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史詞典
-
2 # 深海沉鉤
薩爾滸之戰是西元1619年明朝與女真族的後金努爾哈赤在薩爾滸,明軍大敗於金軍,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
日期 1619年4月14日至4月18日
地點
薩爾滸一帶(山名,今遼寧省撫順市市區東部渾河中上游大夥房水庫東南岸)
結果 後金大勝
參戰方
明朝、北韓、海西女真葉赫部
後金
指揮官與領導者
大明:
皇帝朱翊鈞
山海關總兵杜松
開原總兵馬林
遼陽總兵劉鋌
遼東經略楊鎬
北韓:
都元帥議政府左參贊姜弘立
葉赫部:
(西城)貝勒布揚古
(東城)貝勒金臺吉
後金:
汗努爾哈赤
大貝勒代善
二貝勒阿敏
三貝勒莽古爾泰
四貝勒皇太極
議政大臣、巴圖魯額亦都
議政大臣、達爾漢侍衛扈爾漢
等
兵力
大明約47萬
後金約60,000人
此戰是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場決定性的會戰,
明軍在兵力上有壓倒性優勢,卻因兵力分散,各路聯絡困難,加上將帥不和、用人不當、師期洩漏、叛將通敵和亟欲速戰速決,反而讓敵方有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後金軍以攻為守,集中兵力而以寡擊眾,使明軍由戰略優勢變為戰術劣勢,四路出師,分兵未合,兩雙敗北。
-
3 # 梨叔說史
1.軍事謀略上,明軍不如努爾哈赤。
明軍雖然號稱有47萬大軍,武器也比較先進,但是,他們兵分四路,兵力比較分散,這是一種老成的戰法。而努爾哈赤的戰法比較超前,採取了集中優勢兵力的策略,不管明軍幾路來,他只一路打去。雖然努爾哈赤的兵力比較少,但是“滿人不過萬,過萬便無敵”,這6萬人馬在努爾哈赤手中,能夠發揮出60萬人馬的威力。因此,他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一個個地吃掉了明軍。
2.戰略態勢上,明軍不如努爾哈赤。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明軍天時地利人和,均不佔。明軍沒有選擇努爾哈赤羽翼未豐的時候進軍,而是等到他組建好了軍隊,逐步統一建州女真才發兵,已經錯過了最佳戰機。而且明軍遠道而來,兵力疲憊,又是在人家的地盤上作戰,這是明顯地侵犯。努爾哈赤熟悉地理,又極有口才,遠對明軍的侵犯,他鼓動了士氣。八旗軍各個猛如老虎。
3.當時的明朝並不團結,統帥是一個主和派。
明朝內部戰意不明確,推諉扯皮的現象比較嚴重,一方主戰,一方主和。當時明軍的統帥是楊鎬。這個楊鎬卻是一個主和派,他本身不想打。明神宗一個勁地給他下聖旨,他才不得不打。這等於是派一個秦檜去抗金,註定要打敗仗。而且當時的明朝,剋扣軍餉的現象比較嚴重,士兵們不想鳥不拉屎的東北去拼命。
-
4 # 夢圓的金窩
明朝最有可能剿滅後金女真政權的作戰行動,在今天的遼寧撫順也就是的當時的薩爾滸爆發。為了這一次重要的戰役,明朝不僅抽調了邊軍精銳,集結了當時的冶河部女真部隊,甚至還讓屬國北韓派出一萬多兵力一起北上。共計二十餘萬大軍,對外號稱47萬。兵分四路,浩浩蕩蕩向後金的方向進發。
如此優勢兵力,加上多路圍剿,在理論上必然能對後金政權造成重大殺傷。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這次戰役明軍損失數萬兵力,幾路大軍完全被打殘,外援北韓軍隊也被幾乎全滅。更重要的是從此以後,明朝和後金之間的攻守易勢,明朝只能被動防禦,而再無主動進攻的能力。那麼如此的悲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手握優勢兵力並且戰術並無大錯的情況下,怎麼會輸掉了國運?
