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痴語呢喃1988
-
2 # 14885143955
是小說,流傳下來,沒有真實性,民間小說大多是作者編造,不是史證,沒有可信的,據考證潘仁美是北宋開國名將,驍勇善戰,非常正直,戰功顯赫的青廉之臣,不存在害死楊業。小說,是作者藝術加工,移花接木。張冠李代,虛構事實是常有的。它不是史記,是一種文藝創作。如三國演義,都只有三分真七分假,何況民間流傳下來的小說,說話的人越說越短,傳話的人添加個人色彩,越帶越長,越遠。
-
3 # 山谷大師
小說中的潘仁美是個大奸大惡的人,他陷害忠良,裡通外國,賣國求榮,所作所為令人髮指,人神共憤,然而在“楊家將”這個小說中的潘仁美是有原型的,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又為什麼在小說中成為一個十惡不赦的遺臭萬年的惡人呢。
潘仁美原名叫潘美,大名人,始在周世宗處幹事,當時結識了趙匡胤,久之成為密友。
後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潘美與眾將領共同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大宋建立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功臣們的兵權,但是唯獨保留了潘美的地位,可見趙匡胤對潘美的信任。
其後潘美南征北戰,先滅了南漢,再滅南唐,後伐北遼,戰功顯赫,屢立奇功,對北宋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潘美宅心仁厚,陳橋兵變後,某日,宋太祖進殿見到周世宗的幼小的兩個兒子還在宮中,沒想到,趙匡胤一見面就派人把這兩個娃娃砍了。
當時潘美見狀低頭不語,趙匡胤問他,你認為我這樣做不對嗎?潘美回答,可以,但於道理上說不過去。趙匡胤聽罷便令放了兩個孩子。隨即把一個孩子賜上將軍盧琰,另一個孩子賜給了潘美。(宋太祖雍熙三年986年),遼軍十萬人入侵北宋,宋廷兵分兩路迎擊遼兵,東路戰敗,西路由潘美統帥,副將是楊業,戰於朔州。
宋遼之戰,楊業以不可硬攻,但手下的見個將領邀功心切,主張強攻,下令楊業出戰,不得已接敵,兵敗被捕,最後絕食身亡。
小說”楊家將”把這一情節寫了進去,把陷害忠良的罪名加在了潘美之身。究竟潘美眼看楊業送死而不顧忌,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呢,後人只能猜測,不得而知。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授權潘美任軍中監軍,負責將領獎罰,至而有直接處死手下的大權,楊業之死,其責任不但當時,即是後來的學者們都認為潘美難辭其咎。
潘美在北宋的建立和對外戰爭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抵不過後世文人的杜撰,遭世人唾罵,實令人痛惜。
-
4 # 江山歸一統
潘美是北宋的開國功臣,驍勇善戰,宋太宗第二次北伐時,他是西路軍主將,楊業是副將,楊業是被隨軍的監軍害死的。小說為了突出楊家將,以潘美為原型,塑造了大汗臣潘仁美,潘美真是比杜娥還冤。
-
5 # 讀史之樂
潘仁美是小說《楊家將》裡的大奸臣,他設計害死了“楊無敵”——北宋大將楊繼業,二人的原型是北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潘美和楊業。說潘美是奸臣,是冤枉他了。
(影視劇照)
潘美是大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入選了“昭勳閣二十四功臣”榜,二十四人中,武將出身的有五人,潘美是其中之一。這是對他的褒獎,配享太廟,是無上的榮耀啊。
潘美與太祖關係深厚,參與了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其他的大將都解甲歸田了,潘美卻被太祖留下來了,他隨太祖和太宗滅南唐、南漢,平北漢,先後封代國公、南韓公,為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
楊業是與潘美同時代的武將,太宗時歸降大宋,主要駐守在北部抗擊遼軍,在抗遼方面曾有過合作關係。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國10萬大軍攻打雁門關。潘美讓他出奇兵從旁邊出擊,主力從後合擊,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遼軍大敗。這一仗宋軍大勝,正是兩人相互合作的結果。
(影視劇照)
讓潘美淪為“奸臣”的是雍熙三年(986年)的北伐。宋兵三路北伐遼朝,潘美率西路軍出雁門,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太宗讓潘美撤軍,並護送寰、朔、雲、應等四州百姓隨軍內遷。在護送邊民內遷途中,潘美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陷敵被俘,絕食而死。
此戰失利,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潘美之所以被降職,不完全是因為楊業之死,他應該是為太宗背鍋的,太宗是皇帝,自然不能受處罰,只能有手下大將領罪了,曹彬也降職了,監軍王侁也被流放。
雖然楊業戰死,和潘美有關係,但更主要的是監軍王侁,他嘲笑楊業,致使楊業憤而出征,而潘美作為主帥,沒有處理好部下之間的關係,不是他不想救楊業,而是不能也,因為王侁是監軍,級別高於他,他是沒有能力阻止王侁的。
回覆列表
很多真實歷史人物並非民間口頭相傳那樣“壞”,而之所以以訛傳訛,致使一個正面歷史人物形象被人抹黑,小說在裡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潘仁美就是其中很不幸的例子!
小說為了達到一定熱度和傳播效應,寫小說的人必然要使小說裡面人物的好壞程度高下立見,而在楊家將中,為了突出楊家將士的忠君愛國,勇猛無畏;僅僅靠在對遼戰場上的正面描寫還不夠,還需要透過一些側面描寫來渲染楊家將士多數戰死的悲哀!畢竟戰場上直接戰死不能特別有效賺足讀者眼淚!
這樣子就需要一個人,他最好和楊繼業官位相當或者高一點也沒關係,政治上他們是互相敵對的,在戰場上故意給楊業下絆子,導致了楊家將近乎全軍覆滅!在一褒一貶中,讀者對楊家眾將士結局充斥了同情,對內部敵人也恨得牙癢癢!
顯然這個人,這個人不能是皇帝,如果是皇帝,說明楊家將一開始忠君的“君”就不值得忠,無法顯現出楊家將的正面形象!於是,潘仁美很榮幸的接下了這個鍋,而且一接就接了近千年!總之看完小說的普通老百姓都說過癮,好人夠好,壞人夠壞,寫小說的人也賺的盆滿缽滿。可是潘仁美想罵人:我招誰惹誰了?
小說中,潘仁美為了公報私仇,暗通遼國,致使楊家部隊被偷襲,死傷慘重;之後撤退過程中也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三郎和楊七郎,整個楊家近乎被摧毀!
而真實歷史上沒有潘仁美這個人,其人物是潘美為歷史原型構造的,而楊繼業這個人也是以楊業為原型構造的!楊業並沒有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麼多兒子,也僅有一個兒子戰死在遼國戰場上。
兩人不但不是敵人,而且曾經配合打過雁門關戰役,這一役兩人通力合作,大獲全勝,並斬殺了遼國駙馬蕭多羅,至此遼國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的入侵北宋!
類似於潘仁美的例子還有很多,陳世美,武大郎,李道宗,周瑜……很多歷史人物不能僅看他們在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應該以史書為準,這樣才能更加客觀的去評判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