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雨AK

    其實不止是俄軍,很多國家的步兵都有坐在步戰車車頂行軍的情況,甚至還有坐在主戰坦克上的,只是俄軍處鏡較多,尤其是在車臣戰爭中,經常能看到俄羅斯大兵坐在裝甲車,坦克的車頂上,當然,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至於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揹著沉重的裝備長途行軍,有順風車坐何樂而不為

    這是伴隨坦克裝甲車作戰的步兵的普遍想法,揹著幾十斤重的裝備長途行軍並不輕鬆,所以,碰到裝甲車當然要搭一下了!

    第二,俄系裝甲車內部空間狹窄

    俄系戰車的通病,空間狹窄,噪音嚴重,悶熱,這對人高馬大的老毛子來說,十分的憋屈,所以,乾脆坐在車頂吹涼風,當然有時候也會吹子彈!

    第三,坐在車頂視野好,接敵時反應快

    在裝甲車內部,視野狹窄,而且現在的裝甲車相對於坦克是皮薄餡大,一般的火箭筒都能擊穿,在裝甲車內部不易於觀察敵情,而且被反裝甲火力擊中後,一車的人都跑不掉!反倒不如坐在車頂,視野好,便於觀察敵情,雖然被輕武器擊中的機率增加了,但反應速度也會提高不少。

  • 2 # 薩沙

    不是俄軍士兵喜歡坐在步兵戰車車頂。

    大家想一想,就像坐車一樣,除了黑叔叔,誰沒事不坐車內、跑去坐車頂呢?

    二來,俄羅斯維度靠北,即便是莫斯科,一年只有5個月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上。

    這種情況下,坐在車頂吹冷風,是極度痛苦的,等於受刑。退一步說,莫斯科的夏天還很熱,夏季有2個月平均氣溫最高有30度,這樣坐在車外又太熱太曬;

    三來,這是非常危險的。傻子也知道,車外沒有裝甲防禦,一發40毫米榴彈打過去,就能炸飛坐在車頂的七八個人。一梭子子彈掃射過去,也能打死不少。

    那麼,俄軍為什麼喜歡坐在車頂?

    其實就是一句話?車內太擠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鑽進蘇軍的步兵戰車內部?

    以蘇制BMP-1步兵戰車為例,後面可以容納全副武器士兵8人,每側4人,背靠背乘坐。

    上圖是大得多的BMP3內部,也是比較狹窄的。

    而且蘇制BMP-1的懸掛做的不好,行駛期間非常顛簸,據說普通人坐進去很快會嘔吐。

    就算不怕顛簸,人這樣一坐幾個小時也是受不了的,寧可坐在車外。

    這是第一,還有第二。

    其實坐在BMP-1步兵戰車並不安全。

    實戰證明,BMP-1的側面裝甲,連7.62毫米機槍的近距離掃射,都不見得能夠擋得住。

    大家想想,這樣步兵戰車還有什麼意義。

    另外,BMP-1步兵戰車裡面有大量彈藥,一旦被敵人火箭筒擊中可能會殉爆。如果坐在車內,士兵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還有,BMP-1步兵戰車沒有防地雷能力,一旦遭遇地雷就四分五裂了。

    而根據地雷爆炸點來說,死亡率最高的就是車內履帶附近計程車兵,相反坐在車頂還有個火路。

    所以,因為各種原因,蘇軍士兵不愛坐步兵戰車車內,寧可坐在車頂。

    真正打仗了,他們就下車步行作戰, 這樣比較安全。

  • 3 # 紅色手電筒

    蘇俄的裝甲車輛有一個缺點就是乘坐的舒適性比較差,裝甲車輛裡邊有悶又熱,誰沒事總坐在裡邊,如果是正規作戰,知道前邊要打了,那麼鑽到裡邊呆一會還行,但是最近幾次戰爭,俄軍做裝甲車的時候多半是執行巡邏任務,這種情況下,還是讓自己舒服一點比較好。

