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人草堂
-
2 # 張明揚不說話
富察皇后(孝賢皇后)去世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這不僅對乾隆的情感生活造成了沉重打擊,而且這一年也成為了乾隆時代的重要轉折點,也就是清朝政治史上著名的“乾隆十三年”。
乾隆即位之初,施政風格一反父皇雍正的“嚴苛”,在大清朝廷颳起一場寬仁風,整個大清官場大有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在雍正時代戰戰兢兢的官員如沐春風,皇帝與臣子的關係得到極大改善,但與此同時,官員的貪腐之風又開始故態復萌。這一切,乾隆雖都看在眼裡,卻未又什麼動作。
富察皇后去世後,或許算是情緒失控,或許是性情大變,但更可能是前十三年積壓的不滿的一次總體性爆發,乾隆對大清官場開始像父皇那樣施以辣手,掀起了一場政治大風暴,以富察皇后去世中的禮儀有失為理由,一口氣處理了幾十名官員,有四名一品大員因為違反了“國喪期間不得剃髮”的禁令而革職的革職,賜死的賜死。
當乾隆藉著喪妻之痛各種情緒失控各種痛下殺手之時,金川也鬧了起來。清軍在金川前線損兵折將,逼的乾隆派出了當時最受寵的大臣訥親去前線救火。但誰料訥親到前線沒多久,就遭遇了一次震驚朝野的慘敗,又逼得惱羞成怒的乾隆殺掉了這位頭號親信。
自此,乾隆對大清朝官員充滿了不信任與失望,也徹底結束了他與官員之間的十三年的蜜月期。在乾隆十三年以後,乾隆的施政風格開始迴歸父皇雍正的“嚴峻風”,乾隆王朝從此進入了新的政治格局之中。
-
3 # 有書共讀
近來《延禧攻略》的播出,讓劇中的富察皇后也火了一把。被譽為白月光的富察皇后,恪守立法,賢良淑德,深得乾隆皇帝的寵愛。
在歷史上,孝賢純皇后就是今天 我們要說的主人公。
她是滿洲鑲黃旗人,是乾隆皇帝的原配,是清代首位富察氏皇后。
我們這位富察皇后,出身於累世高官的家庭,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正統教育。她聰明過人,又大氣溫柔;她識大體,又重小節;
她善解人意,又有原則;她厲行節儉,反對鋪張。她把後宮管理的井井有條,讓乾隆安心地忙於自己的事業。
她是乾隆的解語花,能迅速讀懂乾隆的內心。
在乾隆煩躁的時候,能恰到好處的輕輕握著他的手,親手遞過來一片小吃等,她給了他極大的安慰,能讓乾隆的心境迅速走出陰鬱。
就是這樣一個集一身美好的皇后,卻在乾隆十三年病逝了,年僅37歲。富察皇后的去世,讓乾隆皇帝痛心不已,從而性情也大變。
那個溫和儒雅、寬厚仁慈、自制力極強的君主變了。
從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由從前的寅畏小心,一切都務從寬大,突然變成了一頭瘋狂暴怒的獅子。
一時之間,大清帝國颳起了恐怖之風。
一、 兩個皇子失去了競爭皇位的機會
富察皇后不在了,在乾隆皇帝看來,要有效寄託他的哀思,唯一的方法就是給富察皇后辦一個風光盛大的葬禮,這樣才能配得上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這一個葬禮,卻演變成一個全國官場的災難。
在辦葬禮的過程中,凡是懈怠的官員都一律革職。他認為嚴重的還會處死。
就是對於自己的孩子,他也是看不順眼。當他發現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皇后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悲痛時,立刻就發飆了。
他指責二人,說他二人在這麼大的事上,竟然茫然無措,沒有盡到應有的孝道和禮儀。
所以他馬上就宣佈,這兩個人如此不孝,是斷不能繼承皇位的。
念在父子之情,而不忍心殺害,所以這是最大的恩惠了,以後這兩個人就必須安分地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得在朝廷上生事了。
而且他還請大臣們作證,他是絕不會食言的。
永璜和永璋因為這件事,就失去了競爭皇位的機會。如果說他們兩個其中一個,將來能當上皇帝,那清朝以後的命運是不是會改寫呢?
