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過雨山秋

    我覺得讀書人滿口之乎者也沒有問題,而是面對受眾時出了問題,所以被叫做“酸”。

    當受眾也是讀書人時,讀書人的溝通在同一層次上,二人有共同語言,遵守共同的禮儀,沒有人會認為“酸”。

    當受眾不是讀書人,你跟他說之乎者也,他根本聽不懂,就算聽懂了,不在他的溝通語言體系了,他會覺得很不自然,聽著怪,看著也怪。所以會被認為“酸”。

    當然,讀書人會被叫做“酸”,讀書人也會說人家“粗鄙”,總之是大家圈子不一樣的相互鄙視罷了吧。

  • 2 # 弘農小僧

    古代無論才高八斗的文人名士還是目不識丁的販夫走卒講話都是口語,即古白話文。古人認為白話文難登大雅之堂,所以在話本、通俗小說、演義問世之前,書籍是沒有用白話文寫的。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滿口者乎者也,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四肢不勤窮困潦倒,最後被地主階級吞噬,像孔乙己這一類受科舉制度和腐朽思想影響滿口說話者乎者也的窮秀才,老百姓仁人志士感到酸

  • 3 # 林間紫薇

    酸的本意是指像醋的氣味或味道:如酸溜溜等,但還有許多引申的意思,比如用“酸”來表示因男女關係而引起的嫉妒的,如“酸鳳姐大鬧寧國府”等,還有用窮酸,寒酸,表示生活的困頓,嘲諷人的迂腐。

    那麼為什麼像“酸丁”“酸腐”等詞語都影射文人,稱文人滿口之乎者也為酸呢?這是有一個淵源的: 形成於宋末,盛於元的元雜劇在民間影響廣泛,在雜劇角色中,可分為旦、末、淨、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由女演員飾演;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按角色主次由男演員飾演。淨是表示性格暴烈的男演員。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其中有孤(當官的)、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

    也就是說,“細酸”這一角色,主要扮演的是青年文人,因此,酸就作為了對文人秀士的蔑稱了,嘲諷文人的迂腐,造作,以及用窮酸形容生活上的困頓。

    古詩文中出現的“酸”:

    1、清·焦循.《劇說》:“雜劇中凡稱‘酸’,謂正末扮秀士當場也。

    2、宋·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

    3、元·王實甫《西廂記》:“來回顧影,文魔秀士,風欠酸丁。”

    這樣,“酸”的這一說法在民間就廣為流傳起來。

  • 4 # 陸小布同學

    窮書生滿嘴之乎者也.為了裝門面,頭上還要戴作為書生標誌的頭巾。因為窮困潦倒也好,不修邊幅也罷,這頭巾千年不換,萬年不洗,自然是臭哄哄,一股汗酸味道。酸字當從此而來。

  • 5 # 使用者7156187287401

    酸儒  迂腐或寒酸的文人。

    明 袁宏道 《與龔惟長先生書》:“遠文 唐 宋 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 梁啟超 《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今歲蓽門一酸儒,來歲可以金馬玉堂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站在火星上看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是在天球的什麼位置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