    蘇聯包括俄國步兵喜歡坐在坦克或者裝甲車的外邊是有傳統的,二戰中的蘇軍就是坐在坦克的外邊,從阿富汗到車臣,蘇軍俄軍在乘坐裝甲車的時候都是喜歡坐在裝甲車外邊。主要是蘇俄的裝甲車和步戰車乘坐的舒適性太差了。

    象後來的BMP3還好一點,下邊的BMP2就可以看出來,BMP-2的載員空間十分狹窄,坐在裡邊長途運動的確是不舒服。BMP的高度不高,的確是可以降低中彈面積,但是作為載員來說,坐起來就不舒服了。

    其實在乘坐裝甲車輛進行機動的時候,不只是蘇俄步兵,包括美華人也是這樣,搭載的步兵都是儘量把腦袋伸出車廂外邊,主要是舒服點,尤其是執行巡邏任務的時候,在車廂外邊的觀察能力遠遠強於在車裡。

    況且,目前裝甲車的防護能力如果是遇到類似於火箭筒一類的反坦克武器,都是一個被擊穿的下場,如果是這種情況,還是早點離開裝甲車尋找掩體更能保護自己。

  • 4 # 近衛步兵師

    現代俄軍確實有很多步兵坐在坦克和裝甲車車頂的照片,照片能說明這個現象在俄軍中確實存在,但既然是照片,不能完全證明在戰場上也一定這樣。

    所以,大部分記者這是在戰鬥發生前後,甚至是在相對平靜的戰線上拍攝照片,這樣意義就不同的。如果你是俄軍士兵,當沒有危險的時候,記者來拍照了,你還會乖乖躲在戰車裡面嗎?那還能在照片上露面嗎?所以,照片上俄軍士兵全坐在坦克和裝甲車頂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些因素。

    自二戰時代起,蘇聯訓練步兵攀爬坦克來彌補裝甲車不足的狀況,使得蘇聯對坐在戰車外面又很深的記憶。

    裝甲車為了降低被命中的機率,通常被設計成低矮的外形,所以坐在車內應該不會太舒服,如果沒有遭到伏擊的危險,士兵們恐怕確實會選擇坐在車外,這樣舒服點。

    而且,阿富汗戰爭的經驗表明,在行軍路上的最大威脅是地雷,裝甲車的車底裝甲防護地雷的效果並不理想,更不用說自車臣戰爭以來各種威力加強版地雷——路邊炸彈(IED)了。還不如坐在車頂,這樣車身和車頂的裝甲也能抵消一部分地雷的威力。

    如果你注意觀察,還會發現包括美軍在內,也有很多其它國家的軍隊坐在坦克和裝甲車車外的照片,所以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 5 # 追逐蘿蔔的毛驢

    拋卻搭便車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是大量步戰車,坦克的洩壓能力不足。坐在裡面一發穿甲彈就就呵呵了。特別是步戰車,破甲彈,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RPG這種聚能穿甲彈。他樣樣都吃,一發打過去車頂上的人或許還能跳車。撤離的基本就涼涼了

  • 6 # 皇家橡樹1972

    俄羅斯戰爭大片《第九連》的劇照,不論是BTR–80輪式步兵戰車還是BMP–1履帶式步兵戰車,幾乎所有的搭乘步兵都是坐在車外面。

    為啥要坐在外面呢?就是因為步戰車內視野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週圍都是山區環境,敵情複雜的情況下,必須要有利於觀察才行。

    真實的戰爭場景也是這樣的,這張圖片就是“車臣戰爭”中俄軍坐在步戰車的車身上而非坐在“步戰車”座艙裡面。

    電影也好、真正的戰場也好,這些士兵為何不坐在由裝甲保護的車內,坐外面不是很危險嗎?不如說:敵人的輕機槍就會造成大量的傷亡…其實,坐在步戰車裡危險性更大!

