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半是火焰
-
2 # 西安劉律師
有關這個問題,二戰史學界一直有多種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學界的說法,都有冷戰陣營站隊的意思。軍迷圈也眾說紛紜。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一,英美軍隊不具備先進攻柏林的能力,它們沒有做好軍事上的準備。由於英美軍隊是在1944年6月底才登陸歐洲大陸,在整個大戰期間,歐洲大陸的對德作戰的主力是蘇軍。1945年2月份,蘇軍已經進抵奧得河,並建立了橋頭堡,距離柏林僅約60公里左右。部隊已經開始進行總攻柏林的軍事準備。此時,英美軍隊還在遙遠的法國,距離柏林至少還有400多公里遠!4月11日,第九集團軍才有一支小分隊抵達易北河西岸,而蘇軍4月16日即發動了有250萬部隊參與的柏林戰役!英美距離柏林太遠,根本鞭長莫及!
英美軍隊在攻入歐洲大陸後,立刻面臨著物資補給的困難。由於西歐主要港口均由德軍控制,英美軍隊在1945年春天以前大部分物資都由登陸灘頭的幾個人造港碼頭接受運輸。而這根本不能滿足數百萬軍隊的作戰需求。而且英美的物資準備也不充分,後勤部門沒有規劃好這種空前規模的軍事行動的物資準備和運輸,即使港口問題解決了,盟軍依舊經常面臨物資補給的困難。如果英美集中力量進攻柏林,將使其它方向的部隊癱瘓。這當然是英美不能接受的。
二,政治因素。盟軍和蘇聯已經就戰後歐洲佔領地區進行了劃分,易北河以東屬於蘇聯佔領區,柏林四國分別佔領。無論誰先打下柏林,都必須遵守上述約定!
由於二戰期間屬於一個陣營,戰爭期間美國和英國的媒體並沒有過多的醜化蘇聯,這使蘇聯當時在美國有很好的國家形象,比如當年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美國有不少少女把他當明星一樣追捧,他到美國開會,就有一大堆少女追著要簽名!而英美要先於蘇聯攻擊柏林,雙方有可能爆發衝突。這是美國不願意的。
三,心理因素。由於衛國戰爭的極度慘烈,蘇聯人民對德國法西斯懷有刻骨的仇恨!這種全民性質的高昂情緒是任何國家和領導人都無法忽視的。蘇聯軍隊需要以攻克柏林消滅希特勒來安撫本華人民的情緒。而英美國內沒有這樣的全民情緒。在戰爭尚未結束,英美還需要與蘇聯協調對日作戰的情況下,英美沒有必要違逆蘇聯的心理需要。
四,可能付出高昂的傷亡。不得不說,英美軍隊即使面對德軍二線部隊,打的依舊進展緩慢。這裡面有指揮官問題,有部隊能力問題,還有對德態度問題。但無論如何,英美面對德軍二線部隊還是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比如美軍1945年4月的部隊傷亡情況與1944年6月向大陸突擊時的傷亡情況相當,何況打柏林。而美國在太平洋所蒙受的巨大人員損失且仍在與日軍激戰,使英美高層對此十分猶豫,不願意冒此風險。
-
3 # 狼煙火燎
首先題主有一個錯誤,蘇聯、英國、法國和美國都屬於盟軍,應該是美英聯軍在遇到較少抵抗的情況下,為何不帥先發動對柏林的攻擊?
其實在1945年的歐洲戰場,經過盟軍《雅爾塔協議》,斯大林提出德國給予蘇聯巨大的傷亡和損失,因此進攻柏林的榮譽應該由蘇聯負責!柏林作為德國的首都,也是德國最後的堡壘,美英法聯軍對於這種減少自己傷亡請求當然樂見其成,在雅爾塔會議上盟軍也對德國的佔領區進行了劃分,鑑於蘇聯對歐洲戰場貢獻最大,蘇聯佔領區不但包含了柏林,面積也是最大的!
這也是為何在東線戰場美英法聯軍的進攻進度明明更快,在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到達易北河後,距德國首都柏林100—120公里後,並沒有像柏林進發的原因所在!
對於盟軍的《雅爾塔協議》,顯然德軍也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德軍將重點防禦放在了東線戰場。至1945年4月16日柏林戰役前,德國東線戰場參與防禦蘇軍進攻的共有214個師(其中34個坦克師,15個摩托化師),又14個旅。而當時對美、英軍作戰的只有60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個坦克師,僅有約200輛坦克。
而進攻柏林的戰役蘇聯更是有250萬部隊參戰,而此時抵抗的德軍僅僅只有80萬軍隊!最終蘇聯付出了30.4萬人傷亡代價拿下了柏林,而首位柏林的80萬德軍有48萬人成為俘虜,沒有成為俘虜基本都戰死了!
戰後,艾森豪威爾說,他之所以將柏林讓給蘇軍,是因為他知道柏林一役將使盟軍至少付出10萬名士兵的生命,此言顯然是他的本意。
回覆列表
美蘇之間利益角逐,美國認為柏林防線工事堅固、大量從前線退守柏林,如果強強行進攻可能會有數十萬士兵的傷亡,因此進展緩慢,而蘇聯認為佔領柏林能夠取得戰略位置上的優勢,為戰後重建增加在歐洲的影響力做準備,同時也是為了報復納粹進攻蘇聯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於是由大將朱可夫統一指揮,集結重兵發起了這場規模宏大的柏林戰役。
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