明朝內部毫無保密意識,讓後金知曉了作戰計劃大明朝廷內部對於後金政權警惕性不足,在作戰行動上,也採取了分兵圍剿的戰略,最少的一路兵力只有4萬人。如果從幾個方向同時進攻,確實可以帶來戰術突然性。對於最後戰爭的勝利,會有極大的幫助。然而明軍的作戰行動以及作戰意圖,由於明朝內部保密意識不足,在出發之前就已經被努爾哈赤所得知,是努爾哈赤可以從容地制定作戰策略,有針對性地去絞殺多路明軍。
明軍在作戰之初沒有建立有效的聯絡渠道由於是多路進軍,幾位統兵大將對於戰場形勢並沒有一個整體化的認知。由於他們在各自行軍途中缺乏有效的聯絡渠道,或者說沒有建立有效的聯絡規律。所以在其中一路部隊被努爾哈赤襲擊的時候,另外,幾路部隊反而毫無所知,繼續向前進發。努爾哈赤也得以使用少量部隊牽制大量明軍,為另一個戰場上集結優勢兵力,殲滅明軍奠定了基礎。
多路進攻變成多頭捱打,戰略失誤成就努爾哈赤威名如果在戰役初期,明軍的作戰意圖並沒有被努爾哈赤得知的話,多路進攻顯然是一招妙棋。但問題是大明朝廷內部根本就沒有把作戰意圖當成一個秘密,努爾哈赤也有渠道獲得這類訊息。針對明軍這種多路作戰的策略,努爾哈赤集結的優勢兵力,利用時間差將幾路兵力較弱的明軍挨個擊敗。集小勝為大勝,取得了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
結語:明朝在這場涉及國運的戰爭當中,暴露出太多的問題,卻難以解決。然而在明神宗的催促之下慌忙上陣,失去了最後一次拯救自己拯救大明的機遇。自此以後,大明再也沒有了翻身的機會。
-
5 # 江湖小曉生
我們永遠都需要記住一個道理:競爭對手絕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強大,你需要戰勝的,首先是你自己。
其實明王朝就是這麼個狀況,八旗兵很強大嗎?未必就有那麼強大,至少八旗兵跟明朝的百萬雄師比起來,其實還是處於蚍蜉撼大樹的狀態。
那麼為啥手握百萬雄師的明朝,還是弄不過只有十多萬人馬的八旗兵呢?不是因為對手太強大,而是因為明朝內部把自己給搞殘了。
一、崇禎花錢花的心疼了,於是各種昏招頻出。崇禎上臺之初,那還是比較英明的,北邊抗擊後金,南邊鎮壓農民軍,一切都井井有條。而且崇禎最初對手下人十分信任。
比如說號稱五年平遼的袁崇煥,崇禎又是給尚方寶劍,又是親自送行。要多少錢只能批條子,十分爽快。
問題也就出在這裡,一兩天這麼搞還能勉強維持,可是一直這麼搞下去,崇禎對錢包就有點小心疼了。
遼東每天都是鉅額的開支,這讓崇禎始料未及。錢花出了,總得看得到回報吧?崇禎沒有某位現代企業家有遠見,人家說五年不盈利,只管佈局,可是崇禎做不到。
說好的五年平遼,時間才過去一年半,崇禎就按捺不住了,看袁崇煥也沒啥進展,索性就把袁崇煥給殺了,你說這是不是昏招?以後誰還敢給你賣命呢?
這都是心疼錢惹的禍,殺了袁崇煥,不還是得派人鎮守遼東?不還是要花費鉅額的軍費?這筆賬崇禎沒有算過。
再加上國內鎮壓農民起義軍,每天也是花費巨大,因此崇禎開始徵收三餉。所謂三餉指的是遼餉、剿餉和練餉。
遼餉就是抵抗遼東那邊的後金需要的錢,剿餉就是剿滅農民軍需要的錢,練餉就是新招募計程車兵訓練所需要的錢。
這些錢都從哪兒來?自然都是從老百姓那兒弄來的。當時還沒有反叛的老百姓,不僅要正常交稅,而且還增加了這三餉,你說還讓不讓人活了?
不造反的都要增加三餉,造反的反而一點稅都不用交,那你說誰還不願意跟著李自成、張獻忠幹呢?於是農民軍愈演愈烈,你說大明王朝能好吧?
二、各地軍閥各自為政,真正為明王朝效力的太少。大明王朝的軍隊號稱擁有百萬之眾,可是這幫人都是啥心態呢?早年崇禎還活著的時候,大家還算勉強頂著個明朝的大旗。可是崇禎末年包括崇禎去世以後,各路軍閥便各自為政了。
誰手裡有個幾萬人馬,他們就敢佔地為王,你說這樣的大明王朝,拿什麼去跟團結一致的八旗兵相抗衡呢?