    圖片上這輛輛BMP-2被反坦克武器炸的面目全非!如果有人在車內也會全部炸死,就算是當時沒炸死,也會大面積燒傷,根本沒法治療,幾天後全身感染潰爛當中痛苦的死去!

    步兵戰車的研製目的就是伴隨主戰坦克衝擊敵人陣地並且保護承載步兵的安全,但為了車輛的保持機動靈活性,不論是履帶式還是輪式戰車,裝甲都很薄!正面裝甲厚度僅在30毫米以下的裝甲厚度,這麼薄的裝甲僅能抵禦大口徑機槍在300米以外直射;而步戰車兩側和頂部裝甲更薄了,只有10毫米左右,這個厚度連12.7重機槍發射的穿甲彈都抵禦不了,更不要說RPG一類的單兵“無後坐力”反坦克武器打擊,甚至連單兵榴彈發射器的40毫米破甲彈都扛不住!

    步兵戰車由於裝甲太薄基本上抵禦不了反坦克武器和路邊炸彈的打擊,圖片上M1A2坦克都被炸爛了,步戰車就更抵禦不了猛烈的爆炸了,另外步戰車視線也受礙,駕駛員觀察鏡與坦克上的差不多,視線只有半張A4紙那麼大,雖然步戰車的車體上有幾個射擊孔,問題是這也不足以進行多角度的觀察…。

    還有就是步戰車在行使的過程中車內溫度非常好,特別是夏季或者熱帶地區,車內溫度會達到50度以上和“桑拿房”一樣,人在裡面幾分鐘就會大汗淋漓了,這個時候你甭想有空調冷氣,絕大部分戰車型號都沒空調,就是有也不能隨意啟動空調,因為車載電器裝置和車載鏈炮都需要用電,開動空調後大量的耗電這些裝置也別用了…正因為步戰車的這些問題,所以大部分車內乘員都坐在車外,十幾雙眼沒遮攔對四處觀察要比步戰車內的觀察鏡管用的多,遇到突發敵情可以迅速下車作戰,這要比開啟車尾後門出去快的多。

    基於1970和1980年代設計的步戰車“皮薄餡大”容易被擊毀,21世紀後研製的步戰車都以重型化發展,就是要提高裝甲防護措施比如說:圖片裡的德國美洲獅戰車,安裝最高等級防護裝甲後,整車重量達到了40噸,比一輛T55坦克都重,雖然防護水平上來了,但採購價格也是扶搖直上,一輛“美洲獅”要900萬歐元,比主戰坦克都貴,不是一般國家裝備得起的。

    以色列裝甲兵有過多次大規模裝甲戰的經歷,對於步戰車的防護也是不惜代價的,甚至將新型的主戰坦克改造成重型步戰車,形成與主戰坦克一樣的防護力,圖片上以色列的“雌虎”重型步兵戰車,就是用“梅卡瓦3”主戰坦克改造而成,重量接近50噸,可能是世界上最重步戰車,它也使用1200馬力發動機,所以“雌虎”的機動性非常好,厚裝甲的車體,人員在裡面抵抗“路邊炸彈”甚至RPG時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現代基本不會出現大型機械化戰爭了,城市“攻防戰”或者“治安戰”反而很多,由於持續時間長,這類戰場殘垣斷壁處處都是,成了攻防雙方非常好的隱蔽場所,更嚴重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全球氾濫,比如:圖片裡的敘利亞戰場,反坦克導彈和RPG“一樣多”…這對坦克裝甲車輛的觀察和防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裝甲防護!

    兩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軍隊坦克裝甲車輛損失慘重,許多人還沒有發現敵人,就被消滅在了步戰車裡面,屍體慘不忍睹幾乎都燒成焦炭…所以,有必要給步戰車提高防護水平,給裝甲增加一寸的厚度,就是保護了車內戰士的生命!

