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豬的碎碎念

    清代下江南南巡是康熙帝首創的,乾隆只是學人精而已,咱今天主要分析一下巡遊江南的始作俑者康熙玄燁的個人目的。

    康熙帝從康熙23年之時,在其年三十一歲的時候開始了第一次南巡,截止到康熙46年,總計進行了六次南巡,據史載,這六次南巡一共耗費了五百二十多天,康熙幾乎2年的時間都在路上了,他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打破了清帝不過黃河的活動範圍,同時他最遠到達了長江和錢塘江。康熙之所以進行這麼費時費力的南巡,在他的一個清宮檔案上找到了答案,康熙認為做皇帝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所以在大清邊疆平定後,他做為一個有為之君,主動的進行這個活動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他在南巡中做的事兒大體有以下幾點,各位上眼:

    第一,南巡要務是視察河務與漕運,在大清一朝江南是其錢袋子和糧倉,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就是在江南,而運河的一項主要功能就是透過水路運輸收上來的賦稅和糧食,以滿足國家正常的行政開支和皇室消費,如果航路閉塞不通暢則大大影響這個有關命脈的漕運,所以皇帝要親自來組織疏通和加固沿線的河務。

    第二,南巡的文化目的是懷柔江南漢人,用實際行動示好並促進滿漢文化交融,康熙在南巡中幹了四件有影響意義的事兒,其一是親自祭拜山東曲阜的孔廟,因為康熙自小接受了漢族傳統文化教育,熟讀四書五經,對孔聖人的《論語》背的也是滾瓜爛熟,自然對孔子的崇拜之心也是滿溢,所以朝聖孔廟成為他南巡的一個重要活動,據記載,康熙第一次到達曲阜便來到了孔廟對著孔夫子塑像和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而且還御書了"萬世師表"四個大字,懸額殿中。這些行為代表著康熙對於漢族文化的認可和尊敬。其二康熙又祭拜了東嶽廟(岱廟),這個行為是歷代漢族皇帝們都祭拜的,他作為滿族皇帝也來行同樣歷數,也證明他融合之意。其三行至南京之時,康熙又祭拜了前朝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並且再次題字“治隆唐宋”以表達對老朱的敬意。其四是祭拜禹陵。

    上圖為南巡圖。

    第三,恩威並存,作為皇帝南巡自然也是要多露臉增加曝光率,使得江南漢族的聚集區知道當朝的皇帝,宣揚一下皇威,同時也對封疆大吏進行督查,看看他們能不能踏實稱職的做到為皇帝分憂。

    第四,就是最捎帶腳的事兒,也是最放鬆的事兒-省耕問俗與遊覽山水,都說江南好靠看書是遠遠不能體會的,所以親身體驗才是王道,在杭州,蘇州一些知名的園林山水處,都留下了康熙和乾隆大量的詩文,同時這兩位皇帝也把江南最漂亮的園林藝術移植到了京師,在承德避暑山莊和北京三山五園按照江南的風格建造了大量皇家建築,如今都成為了北方最璀璨的園林瑰寶。

    所以綜上所述,這就很好解釋了康乾下江南,其行為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政治行動和治國法寶。

  • 2 # 阿穆教你假裝讀書多

    康乾二帝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緩解滿漢矛盾,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

    漢族是最注重華夷之辨的一個民族,所以,任何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會遭受到漢民族的強烈抵抗。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政權就有可能被推翻,元朝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清朝前期,正是滿漢矛盾非常尖銳的時期。江南又是明朝勢力最盤根錯節的地方。南京是明朝的陪都,清朝初期的幾個南明朝廷也都建立在江南地區。可以說,只要清朝皇帝稍微一不留神,江南就有可能出事。

    為了緩解江南地區對清朝的敵意,把江南徹底融入清朝的統治,康乾二帝經常下江南,與江南的漢族大臣,知識分子搞好關係就非常必要了。

    所以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皇帝每次下江南都免不了一些固定步驟,請漢族大臣吃飯,給他們封官,賜他們東西。目的就只有一個,讓他消消停停別再琢磨反清復明的事兒。

  • 3 # 三更細雨

    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浙一帶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豐饒之地,素有富可敵國之稱,維繫著朝廷的經濟命脈。

    二、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稱。位於南京秦淮河的夫子廟是紀念孔子的廟宇,夫子廟建築群中的江南貢院在古代為學子科舉考試的考場,均是江南科舉文化的象徵。當時的南京有著全國最大的科舉考場,乾隆南巡時,一方面對文人士子採取籠絡手段,另一方面又嚴加思想控制,對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嚴厲打擊,大興文字獄。

