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style

    當然有核動力導彈了。

    美國的"冥王星"導彈:它的彈體長16.5米,重量有15噸,翼展可達3米,速度大於3馬赫。位於導彈中部的彈倉,可攜帶12至16枚核彈頭。

    當它低空突防進入敵國空域,高速飛越預先鎖定的多個城市時,逐一釋放核彈頭,徹底毀滅這些城市帶!即使它的突防失敗被敵方防空火力攔截,其核動力發動機和核彈頭低空解體後,將散發出大量的高放射性塵埃或物質,也會給敵方戰略目標帶來核輻射:它的核發動機裝機容量是50萬千瓦!

    經過7年多研究,“冥王星”導彈的某些主要技術都獲得了重大進展,尤其是核動力發動機小型化技術。然而,“冥王星”在1964年7月“壽終正寢”了。美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冥王星”低空飛行時,它會不斷噴出的尾焰具有很強的放射性汙染, 它的>3馬赫的速度還會發出高達150分貝、足以震破耳膜的噪聲。這些對美國自身和飛行途中的盟國或友好國家都會造成相當大的有害影響。這個就是冷戰時期瘋狂核導彈計劃!然後,北極熊默默記住了鷹醬的狂暴;

    回到當下,俄羅斯的"海燕"比它更加恐怖:“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航程至少為25000公里!它比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還要遠10000公里。在俄羅斯公佈的動畫影片中,從莫斯科附近發射後,“海燕”以超快的速度實施複雜的大範圍機動飛行,繞過美方的多個防空攔截區域,到達並攻擊夏威夷地區的目標。

    "海燕”長度超過20米,彈徑大約1米,只能由大型平臺發射。而它採用有翼的氣動佈局,導致它更多時候在大氣層內飛行。但是。俄羅斯也強調“海燕”也實施高空飛行,即便“攜帶”反應堆依然節省燃料,延長續航力。

      “在導彈領域,西方軍工業沒能發展出‘海燕’這類導彈,因為他們沒有造出能在大氣層內以及太空中工作的小型反應堆。總之,如果沒有這樣的‘心臟’,一切都是枉然。”總設計師列昂科夫如是說。

      不過,美國詹姆斯·馬丁不擴散核武器研究中心高階研究助理喬舒亞·波拉克指出,彈載反應堆沒什麼奇妙,早在60年前的“冥王星”巡航導彈專案上就應用過,其關鍵是彈載反應堆小型化及其與推進系統的整合模式。就可行性方案而言,主要有反應堆與直接迴圈渦噴發動機或與間接迴圈渦噴發動機整合的方式。波拉克認為,無論選擇哪種,“海燕”所用反應堆的小型化和密封性都將是巨大的工程考驗,“僅僅一次試驗成功不代表它就可以進入現役了,俄羅斯更多的是面臨解決巡航過程中核廢料的洩露問題,否則的話,地球的天空就會被核它的核廢料汙染——俄羅斯的"海燕"由武器變成了核垃圾排放堆——言下之意,美軍可以擊落"威脅全球人類的俄羅斯核導彈!

  • 2 # 薺菜糰子

    核動力導彈也是研製過的,可以自行百度。不過由於安全性和環保因素等原因沒能定型服役罷了。艦船的核動力,一級迴路二級迴路都是閉式迴圈的,只要用防輻射材料把反應堆和一二級迴路嚴密包裹,就能保證安全。一級迴路是直接接觸放射性物質的,必須嚴密防護。二級迴路透過熱交換器與一級迴路交換熱量,不直接接觸放射性物質,即便有部分沾染,二級迴路本身也是閉式迴圈,也可以加以隔離保護。核航空發動機,不論渦扇還是衝壓,一級迴路加熱空氣做功,然後空氣直接排入大氣,這就面臨一個矛盾,如果給反應堆和一級迴路足夠的防護,防護層佔的重量會很大,影響有效載荷。造出來的東西會又大又笨。如果為了減輕重量削弱防護,就會在空氣裡造成放射性汙染。另外,不論如何,在導彈或飛機裡使用核動力,這個成本是非常昂貴的。所以當洲際彈道導彈技術成熟後,美蘇不約而同的放棄了核動力航空發動機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美國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俄羅斯開始發展各種對抗技術,包括核動力巡航導彈,但最近又傳出爆炸事故,歐洲也緊張的檢測有無大氣放射性汙染,可見安全性還是堪憂