  • 7 # 前進者A

    作為軍事強國,蘇聯是最早將步兵戰車裝備部隊的國家,繼承蘇聯的俄羅斯也非常重視發展步兵戰車,各種步兵戰車裝備非常普遍,蘇聯時代的普通步兵師中,裝甲戰車裝備量在300輛左右,若按人均馬力計算,機械化程度是高於美國的。

    在新聞圖片中,我們確實見到俄羅斯士兵喜歡坐在車頂,但坐在車頂的前提條件有三:即沒有外來威脅的和平地區、在己方已經控制的低烈度衝突地區、執行聯合國維和使命。在戰火紛飛衝突激烈地區,俄羅斯士兵是絕對不敢坐在車頂的的,那是非常危險的。

  • 8 # 微電腦一本書大小

    戰車設計師就把車輛做得過於低矮BMP.BMD和輪戰都這麼玩,目的降低目標特徵和被擊中機率,,,多次實戰後證明低矮也是薄皮大餡鐵棺材,士兵跑都來不及,還不如座外面,發現沒有乘車的蘇軍屁股後面一般多個小板掛在馬甲上,坐車時正好墊著屁股不然肉咯鐵受不鳥啊,一幫人坐在外面還能360°無死角觀察敵情哦,遇到緊急情況跳車不超過2…3秒 如果悶在車裡2-3秒一幫人是逃不掉的,,,活著才是硬道理!!

  • 9 # 味冷

    只要戰況允許,沒人喜歡憋在鐵皮罐頭裡。這是美式裝甲車的一些照片。

    裝甲車的防護能力從來沒有超過rpg,大口徑機槍都能從側面穿幾個窟窿。十來號人憋在裡面,一發火箭彈變烤箱的悲劇法華人在越南沒少經歷。

    相比之下,車頂反而是一個平時舒適,戰時快速離開被集火目標的好去處。

  • 10 # 坤哥自媒體Vlog

    經常在新聞影片中看到俄軍士兵坐在裝甲車頂上,看起來威武霸氣。為什麼俄軍喜歡坐在步戰車車頂?俄軍坐在戰車車頂上,不是為了耀武揚威,而因為是車內擁擠,可是如果在戰鬥中俄軍還喜歡這樣做,那就是伏爾加喝高了,想見上帝了。這些士兵為何不坐在由裝甲保護的車內,坐外面不是很危險嗎?萬一遇襲就會造成大量傷亡,其實坐在步戰車裡危險性更大!

    步兵戰車目的就是伴隨主戰坦克衝擊敵人陣地並且保護步兵安全,但為了車輛的靈活機動,不論是履帶式還是輪式步兵戰車的裝甲都很薄!正面裝甲厚度僅30毫米左右,這麼薄的裝甲能抵禦大口徑機槍就不錯了。而步戰車兩側和頂部裝甲更薄了,只有10毫米左右,這個厚度連12.7重機槍發射的穿甲彈都抵禦不了,更不要說RPG一類的單兵反坦克武器打擊,甚至連單兵榴彈發射器的40毫米破甲彈都扛不住!

    步兵戰車由於裝甲太薄基本上抵禦不了反坦克武器和路邊炸彈的打擊,更抵禦不了猛烈的爆炸了,另外步戰車視線也受礙,駕駛員觀察鏡角度有限, 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外景。步戰車內視野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週圍都是敵情複雜的情況下,必須要有利於觀察才行。所以大部分車內乘員都坐在車外,幾雙眼睛360度全方位觀察要比步戰車內的觀察鏡管用的多,遇到突發敵情可以迅速下車作戰,這要比開啟車尾後門出去快得多。

    在裝甲車內部,視野狹窄,而且現在的裝甲車相對於坦克是皮薄餡大,一般的火箭筒都能擊穿,在裝甲車內部不易於觀察敵情,而且被反裝甲火力擊中後,一車的人都跑不掉!反倒不如坐在車頂,視野好,便於觀察敵情,雖然被輕武器擊中的機率增加了,但反應速度也會提高不少。