    三、江南是當時著名的水患之鄉,當時的黃河,淮河是蘇北最大的運河交匯處,康熙南巡也是為了檢驗當時水利工程,明生。

    四、“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家”是當時形容江南的一句話,表示當時的江南才子多家人,是達官貴人的溫柔鄉,例如有名的秦淮八豔。還有江南的美食。

    當時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動之於民,失之於民,雖然宣揚皇恩浩蕩,瞭解明生民情,但是勞民傷財,患得患失。所以乾隆當時留下一句話:“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聯。”至此以後所有清代皇帝再也沒有南巡。

  • 4 # 滿樓說

    乾隆年間,江蘇學政尹會一在其任滿回奏時曾直言:皇上屢次南巡,以致“民間疾苦益甚,至今怨聲載道”。

    尹會一所說的原本也是實情,但乾隆聽了,頓時臉色大變,其厲聲質問:“汝謂民間疾苦,試速指出何人疾苦?又言怨聲載道,試速指明何人怨?”

    尹學政被斥責後,一時瞠目結舌,竟無言以對,只得免冠叩首,自伏妄奏而已。

    乾隆如此說法,當然是強詞奪理,不讓人說話,而其六次南巡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地方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在招待上無比奢靡,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當然,乾隆南巡也不全是負面效應。畢竟自唐末以後,江南人口持續增長,地域富饒豐茂,一向是各朝錢糧所寄;而江浙兩省人文繁盛,是國內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區,這些對維持清廷統治都至關重要。

    以乾隆的說法,南巡有六大任務,即“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這六大事務不能說不重要,即便奉母遊覽,也是提倡孝道,為國表率,並無不可。

    退一步說,因為乾隆的南巡,沿途官府主動修建道路,搭建橋樑,清理溝渠,對各地交通和城市市容的改善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於乾隆與皇太后好遊山水名勝,沿途古蹟也得以保護開發,就連乾隆南巡之跡在內,都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在乾隆看來,諸多官員對南巡的抱怨實屬書生之見。事實上,清廷統治者本就有遊牧傳統,乾隆在位六十年而六次南下,加上東巡、西遊五臺山等其他活動,其出巡時間佔其統治時期的近四分之一,達十五年之久。

    很顯然,乾隆之舉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好動或喜歡遊山玩水,其屢屢出巡的真正原因和願望,實際上是藉以創立和鞏固他心目的“全盛之勢”。

    換句話說,乾隆之所以要效仿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主要動機在於牢固控制江浙並充分利用江南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以鞏固其統治,發展其“盛世”。

    而這,才是乾隆真心想做與要做的。

    總體來說,乾隆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弊。透過六次南巡,乾隆相當清楚地瞭解了沿途及江南的官風民情,知道了民間的百姓疾苦。

    正如其在四十九年(1784年)的御製《南巡記》中說的,“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作為他生平最重要的事功之一,乾隆對南巡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乾隆也在《南巡記》裡清醒地指出,若不具備君主之“無慾”、扈駕人員之“守法”、官員之“奉公”、民人之“瞻覲親切”這四個條件,切不可輕言南巡。

    十餘年後,乾隆曾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乾隆以後,清朝再無皇帝南巡。由此,這究竟是不是中國國勢漸衰的原因,這不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但是,鼓勵皇帝走出宮門,多去民間看一看,總也不算錯得離譜吧。

  • 5 # 奢比屍祖巫

    康熙和乾隆下江南,其目的不一樣,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主要是因為體察民情。

    而乾隆下江南則更多是因為女人,還記的大明湖邊的夏雨荷嗎,他還經常妓院跑,就這個...........

    四次住在陳閣老家

  • 6 # 彩雲東昇戴寶山

    皇帝被工作拖累很不自由,許多皇帝的一生都被禁固在皇宮大內,難得幾次放風。康熙帝例外一些,他半生征戰,打獵,巡遊,精力充沛。這是他能有正確的治國策略,精明的用人,建立康熙盛世的實踐學問。乾隆帝效仿祖父,在百忙之中不忘寫詩,狩獵,巡遊。由於古時交通工具落後,南巡往返一次要用半年左右的時間。而且皇上大隊人馬出動,需要耗費大量的銀兩。不是盛世,皇上難以南巡。康熙六次下江南,四次住在曹府,使曹府虧空巨資,雍正不給報銷,這是曹家衰亡的主要原因。電視劇裡康熙微服私訪就是笑話,皇帝沒有那麼自由。皇帝都很聰明,也受到最好的教育,為啥許多皇帝淨辦蠢事,昏庸無能呢。其中最根本原因就是走不出去,不瞭解真正的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登本賽季15次三分投丟10+,庫裡望塵莫及,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