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月文
-
2 # 甜瓜20875
實際,隨著社會的發展,帝制不符合時代的發展了,大趨勢是人人平等的時代到來了,個人是左右不了的,誰抓住了大趨勢大時代誰就是王者,至於袁世凱,他的目的就是延續帝制,實現他的虛榮皇帝夢而已,也就是說他根本看不懂千百年來的洗理,人民需要的是平等,他的思維與運作必將成為歷史的敗將定局,感覺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假如袁世凱的君主立憲制搞成了,那民國初年的局面當然會有不同了!雖然不知道袁世凱的“洪憲皇帝”能做多久,他的“中華帝國”能維持幾年,但是若是舉國之人在其稱帝之初支援他,那麼將會出現兩個結果:第一,當然是歷史大倒退,共和制將會受到質疑,袁世凱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嘗試,將會有暫時的生存空間——這也是由於,清帝退位沒幾年,封建遺毒尚未徹底肅清的原因造成的。
第二,如果袁世凱的野心得逞了,那也不全是壞事——當然前提是袁世凱能真正獲得多數人的支援——袁世凱在稱帝后,將會獲得相對強勢的權威,從而有利於整合當時那種一盤散沙的混亂局勢!
但是,袁世凱這個人屬於從前清轉化過來的舊官僚,因此其身上存在固有的封建意識!而這點卻並不能因其在“辛亥革命”時,及時轉入革命政營,便能得到改變!因此袁世凱屬於那種半新半舊,半保守半開明的投機分子——逼清帝退位是投機,當了共和總統又想要復辟帝制,當立憲皇帝還是投機!但是令袁世凱沒有料到的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投機,竟會因為判錯了形勢押錯了寶,最終虧了個血本無歸啊!
首先,袁世凱不是搞君主立憲。準確的來說,袁世凱比較推崇的是拿破崙那樣的帝制。袁世凱是要做有實權的皇帝的。如果僅僅是做一個虛位君主,那沒有必要花那麼大的功夫。其實袁世凱在民國成立初期威望很高,他之所以要當皇帝,實際上就是滿足自己將權力永久化的這樣一種慾望。君主立憲本質上是和這種觀念衝突的。無論是英國模式還是日本模式,國王都沒有絕對權力。日本的天皇,在明治時代是有比較大的實權的,但是因為是靠著倒幕運動的武裝才推翻德川幕府的,所以本身也受制於這些擁戴他上臺的人。後邊的幾位天皇由於沒有明治這樣大的威望,權力更小一些。日本從明治維新時代開始,實際上是一個軍人掌權的國家。軍部在其後成為了日本真正意義上的權力中樞。所以日本模式也不能滿足袁世凱的需求。
其次,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最好時機,實際上就是維新變法,退一步來說在清末新政的時候也是有機會的。但是這兩次都被滿清貴族阻止了。這樣一個自私的利益小團體不允許自身的權利受到任何的損害,最後就必然導致了清政府的滅亡。清政府的滅亡必然導致中國的王朝制度就此告終。原因很簡單,在這之前之所以不得不以王朝替代的模式進行運作,根本原因在於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取代這種王朝的新制度,而隨著西方共和制度的傳入,這也就使得華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想象力得到了巨大的擴張。不依賴皇帝的政權,得到了社會很多人士的認可。晚清時期種種阻礙社會發展的行徑,使得很多人把皇帝制度與落後聯絡在一起,既然如此,革命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去除皇帝制度。這也是早期革命黨人普遍認同的政治觀念。隨著清政府的滅亡,中國推行君主立憲制的時機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最後,從中國歷史發展趨勢來看,君主立憲制不能適應中國的現實政治需求,所以很快這種主張就被人拋棄。到了晚清末期,整個社會呼喚共和的意識已經非常強烈。因此在清政府倒臺以後,復辟活動並不突出。真正有影響力的只有兩次,一次是張勳復辟,一次是偽滿洲國。前者很快就結束了,後者實際上是日本人扶持起來的割據政權,本質上不是清政府真正意義上的延續。和法國在大革命以後頻繁出現的復辟現象相比,中國這樣一個較為落後的國家,在地質被推翻以後,居然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全國性的復辟活動,本身就堪稱一個奇蹟。而這背後實際上也就反映了在晚清末期民眾對於共和的觀念已經非常的擁護,所以皇帝制度早就已經被社會主流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