二、 君臣關係變的嚴峻起來
心理學家說,處於喪偶期的人,最容易出現人際關係不協調,常無故指責別人。
他們希望所有人都能體會、理解他的痛苦,所以就會總覺得別人對他的關心同情不夠。
當人們不能理解或感到厭煩時,他們的情緒就會出現強烈的波動。
是的,在失去富察皇后後,這一點在乾隆的身上完全體現了出來。
從這一年起,乾隆收起了他的寬大仁厚,對待臣子也嚴厲了起來。君臣關係變成了刁鑽刻薄的主子和屏息而待的奴才間的關係。
誅殺和折磨大臣,越來越成為了乾隆發洩自己不良情緒的主要渠道。在那個時候,乾隆動不動就會斥責官員們。
在乾隆的眼裡,已經沒有“功臣”、“皇親“和”朋友“。在他的眼裡,只有一個個“辜恩枉法”、辦事不利的“奴才”。
張廣泗乾隆時期的名將,因失誤軍機罪被 處斬。訥親太師遏必隆之孫,因戰事不利,被賜子一把“遏必隆刀”,在四川軍中自己抹了脖子死了。
慶復乾隆時的名臣,因貽誤軍機之罪,也被賜了白練,懸樑自盡了。
而且後來,他對大臣們的觀察越來越細,批評和警告也越來越多,同時也越來越不留情面。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大學士陳世倌在山東購買了一批田地。陳世倌是三朝老臣,在朝中可謂是德高望重。
他在山東買地,一是因為和曲阜孔家是兒女親家。二是在曲阜建一窟,使自己的家族勢力永遠不衰退。
這件事被乾隆知道了,當時乾隆是大發肝火。他不顧陳氏為愛新覺羅家族幹了一輩子的事,對陳氏是大加折辱,言語是相當刻薄。
陳世倌不僅被革了職,而且還被下旨不允許到山東居住。
乾隆十三年後的乾隆,對待臣子確實是極為挑刺的。有時候臭罵一頓還不能出氣的話,他還會用惡做劇來折磨那些不聽話的人。君臣關係變得相當地緊張。
三、 乾隆拋棄了“以禮治天下”的夢想,拿起了雍正留下的屠刀和鞭子
富察皇后的離去,導致了乾隆的心理失常,讓他的性子大變。他拋棄了“以禮治天下”的夢想,拿起了雍正留下的屠刀和鞭子。
乾隆十三年以前,乾隆皇帝對於全國的死刑犯一直是網開一面的。對他們是能不處死,就儘量不處死。
在乾隆十四年秋審朝審時,他一改以前的做法。對待死刑犯不留情面,大批勾決,均立即處死。
以前多次批准緩刑的老犯最終也是免不了一死。
在乾隆和皇太后四十、六十大壽時,按照常規,這兩年的死緩犯是一律不會處決的。但是乾隆宣佈,貪汙挪用公款的官員不在不處決的範圍之內。
也就是說凡是犯貪汙的死刑犯,乾隆是寧可破壞大慶的氣氛,也要把他們置之於死地。
對於民眾反抗,乾隆的處理也是分外嚴厲。
他採用大量的殺戮來對待民眾的騷亂,真正地使自己的統治加入了明顯的恐怖色彩。
從這些事件的表面上來看,這是乾隆因為喪偶而導致心理失常。他在悲傷中無法控制自己,不加節制地釋放自己內心地狂暴。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實際上也是皇帝這些年對官僚集團的不滿的釋放。
他把那些壓抑都釋放了出來,使自己的統治變為高壓統治。
這也就是富察皇后的去世,對大清的影響,使大清處於了高壓的恐怖統治當中。
-
4 # 歷史課課代表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一個皇后的去世能對王朝的走向產生多大的影響?似乎有些過於誇張,但是事實的真相就是這樣,由於富察皇后的去世,使得乾隆皇帝性情大變,一時間做出了許多瘋狂的事情,這些事情還做是富察皇后在世時是不會發生的。