    裝甲車輛有一個缺點就是乘坐的舒適性比較差,裝甲車輛裡邊空間狹窄,噪音嚴重,又悶又熱,步兵坐在裡面都是背靠背,肯定非常不舒服。遇到不好的路況,車內的人顛簸得肯定不舒服,翻腸倒肚的滋味不難想象。這對人高馬大的老毛子來說,十分的憋屈,誰沒事總坐在裡邊,如果是正規作戰,知道前邊要打了,那麼鑽到裡邊呆一會還行,但是長時行軍或是執行巡邏任務,還是讓自己舒服一點比較好,所以乾脆坐在車頂吹涼風。

    步戰車在行使的過程中車內溫度非常高,特別是夏季或者熱帶地區,車內溫度會達到50度以上,和“桑拿房”一樣,人在裡面幾分鐘就會大汗淋漓了,這個時候你甭想有空調。況且,目前裝甲車的防護能力如果是遇到類似於火箭筒一類的反坦克武器,都是被擊穿的下場,如果是這種情況,還是早點離開裝甲車尋找掩體更能保護自己。正因為步戰車的這些問題,所有有很多步兵坐在坦克和裝甲車車頂。

  • 11 # 科羅廖夫

    主要原因是俄式步兵戰車的車內空間太狹小了。蘇聯是最早發明並大量裝備步兵戰車的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裝備BMP-1步戰車,隨後是BMP-2步兵戰車,到80年代蘇聯開始研製第三代步兵戰車,將BMP步兵戰車和BMD傘兵戰車的設計理念合二為一,研製出一種發動機後置的BMP-3步兵戰。

    發動機後置使得該車能夠方便地佈置炮塔武器系統,甚至在車體上還安裝了2挺前向機槍,火力可謂逆天。但這樣設計的缺點是後部載員艙更加擁擠,甚至不得不像傘兵戰車一樣從車頂上下車,非常不舒服。導致大量俄軍拒絕乘坐BMP-3步兵戰車,寧可作戰戰車的車頂上。

    BMP-3步兵戰車1986年交付部隊,參加的第一場戰鬥就是著名的車臣戰爭。1995年,BMP-3步兵戰車作為當時俄軍最新型的步兵戰車,參加了進攻格羅茲尼的戰鬥。當然,大家都知道,這些坦克裝甲車輛最終在格羅茲尼的街頭遭受到了沉重打擊。由於俄軍裝甲部隊孤軍冒進,坦克和步兵戰車在缺少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貿然沿著城市主幹道衝進了市中心,結果被精心構築反坦克工事的車臣武裝打得遍體鱗傷。多輛BMP-3步兵戰車被擊毀和擊傷。戰鬥中暴露出車體防護能力弱,炮塔武器系統複雜,反應速度慢等問題。

    雖然BMP-3步兵戰車在車臣戰爭中表現不佳,但是其炮塔武器系統仍然受到了中國的青睞。在2000年左右根據部隊和工業部門共同論證,經上級領導機關批准,中國正式引進了BMP-3的炮塔戰鬥部技術,用於新型的04式步兵戰車研製。

    此時引進的是BMP-3的改進型炮塔,從最初的圓形炮塔變成了菱形炮塔,防護有了一定提升,炮塔採用63、43、18毫米的不同厚度鋁合金裝甲板焊接而成,在正面還加裝了一層16毫米的鋼裝甲板,側面則披掛了一層13毫米厚的鋼裝甲板。這樣,炮塔正面可以在300米距離上防禦30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側面和後面可以防止30米距離7.62毫米機槍彈的打擊。

    武器是由100毫米主炮、30毫米機關炮和7.62毫米並列機槍組成的,採用自動裝填。100炮除了發射炮彈外還能夠發射炮射導彈,一般裝3枚反坦克導彈、23枚殺傷爆破榴彈以及500發30毫米機關炮彈、2000發機槍子彈。可以打擊4000米範圍內的裝甲目標,甚至是低空目標。

