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讀理解
-
2 # 你在哈哈圖
中世紀的哥特式內容摘要:哥特式建築是哥特式藝術的顯著方面,成功地將基督教的精神與建築結構技術的探索結合起來,在建築高度、垂直空間和框架結構的強度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構成了世界史上輝煌的篇章。關鍵詞:哥特式藝術――建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哥特式”一詞大概還是相當陌生的,但若提起巴黎聖母院,恐怕就很少有人回搖頭了。根據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的電影,令那座美倫美奐的大教堂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深深紮下根,巴黎聖母院建於12世紀後半葉,它所代表的建設樣式在藝術史上被稱為“哥特式”。每一個偉大的文明都有代表自己最高文明成就的造型藝術紀念碑。作為“信仰的時代”,中世紀亦有自己的紀念碑,那就是哥特式教堂。然而,“哥特式”一詞最初卻是作為一個貶義詞出現的。瞻望“羅馬昔日之壯觀”,以古典文化當然的繼承者而自居的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學者,在用“哥特式”一詞描述中世紀晚期盛行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建樹式樣時,事實上將其用做了粗魯與怪誕的同義詞。需要說明的是,義大利人所謂的“哥特式”建樹與歷史上的哥特人並無直接聯絡。今天,人們對哥特式藝術的成就已作出了全面而公正的評價;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風格術語,“哥特式”一詞已不帶有任何褒貶色彩了。哥特式藝術是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臻於成熟之際在視覺藝術領域接觸的碩果,它親歷了中世紀的巔峰期與衰退期,並直接孕育了文藝復興藝術。基督教儀式傳統最高成就的代表便士哥特式藝術。哥特式風格涉及中世紀晚期幾乎所有的造型藝術品類,除了所謂純藝術領域的建築、紀念性雕塑和壁畫、木版畫之類傳統意義上的繪畫,還包括鑲嵌彩窗工藝雕塑、書籍裝幀和織毯設計等。儘管建築、雕塑與繪畫領域中的哥特式風格均曾在特定的時期內形成或接近於形成當時西方世界的國際樣式,但在藝術史的時空構架裡,我們看到,哥特式風格在不同地域內發展與演進是極不平衡的。一方面,哥特式時代,站在造型藝術領域風格變革最前沿的,先是建築,爾後是雕塑,最後是繪畫。1150年至1250年是西方中世紀藝術史上的“大教堂建築時代”。綜觀整個哥特式藝術史,造型藝術的美學追求從建築性逐漸轉向了繪畫性。另一方面,具體到建築、雕塑和繪畫各自領域裡的哥特式風格,這樣一個現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哥特樣式的國際性傳播與地方性演化並行不悖。總而言之,我們在研究哥特式藝術史的時候,必須同時考察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因為就哥特式風格而言,任何意義上的單一發展程序都是不存在的。哥特式藝術的主要成就就在於建築。哥特式建築是在羅馬式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不同的是,哥特式教堂是建在有城牆保護的城市中,它已不再具有羅馬式建築那樣的城堡式功能,而需要更寬闊、更高、更明亮的內部空間。哥特式建築師在結構技術上的革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教堂在高度、內部空間和採光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哥特式建築師最重要的興奮點在於盡力尋求高度上的發展。1194年,沙特爾大教堂在火災之後進行了重建。新建的中殿沒有了樓廊,低狹的暗樓擠在又高又瘦的高側窗和底層連拱廊不再採用圓柱,垂直附柱一貫到底,將地面與拱頂連在一起,一簇簇肋架卷從集束柱頂端散射開來,整個構造就像從土地中長出來的一樣。法國學者把哥特式教堂比做“建造起來的森林”,原是不錯的。這裡幾乎沒有牆面。結構框架裸露在外,密集的垂直線排向中殿深處,筋骨嶙峋的教堂內部給人一種十分峻峭清冷的印象。