富察皇后是乾隆皇帝一生的摯愛,在連續夭折兩位皇子的打擊下,原本身體羸弱的富察皇后還是於乾隆十三年去世了,這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國母之喪,然而,乾隆十三年,卻成了乾隆朝的一個分水嶺,乾隆因為心愛的皇后突然去世而變得非常的激動和暴躁,而在此之前的乾隆並不是這樣的,乾隆即位之初,為了顯示其仁君的形象,也為了顯示新朝新氣象,曾一改其父雍正在位時的嚴苛、緊張之風,朝野上下在一片寬鬆和諧的氛圍之下,乾隆帝也因此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交口稱讚,要知道,這些大臣們在雍正朝時可是終日生活在皇帝的疾聲厲色的高壓統治之下,其實,乾隆即位之初以仁和寬厚的形象示人這既有乾隆帝即位之初權力不穩、人性浮動,乾隆帝企圖邀買人心、穩固朝政的舉措,同時乾隆帝能這麼做,也或多或少是受到皇后富察氏的影響和規勸,對於妻子富察氏的話,乾隆帝一般還是能聽得進去的,富察氏從不干預政務,卻總是能在乾隆帝用人和一些重大朝政事務的處理上給與乾隆帝以建議。每每因為朝政事物處理的不順或是大臣直言面諫被惹怒而氣哼哼的回到後宮時,皇后富察氏總司能夠及時出現在乾隆帝身邊,三言兩語就能像一碗甘露,澆滅了乾隆心中的怒火。就如同昔日馬皇后總能制止朱元璋的殘暴一樣,富察皇后似乎也是乾隆帝的解語花。然而這一切都在乾隆十三年結束了。
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突然去世,皇后的突然去世,讓乾隆帝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巨大的悲痛之中,乾隆帝因此喪失了理智。此後乾隆下旨,九天內停止一切國事工作,並要求文武官員在此期間必須全部吃素,並且穿孝服不得剃頭,這其實也算是國母喪期的正常之舉,但是後來的處理上,就顯得不正常了,因為許多官員未能遵守,在百日內剃頭,乾隆一開始想把幾個剃頭官員全部處斬,最後發現剃頭的人實在太多,不得已才做出輕判。但乾隆帝也並非對誰都手下留情,像江南河道總督這樣的一品高官在皇后喪事期間剃頭的舉動,乾隆帝則震怒非常,嚴旨將其賜死,與此同時,湖南巡撫、湖北巡撫也因此革職。
同樣,乾隆帝對於那些沒有及時對皇后去世表達哀悼的八旗滿洲官員也甚為不滿,乾隆對滿洲官員的重用程度超過此前所有,他認為,這些滿洲官員所受皇恩較漢人官員尤為深重,所以乾隆迅速懲戒53位沒有上奏悼念的滿洲官員,他們每人被各降兩級。
因為皇后去世收到處理的官員甚至還包括了三朝老臣、大學士張廷玉,他在給去世不久的皇后寫祭文時用了“泉臺”二字,沉浸在巨大打擊的乾隆覺得這兩個字不足以表達皇后的“尊榮”,用在普通人身上可以,“豈可加之皇后之尊”?最後以“全不留心檢點,草率塞責,殊失敬理之義”之罪名,將張廷玉俸祿停發一年。這是目前發現有記載的張廷玉從政四十七年的第一次遭遇到的處分。或許若不是因為三朝老臣、德高望重,張廷玉收到的處罰可能會更重。
受到處罰的不僅僅是外臣,皇室內部的成員,因為皇后的去世受到懲罰的額也有不少,首當其衝的就是乾隆帝的庶長子永璜。富察氏去世,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喪,但其間因與三弟永璋表現得不夠悲傷,被乾隆斥責二人不合體統,亦不懂禮節,更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儲資格。其實當時永璜只有二十歲,永璋更不過十三四歲,年紀尚輕,再者過世的並不是自己生母,他們很難表現得呼天搶地,嚎哭流涕,乾隆帝未免有點因喪妻而失控。莫名其妙地喪失承繼大統資格,永璜從此鬱鬱寡歡,沒多久便於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卒逝。
乾隆本人,也終日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因為過度的悲傷和思念,乾隆帝整夜無法入睡,變得神情恍惚,甚至有些反應遲鈍,乾隆將對皇后的哀思寄託在了寫作上。據統計,乾隆帝為了悼念富察皇后而做的詩多達一百多首,乾隆帝一生創作出4萬多首詩詞,數量雖多,但是受到後世肯定讚美的並不多,而他悼念皇后所做的諸多詩詞,卻得到了歷代讀者的高度肯定,皆認為是其創作的巔峰。這些詩都是乾隆帝用真摯的感情書寫而成,其意境和詩風都頗為感人。