  • 3 # 藍海夢想666

    首先需要明白核動力潛艇和航母以及導彈的工作原理,核動力潛艇和航母是依靠核裂變產生的熱量燒開鍋爐裡面的水,產生大量的蒸汽,再透過蒸汽推動汽輪機來工作的,從而帶動核潛艇和航母運動起來的。而導彈就的原理簡答來說就是火箭的工作原理,火箭飛行是利用了衝量的原理,其實就是利用自身攜帶的推進劑來驅動噴氣發動機(不依賴外界空氣的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巨大反作用的原理,推進火箭的飛行,所以說兩種不同技術之間是不能直接進行轉換的。

    其次核動力潛艇和航母可以使用核動力因為其本身噸位都十分龐大,而導彈跟他們相比就顯得十分渺小。如果用潛艇和航母的直接用在導彈上顯然是不行的。因為核動力的潛艇和航母噸位從最小的幾千噸到10噸級別的航母,每個都是十分龐大(整套反應堆一般高在10米,直徑在4米左右),可以容下很大的反應堆,然而導彈就不一樣了,導彈最大起飛重量最多就是200噸左右,重型的火箭也就500噸左右。因此也想讓導彈如下小的身軀下容納如此大的核反應堆是不現實的,想在導彈安裝核反應堆就需要進行核反應堆的小型化,但是反應堆小型化是當今世界的已達技術難題,所以如何實現核反應堆微型化實現導彈上一直是科學們的夢想。

    雖然早期美國就研製了著名的冥王星核動力巡航導彈,但是由於風險太高和安全不可控最終下馬,只是進行了短暫試驗。就在2018年俄羅斯也進行核動力導彈(代號海燕)的實驗,但是最終同樣以失敗告終,可見核動力導彈的研製難度極高,且不可控制。同時也說明了這種極其恐怖力量的東西,依然有人在不懈的追求。而核動力導彈需要使用的衝壓式噴氣發動,工作是要噴出大量核輻射,一旦升空對其經過的地方就會產嚴重的空氣汙染,對人類將造成巨大危害。雖然可以無限巡航,但是如果核動力導彈再攜帶核彈頭在本國上空不幸發生爆炸那就是典型的自作自受的核災難了。所以說凡是涉及核的問題,首先就是安全的問題,在安全不可控的情況下,搞個核動力導彈是得不償失的。

    再次就是核動力導彈是沒有太多的現實需求的。因為一般的戰略洲際導彈已經可以全球到達了,沒有必要研製出一款高風險且不靠譜的核動力導彈。但是在民用領域的巨型火箭或者天空飛行器對這個還是有需求的,因為人來在探索宇宙空間的,需要更先進的持久的動力系統推進,才能飛的更遠。恰好可以藉助核動力火箭的無限巡航能力來達成這個目標,可以滿足人類對宇通深空的探索。這個方面也只是科學家們設想中,但是也說不準的未來的某一天真的實現可靠的核動力火箭的研發製造。那樣的話核動力導彈的難題也就解決了。

  • 4 # 科沁雜談

    核動力導彈以前美國在1961年至1964年就研究過,號“冥王星”,並研製出了發動機,於64年5月進行了試車。後面因為核汙染的問題而取消了該導彈的研製。

    俄羅斯也進行了核動力導彈的研製,並於2017年11月和2018年2月期間進行了四次測試,均告失敗。在2019年的8月8日更發生了核動力導彈的爆炸,還導致了5名俄羅斯科學家的死亡。這款導彈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018年公佈的一款高超音速“布林維斯尼克”核動力導彈,研製成功店話,可以無限巡航打擊全球任何角落。

    不僅是一款突襲戰略武器,更是一款二次打擊的絕佳戰略良器。因為使用核動力,所以核導彈可以在空中飛行時間比較長,可以選擇極佳的時段和地點進行打擊。也可以作為超低空巡航導彈進行突襲,是一款很難難截的導彈。

    但是,因為這種核導彈的開發成本比較大,核放射性物質又比較嚴重,所以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家研製成功和服役了這款核動力動力導彈。既然有這種需求,又能很好的突防空防系統攻擊全球任何目標,研製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目前全球有核動力潛艇和航母,還沒有核動力導彈面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核動力導彈的服役將成為事實!