從身邊的柱基到頭上的拱頂,再到對側的柱基,人們的視線在循著石頭的線條流轉的過程中不會碰到任何障礙。這線條一方面發揮著明確建築物構築關係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充當了教堂“天然”的裝飾。應該說,在沙特爾大教堂的內部,結構要素與裝飾要素是二位一體的。隨著沙特爾大教堂的重建,哥特式建築樣式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盛期哥特式登上了建築史的舞臺。沙特爾大教堂上述設計在蘭斯大教堂和亞眠大教堂的重建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與發揮。蘭斯大教堂的建築師認識到了窗子在新設計中的特殊重要性,他們在建築史上首次採用了條格式窗花格。這是窗子內精緻的石制分隔物,隨著時間時間的推移,哥特式建築中的窗花格將獲得驚人的複雜性。事實上可以說它是一個特例,因為我們在建築史上找不到它設計上的同道或繼承者。當然,這並不說明它不是一件傑作,只是它所給出的方案未曾流行而已。哥特式建築樣式誕生之後,並沒有立即擴充套件到法國境外,至少,它沒有導致羅馬式風格的驟然終止,甚至在法國境內亦是如此(法國南部在12世紀下半葉還發展了羅馬式的普羅旺斯學派)。應歸入羅馬式的建築採用了某些哥特式裝飾構件,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英格蘭是最早接納哥特式樣式的國家。在這個島上,羅馬式建築的興建在整個12世紀從未間斷。第一個純粹的哥特式建築作品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唱詩席。它是在1174年的火災之後由法國建築師桑斯的威廉和他的繼任者英格蘭人威廉負責重建的。該建築在設計上自然不免有遷就當時的英國趣味之處,高側窗通道便是一例,大量使用墨色的附柱與小圓柱則為後來的英國哥特式建築樹立了一種時尚。在林肯大教堂和索爾茲伯裡大教堂中我們看到,黑色的附柱與小圓柱同用灰白色石灰石修造的大教堂其他部分之間對比。那個時代的英華人似乎對線形裝飾格外敏感,他們總是在拱捲上、連拱廊內及墩柱上使用大量符合線腳,還特別偏愛成簇的附柱。後來他們又發展了拱頂的外觀形式――利用非功能性的枝肋在拱頂上“結”成各式複雜的圖樣,以製造華麗豐富的裝飾效果――當然,這一發展是在哥特式建築史的晚期實現的。13世紀下半期,法國的哥特式建築在大圓花窗中採用了桿狀窗花格組成輻射狀的條狀。建築的牆壁變得很薄,幾乎完全由玻璃窗組成,僅有細長的小圓柱隔開建築物裝有玻璃的面,哥特式建築變得越來越像一具石頭的骨架結構了。受輻射式風格的啟發,英國建築師發展了晚期哥特式風格具有高度創造性地變體――所謂的垂直式風格。該風格起源於倫敦。在英國“裝飾風格”的影響下,15世紀早期,法國出現了哥特式史上最後一個風格型別――火焰式。該建築風格得名於建築物牆面、尖塔和門廊(尤其是門廊)部位那種“閃爍搖曳”和火焰狀的曲線裝飾。從輻射式到火焰式,隨著教堂建築在裝飾上日趨繁瑣、堆砌,哥特式建築樣式終於無可挽回地失去了它早年的理性色彩。結構與裝飾徹底分離了,事實上,建築物的結構要素逐漸消失在裝飾要素下面。哥特式建築樣式就這樣跨越了它自身的邏輯規定。拉恩大教堂對高度的征服。拉恩大教堂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優秀例項。它始建於1155年,但建築時間持續了半個世紀,直到13世紀初方告竣工。拉恩大教堂是與巴黎聖母院齊名的早期哥特式建築的傑作。它有明顯突出的交叉廊,除了西立面之外,交叉廊的南北兩個立面分別建有雙塔,中廳和側廊的交叉部位也有巨大的採光塔。1220年完成包括雙塔在內的西立面,不久後又增建了原設計所沒有的飛拱。在南北雙塔上又把西側的塔加高了,大約在1230年以前完成了中央工程。巴黎聖母院:飛翔的翅膀聖丹尼斯教堂的建築很快影響到周圍的教堂,巴黎聖母院就是在它的直接影響下完成的,巴黎聖母院建於1163年,是早期哥特式最宏偉的典範。巴黎聖母院的不同凡響之處是它巨大的規模和它的設計的優美均勻,以及新的飛拱的採用。哥特式的巔峰之作13世紀是哥特式建築的成熟時期。隨著對高度的征服,建築師獲得了透徹的工程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他們琢磨了建築的比例,給與建築物更高大的外形,更和諧完美的結構,更宏偉莊嚴的空間效果。