從乾隆十三年到皇后去世到乾隆六十年老皇帝禪位,再到嘉慶四年89歲高齡辭世,乾隆皇帝在這期間似乎從未擺脫這種喪偶之痛。乾隆皇帝甚至覺得,隨著不斷衰老,唯一高興的是能早日與皇后地下想見,誰說天家無情皇家無愛?乾隆帝與富察皇后的愛情,讓人看到了皇家冷酷中的溫柔。
-
5 # 秋媚讀史
皇帝的感情世界,對他的處事風格,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有些是正面作用,比如明孝宗朱佑樘,是歷史上唯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一生只娶了張皇后,並且兩人關係很好。夫妻感情生活幸福,他的執政方式也比較開明,大明在他的治理時期出現“弘治中興”。
有些就會出現負面影響,比如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兩人愛得轟轟烈烈。唐玄宗因此大力提拔楊貴妃的孃家人,自已也荒廢朝政,最後出現安史之亂。
皇帝的愛情,與一個國家的命運,通常都是息息相關。
乾隆即位初期,行寬仁之治。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滿臉殺氣,執政風格開始變得嚴苛。
乾隆的感情生活受到很大沖擊富察皇后與乾隆可謂鶼鰈情深,她的去世,讓乾隆肝腸寸斷。就在當天夜裡,乾隆整晚沒睡,還為富察寫下一首輓詩:
“恩情甘二載,內治十三年。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聖慈生憶孝,宮壺盡欽賢。忍頌關雎時什,朱琴已斷絃。”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夫妻恩情二十二年,你治理後宮十三年。現在這一切就如同一場春夢,飄散於河邊。太后平時經常稱讚你孝順,其他妃嬪也佩服你賢惠。我從此也沒法誦讀《關雎篇》,因為你我的朱琴已經斷絃。
往後餘生,乾隆為了悼念富察皇后,為其作詩一百多首。
從皇后去世那天起,乾隆就陷入無盡的悲痛之中。曾經滄海難為水,對富察的思念,成了乾隆後半生感情生活的主旋律,這也導致與新皇后的不和。
乾隆路過科爾沁草原,看望固倫和敬公主,情不自禁地想到她的生母富察皇后,特地寫下兩句詩“同來侍宴承歡處,為憶前弦轉鼻酸”。
乾隆曾四過濟南而不入,就是因為當初皇后是在濟南生病的,所以每次快到濟南時,都會引起乾隆不愉快的回憶。凡是看到富察生前的物品,都會引起乾隆的懷念。富察曾經送給乾隆一個荷包,乾隆一輩子帶在身邊。
大清政壇出現急風驟雨富察皇后是乾隆生前的最愛,她去世了,乾隆能做的就是為她辦一個豪華的葬禮,力求盡善盡美。但是大臣不理解皇帝的心思,他們不認為富察皇后的喪事有什麼特殊,只是例行公事地走完既定程式。對待富察的後事,君臣之間就出現了認知上的差異。
先是葬禮的宣讀文冊,相當於今天的悼詞,乾隆一看,發現當中有一處滿文翻譯有誤,把漢語中的“皇妣”,也就是皇母,譯成了“先太后”,也就是祖母。
這類翻譯問題在平時很常見,頂多就是口頭警告,然後修改過來即可。出人意料的是乾隆勃然大怒,將負責此事的刑部尚書阿克墩斬監侯,經手此事的官員一律革職。
皇后葬禮用的金冊,乾隆一看,覺得“甚屬粗陋”,不夠精緻,配不上富察的尊貴。製造金冊屬於工部負責,乾隆一怒,工部所有司級以上員工全部問罪。
事情還沒結束,按照滿人的習俗,遇到國喪,一百日內不許剪頭。到了清代中朝,許多人已經忘了。雍正去世不足百日,很多大臣就已經在百日內剪頭了,當時也沒誰說不合規矩。所以等到富察去世,許多人也剃頭了。
結果乾隆發現後,河道總督周學健和湖廣塞楞額被賜自盡,湖南巡撫和湖北巡撫因此革職。誰也不會想到,堂堂大清督撫,因為幾根頭髮,腦袋搬家。
在治國理政方面,乾隆由儒入法;用人上,乾隆大力提拔新人乾隆從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儒家在處理君臣關係上,講究的是“君使臣以禮,臣使君以忠”,這種理想狀態在現實中很難做到。富察去世後,乾隆放棄原有的儒家理想,徹底拋棄寬大仁慈的面具,開始用法家的帝王心術駕馭大臣。