吳三桂手裡5萬關寧鐵騎,那是戰鬥力相當強悍的。而且距離京城就兩天的路程,當崇禎發出勤王令的時候,這哥們走了半個月都還沒走完一半路程,你說他在幹嘛?還不是看看李自成能否拿下北京城嘛!荊襄地區的左良玉,本來也是大明朝忠心耿耿的大臣,揍張獻忠是一把好手。可是他手握雄兵以後,也打算在荊襄之地佔山為王,號稱帶甲百萬之眾,嚇唬誰呢?福建的鄭芝龍就更不用說了,他號稱手握20萬大軍,3000多艘戰船。可是人家本來就是個海盜頭子,投降明朝也只是權宜之計。關鍵時刻這哥們就打算割裂福建自立為王了。放眼看去,明朝實力比較強的一幫軍閥,全都是各自為政。沒有人願意為崇禎皇帝出頭,他們在明朝遭遇農民軍和八旗兵夾擊的情況下,選擇坐山觀虎鬥,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三、明朝官員們,離心離德,都想著兩手打算。大集團軍的司令們,都是這麼個德行了,那作為明朝的官員,自然也就更沒有啥忠心耿耿的思想了。
當李自成殺來京城的時候,這幫明朝官員,從山西一路投降到京城,除了周遇吉在寧武關打了一場激烈的反擊戰外,路上基本沒有什麼阻礙。
李自成進了北京城以後,京城內的官員們,一個個就在等著李自成讓他們官復原職了。這幫人哪裡有什麼立場可言呢?
而其實山東、江南地區的官員們,也已經派人打算去跟李自成商談歸降的事情。由此可見其實沒有多少官員是想要恢復大明王朝的。
那麼問題來了,後來咋出現了一個南明王朝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李自成是真的鬥地主啊,這哥們進了京城以後,讓劉宗敏把京城內的官員都關了起來,壓榨了8000萬兩白銀出來,活活打死了一批京官。
這一舉動讓江南士紳們明白了一件事,李自成是專門跟他們這幫地主階級作鬥爭的。因此他們才建立了南明政權,誓死抵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這可不是什麼骨氣,而是為了自身利益做出的無奈之舉。
全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沒有人真正從大明王朝的未來去考慮事情。這些人充斥在當年的大明朝堂之中,你覺得大明王朝拿什麼去跟八旗兵鬥爭呢?他們提出的每個建議,都是首先照顧到自己派系的利益,其次才考慮有沒有對大明有好處。
總結:倘若團結一致,八旗兵壓根就沒有機會。八旗兵戰鬥力並沒有吹噓的那麼強悍,不管是人數還是綜合素質,其實跟明朝的軍隊是有很大差距的。明朝光一個關寧鐵騎,就夠八旗兵喝一壺的了。
可是為啥最後明朝的江山,落在了八旗兵手裡呢?還不是因為不團結嘛!綜合實力強大有啥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最後全都被八旗兵當槍使。
-
6 # 為she著迷
但凡你有點腦子都說不出來這種話,明軍有47萬,難道能把所有人都放到遼東?
崇禎蠢,你跟崇禎差不到哪裡去。
但凡崇禎懂得低個頭,給李闖封個王,開啟國門讓他跟努爾哈赤幹一架,也不至於自掛東南枝。
從袁崇煥殺毛文龍,明朝放棄遼東開始,他們就已經敗了 ,軍隊數量不是決勝的關鍵因素。
-
7 # 使用者562579676602868
明朝滅亡根源:
大清主子:李成梁
大清國父:袁崇煥
大清國母:東林黨
千古功臣:吳三桂
通敵賣國:八大晉商
明朝滅亡頭號罪人:崇禎,重用東林黨,多次放過李自成。
國庫無錢,居民無錢。唯獨東林黨個個億萬富翁,李自成在東林黨身上可以輕鬆敲詐7千萬兩白銀,而且不算房地產等金融副產業
-
8 # 薩沙
明朝有幾十萬部隊,不代表能夠作戰的是幾十萬部隊。
以薩達姆的伊拉克威力,名義上該國有民兵高達近千萬人。
結果美國佬打過來,民兵乾脆站在路邊旁觀,哪裡會去反抗。
退一步說,民兵就算去和美軍硬拼,也是送人頭的,上去一萬死一萬,上去十萬死十萬。
明朝的衛所制度缺失名義上有幾十萬軍隊,但早就已經形同虛設,畢竟200年過去了。
明軍實際可以使用的部隊,主要是駐守邊疆的衛戍部隊,以及各地駐紮的精銳部隊,數量並不多,而且基本都是募兵。
什麼叫做募兵,就是花錢養兵,需要政府巨大的財政投入。
而當時明朝已經陷入小冰河時期幾十年,國內尚且餓死很多人,財政基本破產,哪裡能夠維持什麼大規模軍隊。
這些募兵的數量,是非常有限的。
即便是當年崇禎不惜代價支援袁崇煥時期,遼東軍隊經常拖欠軍餉幾個月。飢寒交迫的明軍士兵甚至兵變,更別說同清軍交戰了。