從技術角度上講,哥特式結構體系的出現標誌著西方建築史的一次重大飛躍;就美學特徵而言,哥特式建築輕盈剔透、欲飛欲動,垂直方向的線條統領著所有的細節。有的學者把哥特式風格稱為石塊組成的經院哲學。德國美學家沃林格認為,哥特式大教堂結構中的純機械力的運動展現了基督教神學精神向抽象物上的移情功能,在哥特式教堂內,我們會感到一種不斷增強和不斷上升的、不安的、未獲解救的努力,把自身不和諧的心理推向了一種極度的迷狂、一種騷亂的升騰。哥特式建築成功地將基督教的精神與建築結構技術的探索結合起來,在建築高度、垂直空間和框架結構的強度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構成了世界史上輝煌的篇章。藝術的價值,在於打碎現實日常生活的單調、枯燥和沉悶,是逃脫現實世界最好的方法之一。當然它也是我們同人生世界發生緊密聯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哥特式藝術處於開放的文化關係中,深深根植與社會社會歷史與文化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藝術地甚或在這個世界上,隨時隨地見出世界的詩意結構。
回覆列表
影視藝術鑑賞的表現特徵 摘要]影視藝術鑑賞往往從這幾個方面體驗:一、積澱著理性認識的感性體驗。二、 能動的、非單一的意蘊領悟。三、影視的風格、韻味。這三點對提高廣大觀眾的鑑賞水 平,對影視藝術的發展繁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影視藝術鑑賞鑑賞者 影視是視聽組合的綜合藝術,他的一切 表現手段,諸如人物表演、影響造型、鏡頭運 動,畫面組合、音響和音樂、光照和色彩,都 能給觀眾帶來直接的感官資訊,造成對於某 種社會生活或自然現象的“逼真幻覺”,影視 藝術鑑賞往往從這幾個大的方面體驗。 一、積澱著理性認識的感性體驗 對於鑑賞者來說,只有善於透過鑑賞 物件的形象外殼,敏銳地把其內在的感情脈 絡,與人物或作者獲得心靈的契合,才有可 能成功地進入審美境界,進而領會其思想意 蘊或社會意義,任何一種真正的藝術鑑賞, 都是從鑑賞物件在鑑賞者身上所激起的某 種感情體驗開始的。譬如日本電影《生死戀》 的結尾:夏子死於意外事故,悲痛欲絕的大宮 神情木然的來到網球場,呆呆地倚在看臺的 欄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網球聲出 現了,接著,夏子那“你好,請多關照!”的甜美 話音在空無一人的球場上回蕩不已,這一聲 畫結合的空境頭在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 響,影評者也給予很高的評價,甚至說它是 影片中最為精彩的一筆,原因即在於人們本 來已對男主人公的真摯愛情產生了同情與 關注的心理,此時,則又進一步感受到了大 宮心中那股“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 絕期”的強烈悲痛及對於夏子的無限思戀。 二、能動的、非單一的意蘊領悟 藝術的創造,從鑑賞的角度來說,讀者 與作者,觀眾與舞臺或銀幕的溝通,不應該 把它看作是一經生成就永遠定性的東西,而 是多層次的,具有能動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譬如卓別林的著名電影《大獨裁者》、義大利 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偷腳踏車的人》以及 美國在越南戰爭以後出現的《現代啟示錄》、 《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們在題材的選擇和 開掘上,都有一種足以成為整個社會的“風 俗志”或“精神史”的視野和氣勢,能給觀眾 帶來“直面慘淡的人生”和“正視淋漓的鮮 血”的認識意義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據海明威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 影《老人與海》觀看以後,為什麼會感到那不 僅是桑提亞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經歷,而 是整個人的所謂“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 追求的人生真諦的哲理思索的形象體現呢? 