乾隆規定,只要貪一千兩就斬,不管家裡出多少錢也不能減刑。這一措施的執行,讓整個朝廷氛圍煥然一新,無數手腳不乾淨的大臣人頭落地。乾隆中前期,被處理的省級以上貪汙大臣就有三十多人,包括皇親國戚,腦袋搬家的有二十多人,被處理的“蒼蠅”更是不計其數。
乾隆剛繼位時,為了保證局面的穩定,保留了相當多的老員工。到了乾隆十三年,皇帝開始大量地吐故納新。乾隆先清理軍機大臣訥親,然後處分老臣張廷玉;接著提拔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恆以及漢臣劉統勳。
富察皇后的去世,是大清朝堂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是乾隆前期與中期的分水嶺。如果說乾隆前期像冉冉升起的太陽,讓人覺得溫暖舒適;中期的乾隆就如同正午的烈日,讓人酷熱難耐。
回覆列表
其實,倒不是說乾隆老年的昏庸,是因為富察皇后的去世造成的,那樣,就有些對富察皇后,不太公允了。
而且,富察皇后去世的時候,乾隆也才三十多歲,絕對沒有到知天命而放逐自己的年紀,而且乾隆也並非是一個貪圖天倫之樂,樂享兒女私情的人。
不過,富察皇后的死,的確影響了乾隆皇帝一生,也間接影響了大清王朝的命運。
為什麼?筆者覺得根源在於,立儲之事。這才是乾隆皇帝在富察皇后死後,性情大變的主要原因。
先簡單說一說這位富察皇后吧!她的生平簡介,就不在此贅述,網上都有詳細的資料。這裡主要說的是:富察皇后,賢惠莊重,身段窈窕(乾隆多次誇讚皇后的詞彙),長的好看,是乾隆的正宮妻子,兩人情投意合。一句話,乾隆對富察皇后,非常的喜歡。
喜歡到什麼程度呢?這裡舉一個例子,乾隆皇帝才二十六歲,就秘密立了富察皇后生的兒子,永璉,為皇太子。這可是非常重要的資訊,想當年康熙太子事件之後,清朝歷代的皇帝,一般都不再設立太子,就怕引起內宮爭鬥,乾隆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也還年輕的時候,就立富察皇后的兒子為太子,足以說明,這是子以母貴。
可惜的是,永璉死的太早,還沒成人,就早早夭折,乾隆自然悲痛欲絕,本來希望富察皇后,能夠再續一個香火,哪曾想,皇后生的皇七子,也夭折了,而隨後,富察皇后也芳華早逝,三十幾歲便魂歸西天。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乾隆皇帝懵了。
重點來了。
富察皇后去世後,在史書裡有這麼一件不太顯眼的事情。就是當富察皇后去世後,由庶出皇妃生的皇長子永璜,被乾隆以“無哀慕之誠”的罪過訓斥,還說:斷不可承續大統。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在皇后服喪期間,說實話,誰敢隨便的嬉笑打鬧嗎?皇長子,那可是皇帝至親兒子,更不敢犯上不恭啦!那麼,為什麼乾隆皇帝,會在這個時候,對自己的兒子這樣訓斥呢?而且最主要的是,連永璜的老師,都跟著罰了俸祿。
打那之後,乾隆對朝廷大臣的態度,開始由“寬”轉“嚴”的時候,利用問罪他們,在皇后百日服喪期間,私自剃頭等等的小事情,打擊各個小集團。
這一切都聯絡起來,就能推斷出,其實,乾隆遷怒的並非是這幾個不太懂事的皇子,也不是那幾個不進京服喪哀悼的大臣,而是這些朝廷中的小利益集團,在瞭解乾隆皇帝已經沒有合適的太子人選之後,開始了各自的小動作,這樣乾隆皇帝也有些內心煩躁起來,要知道,國之根本,就在於接續血脈,而如果這件事沒有著落,那麼國家的根基命運將會出現動搖。
所以,各位小夥伴可以看到,乾隆在富察皇后去世後的幾十年裡,對立皇子的事情不再熱心,直到最後,才將皇位傳給,嘉慶皇帝,還自己當了四年的太上皇。而對各位大臣也沒有了原來的禮賢下士,因為他已經看不清這些朝臣是為了什麼目的,與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