  • 5 # 東龍45

    核能是熱能,核動力是把熱能轉換成動能,。核裝置有巨大的汙染,如果排入大氣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只能是封閉,然後透過其它介質把能量傳出,效率很低,為了安全使用,還十分笨重,。安裝在航母這個大傢伙上沒有問題,縮小的核裝置可以安裝在核潛艇裡,大型的核潛艇裡,。進一步的小型化也裝不到導彈上,核動力用於大威力的推進還做不到,導彈只是運載工具,效力的是戰鬥部,任何多餘瓜重量都不能裝,。俄羅斯的液氧加煤油己經是非常好的組合了,。寶貴的核材料,貴重的核裝置,都不適合大量的裝備在一次性使用的導彈上,。

  • 6 # 裝備空間

    那麼普京“大帝”近來天天炫耀的“冷戰遺產”9M730是什麼呢?可不就是核動力巡航導彈嗎?這東西和“核動力飛機、核動力太空梭”一樣,早在冷戰年代都被美蘇兩國細細“把玩”過了,只是因為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和核動力導彈自身的固有缺陷,造成核動力導彈效費比相對較差,而且“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從而被打入了“冷宮”。

    ▲“普大帝”近年來熱衷於宣傳各種“核動力”武器系統

    首先、核動力導彈到底有沒有?

    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說冷戰時代的那幾個怪胎,就說近幾年的事:2018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發表國情諮文時表示“2017年底,在俄羅斯中央核試驗場試射了最新型的核動力巡航導彈,飛行過程中其核動力裝置達到預期功率水平”。這不很明確的告訴你了,這東西俄羅斯就有。

    ▲俄羅斯9M730核動力巡航導彈,從試驗靶場發射架發射

    再來一個側面新聞看看,2019年8月8日位於北德文斯克的俄海軍第45國家海上試驗場發生導彈裝置爆炸事故。俄羅斯聲稱“是在測試導彈液體燃料發動機時發生爆炸,造成5名工作人員死亡,但是事故沒有向大氣中釋放危險物質,相關區域輻射指標正常”。然而俄羅斯國內媒體和美國方面的檢測情報卻不是這樣,“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稱“爆炸事故曾使相關區域輻射指標達到峰值”,美國方面認為“發生爆炸的不是液體燃料發動機,而應是俄羅斯最新的核動力巡航導彈動力裝置,俄羅斯的說法只是為了掩蓋真相”。總體而言,俄羅斯目前確定已經掌握了核動力巡航導彈技術。

    ▲爆炸事故臨近區域核輻射檢測

    美國核動力導彈的早期發展

    事實上,美蘇開始著手研製核動力飛行器要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年美蘇兩國為了實現“無視距離”向對方投擲核物質的目標,都開始對巡航導彈用核動力裝置進行大量研究。

    ▲美國“冥王星”核動力巡航導彈

    美國為了“冥王星”核動力巡航導彈計劃,研製了“Tory-IIA/IIC”兩臺“核衝壓噴氣發動機”,並且進行了相關的反應堆啟動試驗。為了對兩臺核發動機進行測試,美華人打造了龐大的“空氣密閉迴圈管路”,以避免流經發動機並帶有放射性沾染的空氣流通至外界,從而產生核汙染。為了給發動機測試提供足量的空氣,還特別建造了儲氣量達到450t的壓縮空氣儲罐,核衝壓發動機反應堆的燃料採用“高濃度鈾鈹燒鑄燃料棒”,測試模擬巡航導彈在305米高度、38℃溫度、2.8馬赫巡航速度下發動機等進氣條件下,發動機的工作狀態,巨大的儲氣罐只能供應測試5分鐘。

    ▲1964年,美國正在準備進行測試Tory-IIC核動力發動機,可見輔助測試系統龐雜

    1961年5月,美國研製成功的第一臺核衝壓發動機Tory-IIA,開始在內達華州進行測試。第二臺改進型核衝壓發動機Tory-IIC也很快研製出來,並且進行了設計效能驗證,進行了全馬力執行五分鐘的測試。

    ▲美國“冥王星”計劃SLAM導彈結構示意圖

    美國在“冥王星”專案內研製的核衝壓噴氣發動機,實際上是為了將其安裝到五十年代開發的SLAM巡航導彈上(AGM-84E),屆時導彈全長27米、最大直徑約3米、全重28噸,攜帶一顆核彈頭和一套核動力系統,核動力系統長1.6米、直徑約1.5米。當時美華人認為,一旦發生戰爭或出現戰爭威脅,這種巡航導彈將被髮射到指定區域,然後依靠核動力裝置提供的無限動力,在空中巡航待命等待打擊命令。