    2A70型100毫米炮發射的9M117反坦克導彈採用了串聯戰鬥部,在擊穿爆炸反應裝甲後還能夠穿透650毫米的主裝甲,對付一般的主戰坦克已經夠用了,而100毫米炮發射的殺傷爆破榴彈,威力和59式坦克上發射的同類彈藥相同。而2A72型30毫米機炮也有4000米的射程,可以高平兩用,仰角達到60度,可以打擊空中目標。

    中國對該炮的引進甚至比整個戰鬥部更加有用,中國仿製的30毫米機關炮大量用於老式戰車的改進,極大地提升了整個步兵戰車家族的戰鬥力。

    應該說,BMP-3炮塔武器系統的引進,對於當時中國的軍工企業來說是非常及時的,讓我們首次接觸到了世界一流步兵戰車炮塔武器系統的總成,滿足了04型步兵戰車的研製進度。後來改進型的04A型步兵戰車,改掉了底盤,卻將這個炮塔武器系統保留了下來,也說明了BMP-3炮塔設計的成功。當然,後來中國將火控觀瞄等裝置換成了自己的,比俄羅斯的原始裝置更加先進和有效。

    其實,中國與BMP家族是有不少淵源的。中國第一代步兵戰車就是仿製的BMP-1步兵戰車,叫做86步戰。當時的BMP-1步兵戰車是用殲-6戰鬥機從埃及換回來的。而在研製90式外貿步兵戰車時,曾經直接參考了BMP-2步兵戰車的設計,只是由於沒有外貿訂單,才使這種車處於模型階段。而中國第二代步兵戰車其實就是04系列步兵戰車,受到了BMP-3的恩惠。

    未來,像BMP-3這種多種武器系統合一的炮塔武器系統,應該不大會再出現了。中國在此後的步兵戰車設計中,更加傾向於西方模式,即採用機關炮加外掛式反坦克導彈的形式,使得炮塔內部武器系統更加緊湊,空間利用率更好。未來,中國中國產的炮塔武器系統一定會取代已經顯得老舊的BMP-3的炮塔,但仍然要感謝BMP-3對中國步兵戰車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

  • 1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不是俄軍,是幾乎所有的軍人都喜歡坐在步戰車車頂。藉口很好的,步戰車跟坦克一樣,不是開車時有視覺盲區,而是開車時在視覺盲區裡有那麼一點視界!當戰鬥發生,需要大家鑽進去伴隨坦克一起衝鋒,那麼肯定得鑽進去,步兵戰車的主要功能也就是這個。

    但是在普通行進,或者在敵遊擊範圍,有幾個士兵冒險坐在車頂,充當觀察哨是步戰車很好的觀察補充。實際上步戰車直接稱呼衝鋒車可能更合適一些,打仗是沒辦法,可是日常訓練乘坐,步戰車內部空間是很不友好的,許多人可能看看各種圖片,也不覺得步戰車空間特別狹窄,起碼是不到無法忍受的地步,但事實真就是無法忍受,士兵乘坐步兵戰車,並不是像我們去擠公交或擠地鐵,而是需要全副武裝狀態下乘坐,步戰車為了戰時地形透過能力提升,避震結構相當剛性,這在平常道路上,顛簸震盪程度別說普通人,新兵蛋子都得吐啊吐啊的才能吐習慣。

    然後就是這種型別的車,大馬力動力給車內空間帶來的高溫,還有噪音,在戰時全不是問題,但在平時就全是問題。所以不是真正衝鋒陷陣時乘坐,大家都寧可坐車頂上去,按軍隊的習慣,輪到坐車頂VIP,怕是還得敘敘資歷,擺擺老資格。這麼乘坐,真正的危險就是游擊區,但話分兩頭說,真到了游擊區,現代戰場環境下,也很難說車內車外那個更危險。在七九年,對猴一戰中,我軍出動過六二輕,那是坦克而不是戰車,為保持步兵掩護和坦克視界,也讓步兵上了車頂,有的戰士為了不讓自己被顛下來,用揹包帶把自己捆在車上,遇襲時來不及解開而犧牲,但是六二輕本身的損失也沒有小到那裡去。自八十年代開始,美蘇分別扶持對方敵手,被扶持的勢力還會突然就轉換了立場,因此我們看到的各種游擊戰場,貧困落後如阿富汗、非洲,什麼40火、RPG、毒刺……上打武直,下打步坦。

