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閱讀10
-
2 # 陽光語言矯正師
望子成龍的父母,可能都說過這些話:
“考試考第一,玩具隨便挑”。
“作業提前做完,帶你去迪士尼玩兒”
“不玩遊戲,不看電視,放假帶你旅遊去”
可是最後兌現的能有多少?一味的開空頭支票,辜負孩子的期望,不但使得自己在孩子內心的形象崩塌,還會讓孩子感受被欺騙的內心遺憾和打擊。“人而無信,正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何以行之?”
相信承諾的力量!
心理學家解析:孩子心裡最大的歸屬感,來自父母的讚賞,最大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的信任,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一部分是一種映象原理,你想象孩子的成功模樣,一定要提供給他一個模板,那個模板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別人,而空洞蒼白的教條和想象是無法給予孩子內心動力的。兌現父母的承諾,可以滿足孩子對一切事物的渴望。
1、有一種承諾叫“滿足你的幻想和好奇心”
上海一幼兒園放學時,出現一隻大恐龍,原來是爸爸扮演,特意給女兒驚喜,在網上引起熱議。小女孩的媽媽說:因為女兒能答應我的一些小要求,那她提出的一些要求我也儘量滿足,就是互相尊重吧。
所以,當孩子提出“希望一個恐龍來幼兒園接她回家”這樣一個奇葩而又充滿幻想的要求。孩子的父母沒有拖延,也沒有找藉口推辭,而是馬上去做,在最短時間內滿足了女兒的好奇心,相信孩子當時的內心肯定是“賜予我力量吧,希瑞!”這般感受。今後無論父母再提什麼要求,孩子肯定會積極響應,因為她知道,敢想敢做,努力就會實現。
2、有一種承諾叫“交換承諾,以身作則”
法國作家盧梭說過:“榜樣!榜樣!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兒童以任何東西。”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總是一個白臉一個紅臉,軟硬兼施,戲足的很。可是真的有用麼?
網上有這樣一番對話:
父親:“知道嗎?當林肯像你這樣大時,他可能是班上最好的學生。”
兒子:“知道的,但他像您這麼大時,早已是美國的總統了。”
最成功的父母,就是“活出孩子欽佩的樣子”,在靈魂和精神上做孩子的領路人。如果孩子質疑父母時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一個現實版的“肖申克的救贖”。
承諾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如果父母並沒有很多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孩子,那麼我們做出任何承諾一定要慎言,如果需要父母改變自己去完成承諾,那麼一定要說到做到。
回覆列表
不管父母承諾過什麼,他們沒有兌現,是有一定原因的。或許你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夠好?讓他們失望了,也許父母的條件達不到他們承諾過你的一切。其實沒必要放在心上,父母把自己養大成人不容易,人的一生主要靠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奮鬥,就能做到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