    ▲可攜帶核彈頭的美國AGM-28“大獵犬”常規動力巡航導彈

    美國的“冥王星”計劃核動力巡航導彈的殺傷力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組成,首先,巡航導彈的核動力裝置是無遮蔽工作的,其飛行途中發動機噴氣會產生放射性汙染;其次,攜帶的核彈頭爆炸產生核打擊效果;再次,核彈頭爆炸後摧毀核動力裝置,其帶有放射性的爆炸碎片會大面積散落在目標區域。當然,除了核彈頭以外,其他兩項殺傷能力算是一把雙刃劍,也可以稱之為核巡彈的固有缺陷,飛行途中流經發動機的氣流會產生放射性汙染,而如果導彈以外墜毀“碎裂”的核動力裝置碎片也會產生巨大的核汙染,就像一枚高危的飛行髒彈一樣,這種導彈在飛抵目標區域之前,要經過美國本土或者盟友的領空時,必定會造成核汙染傷害。另外,很快研製洲際彈道的技術即將成熟,其運用代價和危險性要比核動力巡航導彈小的多,所以美國在1964年停止了核動力巡航導彈的繼續開發。

    ▲蘇聯M-60核動力轟炸機

    蘇聯的早期核動力飛機及導彈發展

    蘇聯的核動力導彈專案是以核動力飛機的研製為技術基礎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在M-50噴氣式轟炸機的基礎上研製了M-60核動力戰略轟炸機,這種飛機首先借助常規噴氣發動機起飛,然後啟動核動力裝置並關閉常規發動機。同時,“圖波列夫設計局"也在圖-95的基礎上研製了“圖-95LAL”型核動力試驗機,主要用於驗證飛機的核輻射遮蔽系統設計。此後,在圖-95LAL的基礎上開發了圖-119和圖-120核動力飛機,但是並沒有進行製造。

    ▲美國NB-36H核動力飛機正在吊裝“特殊遮蔽外殼的駕駛艙”

    所有的核動力飛機都存在“機組人員核輻射防護”難題,正如上圖美國給NB-36H核動力飛機加裝的“遮蔽外殼駕駛艙”一樣,蘇聯為了解決飛機乘員核輻射防護問題,也對飛機設計了多層防護層,包括使用“鎘、鈹、鉛、固體石蠟和鋼板”等材料,造成飛機的結構重量大大增加,不僅大幅減少飛機的有效載荷,並且導致起降效能極差。

    ▲蘇聯的圖-95LAL核動力試驗機

    為了解決上述“有人核動力飛機”存在的難題,圖波列夫設計局開始在“圖-123”遠端無人偵察機的基礎上研製“核動力無人機”。將圖-123無人機的R15-300渦噴發動機及其燃料艙段換裝為核動力渦噴發動機;將機頭部位的照相和偵查裝置換為一顆熱核彈頭,這實際上就是一枚“核動力巡航導彈”。只不過其問題與美國早期的核巡彈一模一樣,無法解決核動力噴氣發動機噴出的沾染核輻射的空氣。而且隨著蘇聯的洲際彈道導彈專案成熟,核動力飛機和核動力巡航導彈專案也被中止。

    今天,“炒冷飯”的俄羅斯核動力巡航導彈計劃

    ▲生產車間裡的俄羅斯“海燕”9M730核動力巡航導彈

    當下,俄羅斯宣稱的核動力巡航導彈是由“俄羅斯創新者”公司研製的,該公司另外兩樣著名的產品想必各位都耳熟能詳,一個是經常出現在新聞裡的“口徑”海基巡航導彈,一個是“伊斯坎德爾-K”系統的R-500巡航導彈。其研製的核動力巡航導彈公司代號應該是9M730,但是經過俄羅斯國防部開通的“新型武器命名投票網站”的甄選,“海燕”以超過70萬票的得票最終成為該導彈的官方名字。為了對“海燕”進行測試,俄羅斯還專門修復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製造的“空中實驗室”-“伊爾-976航空資料測量機”,而“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僅在2017年11月-2018年2月間就進行了4次飛行測試,期間俄羅斯未顧及核巡彈對人員和環境造成的核汙染問題,也成為了美歐強烈抨擊的物件。

    ▲俄羅斯核動力巡航導彈的相關資料

    關於“海燕”的優點,自然不必多說了,半個多世界過去了核動力導彈的優點還是上文那些,而缺點也是“濤聲依舊”。目前“海燕”的核動力裝置仍然是無遮蔽反應堆,直接利用正在反應的堆芯加熱空氣,然後將這些攜帶大量輻射的高熱空氣直接噴射到大氣中,從而產生導彈飛行的推力。總之,題目所問的問題已經解答完了,核動力導彈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存在的,但是其具體使用價值,就看各位見仁見智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狗適合放羊,是百姓常見的那種,最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