我們看看薩爾滸戰役。
這個戰役是戰略決戰,但明軍僅有8萬人,另外還有壯聲勢的北韓軍1萬,葉赫軍1萬,一共為10萬。
這8萬明軍,也是七拼八揍二來。
山西提供3萬,甘肅寧夏提供2萬多,另外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提供2萬,浙江4000。
最誇張的是,還有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總數7000人。
可見,五花八門,七拼八揍,從沒有一起作戰的經歷,大部分軍隊甚至沒有來過東北。
由此,可以想象戰鬥力會怎麼樣。
相反,滿清則是6萬多八旗作戰部隊,還有1萬左右的包衣、旗下家奴,至少也是後勤部隊。
說來說去,滿清其實是7萬多人,明軍自己僅僅是8萬人。
而且平心而論,當時這些明軍在野戰中的戰鬥力,是比滿清要差一大截的。
對付這7萬多清軍,此時明軍至少要10多萬人。
現在8萬明軍深入敵人腹地,根本打不過7萬多滿清軍隊。
這8萬人防禦尚且有問題,何談主動進攻,在薩爾滸慘敗也就是必然。
最終的松錦之戰,也就是最後的戰略決戰中。
明軍洪承疇傾全國之力,只有13萬人。而清軍則有11萬。
大家注意,明軍雖表面上兵力略多,實際上因為一系列的失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兵,基本無戰鬥力,只能壯聲勢。
而即便有戰鬥力的明軍,相比清軍,戰鬥力還是有明顯差距。
崇禎十六年 ,遼東巡撫黎玉田上奏:“全寧僅馬步四萬餘,瘦弱馬匹數千餘”,“堪戰馬兵僅三千”,且“分守於新舊十二城”,其餘將士不過寥若晨星,面對“鑄火造藥百倍於我”。
對付這11萬清軍,明軍現有素質,至少要20萬規模。
現在就13萬還去戰略決戰,基本必敗無疑。
實際上,清軍軍事實力早就強於東北地區的明軍,更可怕的是明軍已經沒有補充能力。
松錦之戰慘敗後,吳三桂就有三四萬兵力。
然而,到了崇禎自殺,吳三桂的軍隊也只有四五萬人。而此時距離松錦之戰慘敗,已經2年時間。
而面對滿清20萬軍隊,吳三桂作為鎮守山海關唯一大將,竟然只有這點本錢,2年內無法新增部隊。
其實,在和滿清交手之前,明朝已經從內部崩潰。
再說通俗點,不是明軍打不過滿清。明軍如果早幾十年,消滅滿清就像玩一樣,看看當年在北韓怎麼對付日軍的。
-
9 # 清風醉史
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但絕不是僅靠軍隊人數多少來決定的,要不然歷史上也就沒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存在了。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加之崇禎皇帝剛愎自用,朝中大臣只知黨爭,武將貪生怕死、一味避戰,大明士卒軍紀鬆弛、戰力低微,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延續了276年的龐大帝國只剩下最後一口氣。
當時的情況是,朝廷的軍隊最多,農民起義軍次之,建州女真兵力最少,然而說起戰鬥力,那正好反過來,女真最強,義軍次之,明軍最弱。
為何佔據人數優勢的大明軍隊,打不過數量有限的滿洲八旗軍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1、大明疆域遼闊,兵力只能分散各地,用來穩定局勢。所以,直接與滿洲女真作戰的兵力相對有限。
明朝末期,朝廷因忙於鎮壓關內農民起義,無力顧及遼東對女真和蒙古的防務,致使女真努爾哈赤部逐漸做大,相反駐守遼東的明朝邊軍,訓練廢弛,裝備陳舊,空領十數萬軍隊的餉銀,但實際可用之兵不過數萬。
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明朝邊軍已無能力野戰,只能被動防守。
1618年,在經過認真備戰和精心謀劃之後,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率步騎2萬襲佔撫順、清河。
滿人入侵,國土失陷,讓明神宗震怒。遂加派軍餉200萬兩,並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精兵力,增援遼東,誓要一舉平滅女真叛亂。