    威力不怎麼樣的土製炸藥一旦論卡車裝,照樣把美軍大M炸的零件亂飛。步兵戰車防禦力比悍馬還上略微強一些的,起碼不會像悍馬在索馬利亞一樣,被AK47掃的像漏勺,但是步戰車設計標準也不過抵禦重機槍三百米外掃射,這個重機槍指的是步兵用重機槍,換了航機、高機就完全沒用,一但在巷戰環境中遇上近距離埋伏的步兵重機槍,同樣好不到那去,比如俄軍在格羅茲尼,一個步戰團就跑出來十來個人,二十六輛坦克被擊毀二十輛,一百二十輛步戰被擊毀一百零二輛……然而這些用血買過單的俄軍部隊,第二次車臣戰爭,照樣坐在步戰車頂上進格羅茲尼,雖然這方面俄軍一貫心大,用他們舉例可能說服力不夠,可是第二次車臣戰爭,確實是很多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吃過虧的部隊去打的,那麼多血的教訓裡,似乎不包括坐在步戰車車頂上,我個人是猜想類似戰場環境下,車裡車外生存機率真說不上誰更安全,但是人類總有一種自己做主更安心些的錯覺,那麼坐步戰車頂上,自己眼神夠尖夠快,或者可以跑的更快?起碼任何戰場上,步兵戰車這麼個目標,都是優先於一個步兵的。

  • 13 # 魑魅涅槃

    不管是看電影、還是在實戰訓練等畫面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在坦克、步戰車等裝甲車的車頂上坐滿了士兵,有的時候我們以為是為了多拉人採用的這種非極端的載人方式,其實不然,很多時候在坦克、步戰車等車頂坐滿了人的背後並不是為了馱載士兵,反而是因為其他原因所導致的。

    具體以俄羅斯計程車兵喜歡坐在車頂上來說的話,蘇俄系的坦克、步戰車等裝甲車輛,為了提升其戰時的被發現和命中率,整車尺寸都設計的比較低矮,特別是相比歐美同類型的坦克、裝甲車普遍高大的外觀形象而言,蘇俄系的坦克整車尺寸顯得的確很是低矮,這就會造成蘇俄系裝甲車的內部空間很是狹小,對於體型小巧的亞洲人而言這個問題還不大,畢竟車內空間小、人體型也小不會覺得很是擁擠。但是對於同樣身材高達的俄羅斯人而言,較小的車內空間使得士兵能夠活動的空間非常狹小,特別是蘇俄系坦克等裝甲車輛,往往都裝備了自動裝彈機等較大機械部件,而且蘇俄系坦克採用的還是圍繞在炮塔周圍的裝彈機,這就使得士兵在車內能夠可用的活動空間更加狹小,所以在非戰鬥時刻,士兵還是願意坐在車頂、這樣不僅活動空間更加寬闊,而且也有助於士兵迅速恢復戰鬥力。

    其次坦克等裝甲車輛,為了增強自身的機動性等技戰指標,往往都裝備有大功率的動力系統,這就造成本來內部空間不大的車體內部留給乘員的空間更加狹小,而且大功率的發動機產生的熱量和噪音,也使得坦克等裝甲車內部人機環境特別差,悶熱、嘈雜使得人根本無法長時間帶著車體內,當外部氣溫40攝氏度時,坦克車體內部往往已經高達60度左右,噪音更是超過90分貝以上,但是因為蘇俄系坦克內部空間狹小,沒有足夠的空間安裝空調,所以在外面安全的前提下,還是坐在外面更為合適,就像夏季大家吃燒烤喜歡在外面而非室內一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教小狗認屎尿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