大溪跟前,滿眼都是荷花。風從兩岸吹來,(紅色的)荷花、(綠色的)荷葉被風吹開吹斜,搖曳多姿,荷葉繁盛, 香氣濃郁,沁人心脾。香氣掛在衣袖間,香味經久不去。 (我們)暫時在古柳樹下停歇,得到兩缸酒,幾種菱芡。又划著船進入荷花中,歌聲豪放,笑聲極大,聲音震動了溪谷。風從水面生起,水面好像是生出了 一層細小的魚鱗;流熒點點,似乎是受到驚嚇,倏忽而去。夜已經很深了,山愈發顯得高峻與迫近,陰森森地好像要下來與人搏鬥。天空沒有一點雲,星星明亮,倒 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鏡子一般的水面上滾來滾去。 跟隨的僕從:有個叫學童的,會學百鳥鳴叫的聲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間,聽到一兩聲春鳥的叫聲,自然而然使人惆悵驚駭;有個叫沈慶的,會唱歌,歌聲迴環婉轉,嘹亮激越,加上風露的聲音,他的歌聲更加悽清,引人感觸而心生悲傷。 我們抓緊時間遊賞了不到兩晝夜,東林的美景幾乎遊賞完畢。同行的人有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和我四個人。他們三人雖然生在世代相傳的富貴人家,卻都連 年飽含憂患意識;我也寄居他鄉,家鄉在西南角的天邊,伸長了脖子望了很久卻不能回去。現在遇到東林山水,開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們三人)都應該和 道:“嘻!你替(我們)殷這次遊玩的事情記下來吧。” 《遊東林山水記》原文[宋] 王質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闤闠中出,並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復並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窮,得支徑,西升上數百尺。既竟,其頂隱而青者,或遠在一舍外,銳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圓者如璧;長林遠樹,出沒煙霏,聚者如悅,散者如別,整者如戟,亂者如發,於冥濛中以意命之。水數百脈,支離膠葛,經緯參錯,迤者為溪,漫者為匯,斷者為沼,涸者為坳。洲汀島嶼,向背離合;青樹碧蔓,交羅蒙絡。小舟葉葉,縱橫進退,摘翠者菱,挽紅者蓮,舉白者魚,或志得意滿而歸,或夷猶容與若無所為者。山有浮圖宮,長松數十挺,儼立門左右,歷歷如流水聲從空中墜也。既暮,不可留,乃並山北下。岡重嶺復,喬木蒼蒼,月一眉掛修巖巔,遲速若與客俱。盡山足,更換二鼓矣。 翌日,又轉北出小橋,並溪東行,又西三四折,及姚君貴聰門。俯門而航,自柳、竹翳密間,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風自兩岸來,紅披綠偃,搖盪葳蕤,香氣勃鬱,沖懷罥袖,掩苒不脫。小駐古柳根,得酒兩罌,菱芡數種。復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劇,響震溪谷。風起水面,細生鱗甲;流螢班班,奄忽去來。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無一點雲,星斗張明,錯落水中,如珠走鏡,不可收拾。隸而從者曰學童,能嘲哳為百鳥音,如行空山深樹間,春禽一兩聲,翛然使人悵而驚也;曰沈慶,能為歌聲,回曲宛轉,了亮激越,風露助之,其聲愈清,悽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遊不兩朝昏,而東林之勝殆盡。同行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及餘四人。三君雖紈綺世家,皆積歲憂患;餘亦羈旅異鄉,家在天西南隅,引領長望而不可歸。今而遇此,開口一笑,不偶然矣。皆應曰:“嘻!子為之記。” 作者及題解: 王質(1135—1189),字景文,號雪山,興國(今屬江西)人。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他做過當時抗金將領張浚、虞允文的幕僚,與陸游、張孝祥是朋友。任太學正時,因言事罷官。有《雪山集》。 這篇遊記寫秋遊東林,第一天登山Range Rover,第二天泛舟觀荷,雖各有側重,卻又是登山見水,泛舟山下,山山水水,貫穿全篇,描繪出這一地區的風光特點。文中刻畫山容水態,運筆頗下功夫。至於,寫小舟摘菱、採荷、捕魚,而菱青、荷紅、魚白,色彩相間如畫;寫荷花滿溪,迎風搖曳,香氣沖懷,則詩意盎然;寫群星映水,如鏡面滾珠,又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寫松濤、山月、流螢,也各得其趣。記敘第二天遊程,以聞口技與歌聲“悵而驚”,“感而悲”作結,為從詩情畫意的描寫中,轉入篇末點出的同行者“積歲憂患”、“羈旅異鄉”的感慨,巧妙而自然地作了鋪墊。當然,這種處理與安排,首先又因為作者王質生活在南宋初年的動亂時代,是一個關懷國事的人。他在文學上把自己看做是蘇軾的繼承人,詩寫得有點兒蘇軾的氣派。這篇遊記描寫深夜山勢“森森欲下搏人”,也很容易使人想起蘇軾《石鐘山記》中那句十分相似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