1619年2月,明軍從全國調集的20萬精銳趕到遼東,再加上北韓部分軍隊,號稱47萬向遼東女真發起進攻。
直到此時,明朝軍隊才在總體數量和質量上超過女真戰力,可是糊塗的指揮和蹩腳的戰術,使得明軍一戰精銳盡沒。
2、滿洲女真“騎射傳家”,武力一直保持很好,有“八旗不過萬,滿萬不可敵”一說。明軍分兵出擊,被各個擊破。
努爾哈赤的崛起,伴隨著一路的血戰和屠殺,十幾年時間,足夠訓練出一支百戰精兵。當時,女真的戰力,應屬中國軍隊之冠。
明朝君臣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從全國徵調精兵,想要採取穩妥的戰術以多取勝。可是明軍統帥楊鎬“紙上談兵”,臨戰方針卻成了:兵分四路,分進合擊,最後一舉圍殲女真軍隊。
本來大佔優勢的兵力配置,生生讓他分成了4份,讓努爾哈赤抓住機會,反其道而行之,集中主力對明軍各路人馬一一擊破。此戰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明軍再無能力出關野戰,只能被動防守。
3、八旗軍中有數量龐大的歸附漢軍(包括:漢八旗和投降的明軍),以至於到了後期,隨著連續取勝,在兵力數量上還取得了優勢。
明軍的孱弱,成為女真八旗軍勝利和壯大的養分。隨著八旗軍一路攻城略地,投降和歸附的明軍越來越多。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大明遼東最後精銳“關東鐵騎”在吳三桂的率領下投降皇太極後,明清的軍力對比發生了空前逆轉。
滿清入關,實際上充當急先鋒的都是漢八旗和歸附軍。雖然滿人入關的兵力只有10萬左右,但最後控制的漢軍數量達到了100萬之多。
這些新近歸附的漢軍,在與滿清八旗軍對戰時不堪一擊,但在對農民起義軍和南明軍隊作戰時,卻戰力爆表,相當賣力。
大明皇帝的剛愎自用,朝堂眾臣為一己私利的互相攻訐,“以文御武”的統軍方式,以及明軍整體的戰力低下,國內起義狼煙四起……最終,使關外的女真部族得到了崛起的機會,讓“以小博大、以少勝多”成為可能。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外敵強大並不可怕,怕的是從內部開始崩潰。”
-
10 # 四川袍哥老胡
明朝有47萬大軍,但是早已經軍心渙散,努爾哈赤的6萬八旗大軍,個個都是能征善戰,久經沙場的老將。明朝47萬大軍看上去很多,其實都是一盤散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錢糧,明朝後期的經濟實力是不錯的,明朝首先是輸在經濟,其次才是輸在軍事。
朱元璋在建國之處便下令,儘量少徵稅,因為朱元璋深知農民的疾苦,明朝整個朝代的徵稅是很少的。
國家要打仗,平騷亂,龐大的官僚機構,龐大的軍隊需要維持,這都是需要大量的金錢,而明朝整個國家經濟不錯,但是國家徵稅很少,錢都進入了官僚和上層人手中,國家不斷的向農民徵稅,最後農民不堪壓迫,最終結局就是明朝被推翻。
明朝後期維持有47萬軍隊,後金只有6萬精兵,雙方兵力接近8比1,論實力,努爾哈赤沒有任何勝算。
努爾哈赤能夠推翻大明,建立大清朝,只是因為明朝已經爛到骨子裡,軍中的將士常年被拖欠軍費,軍心早已渙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明朝朝廷拿不出錢來維持軍隊開支,最後潰敗是情理之中的事。
從大明的滅亡可以看出,稅收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的財政決定這個國家的發展趨勢。
回覆列表
因為明朝跟本沒有四十七萬大軍只是明朝吹牛罷了。現在知道明粉兒為什麼愛吹牛了吧,因為明朝就是愛吹牛的朝代。
明軍17萬實際12萬人號稱47萬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結果被個個擊破。
後金軍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形成區域性兵力優勢個個擊破明軍。
明軍兵分四路沒有統一指 揮勞師遠頓 不適應東北北方天氣 不熟悉當地地形。
後金軍統一指揮,以逸待勞,適應天氣,熟悉地形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