這裡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氣氛和人物 性格特徵所能在人們心中喚起的某種具有 普通意義的人生體驗有關,也和某些觀眾對 於海明威作品的一貫風格以及影視形象的 象徵表意功能比較熟悉或愛好是分不開的, 如果缺少這些條件感受也就會大不相同。由 此可見,儘管每個電影、電視觀眾最後都會 對於他所觀賞的故事、人物的性質、意義獲 得某種感受,作出某種判斷,但是,真要穿透 故事的表層情緒,準確的把握作品的深層意 蘊,獲得更高一個層次的審美享受,也不是 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視的風格、韻味 從鑑賞的角度來看,風格的體察和評 定,也是整個鑑賞活動的最高層面,它不僅 需要敏銳的藝術感覺力,還要有相應的思想 洞察力和理論概括力。瞭解風格,先要了解 人;瞭解人,又要了解社會,瞭解歷史。同時, 對於鑑賞物件的審美評價,往往也是鑑賞者 自己的胸襟和素養的折光。就拿以前幾年關 於謝晉電影的討論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 比較注意貼近時代生活和重視反映普遍人 的命運。特別象《天雲山傳奇》、《Wrangler》、 《高山下的花環》等。在題材的選擇和開拓上 能以鮮明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審視 現實,反思歷史,透過對某些重大社會矛盾 的掃描,聚焦在廣大群眾共同關注的思想熱 點上,力圖把人民的愛憎苦樂和生活的主旋 律融為一體。 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無疑應隨著 生活,時代以及藝術觀念,藝術實踐的發展 同步前進。有眼光的觀賞者應能敏銳發現, 熱情鼓勵影視藝術家所做出的每一個新的 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趙煥章的“農 村三部曲”《喜盈門》、《牛百歲》、《咱們的退 伍兵》,在保持濃烈的鄉土生活氣息以及輕 喜劇的輕鬆幽默感傷,它們是前後一貫的; 而在情節與矛盾造成衝突的結構技巧上,卻 一部有一部的變化《;喜盈門》緊緊圍繞強英 的轉變組織矛盾,是傳統而規範的線性結 構《;牛百歲》利用多種人際關係的矛盾造成 的波瀾起伏,結尾時還為田福的轉變留了個 “尾巴”,明顯是由線到面的開放性變化《;咱 們的退伍兵》則更為從容,灑脫,使得影片的 結構形態更加立體化,豐富了作品的情趣和 生活容量。這樣的變化,既是編導者深入生 活,拓寬事業的結果,也和廣大觀眾不斷髮 展著的欣賞能力審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 廣大觀眾的歡迎。 因此在全社會的範圍內提高廣大觀眾 的影視文化素養和鑑賞水平,對於影視藝術 的發展,繁榮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 設,都有重要的意義。 1] 孫宜君. 影視藝術鑑賞學:一門亟待構建的新學科[J]. 現代傳播 , 2002,(03) [2] 曾奕禪. 藝術鑑賞與藝術創作關係論[J]. 江西社會科學 , 1991,(02) [3] 藝術鑑賞[J]. 西部人 , 2004,(02) [4] 劉隆民, 王莉娟. 論影視藝術[J]. 貴陽金築大學學報 , 2002,(03) [5] 宋振文. 論影視藝術的商業性[J]. 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6,(04) [6] 鄧也穆. 藝術和它的周邊世界(下篇)[J]. 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 1994,(02) [7] 顧建華. 簡論藝術鑑賞的心理流程[J].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 1989,(02) [8] 戴劍平. 論影視藝術的觀念體系[J]. 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6,(03) [9] 宋家玲. 對話錄――從影視藝術說開去[J]. 當代電視 , 1987,(03) [10] 姜敏. 美感在影視藝術中的呈現[J]. 文藝研究 , 2004,(04)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