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逝去即歷史
-
2 # 伊耆角木
不算啊。康熙雖然是讓群臣推舉太子,可是並沒有說一定要讓得推薦最多的那個皇子做太子。太子人選的最終決定權一直都在康熙手中,沒有下放過。所以,又何來“朝令夕改”一說呢?
其實,康熙命群臣推舉新太子,本來就不是真的要靠群臣推薦出來的結果來決定太子,而是透過推舉太子,瞭解朝臣與皇子之間的動向,這是有如下一條完整的邏輯鏈的:
第一步,瞭解眾皇子在群臣心中的映像,作為太子人選參考。
自從太子胤礽被廢,儲位虛懸,以致皇子爭儲,大阿哥胤禔直接就提出殺胤礽,讓康熙大為傷心,而三阿哥胤祉進一步檢舉胤禔,兄弟相殘矛盾已經顯現。所以新儲君必須儘快定奪,才能避免進一步兄弟相殘。但是,立太子不過立嫡立長立賢三種,嫡子胤礽被廢、長子胤禔出局。誰是賢,實在是需要考量。僅從康熙自己看來的情況,恐怕太片面。所以,讓群臣推薦太子,就能知道眾皇子在朝臣心中的映像,雖然不是選新太子的唯一標準,卻可以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這才是推薦太子的初衷。
第二步,發現皇子結交朝臣的隱患。
讓朝臣推薦太子,本來是看看皇子們在大臣之間聲望如何,結果卻有意外發現,那就是皇子結交朝臣的隱患。古代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皇權被分享,即使對方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在群臣推薦太子的人選出來之前,八阿哥胤禩已經明顯一枝獨秀,獲得了大多數大臣的推薦。如此步調一致,說明的不是胤禩真的賢才,而是說明他收攬人心,甚至已經在朝臣中有很大的勢力,這就對皇權造成了威脅,為此,康熙絕對不能容忍,所以他嚴懲胤禩和其親信,及佟國維、馬齊為首的大臣,以儆效尤。
第三步,決定復立太子穩定朝局。
胤禔的兇狠,兄弟的相殘,胤禩收攬人心,讓康熙徹底看清,除了復立胤礽為太子,沒有第二個辦法穩住朝局。所以,康熙重新善待胤礽。但是胤礽畢竟是自己所廢,復立他需要理由,得有一個臺階下。故而,推薦太子還要繼續,但是目的就從考察眾皇子,改成了挑選那些推薦胤礽再任太子的奏摺作為依據。
第四步,發掘那些與自己心意相通的朝臣、皇子。
最後,當康熙自己已經決定復立胤礽為太子,就希望有大臣、皇子與自己心意相通,這些大臣、皇子將來就是自己可以信任之人。電視劇中,張廷玉、胤禛、胤祥就推薦了胤礽,從此康熙對他們也就增添了好感。
正是以上四步,形成了康熙讓群臣推薦太子的完整邏輯鏈。這才是推薦太子的作用,自然不能算是“朝令夕改”了。
-
3 # 步武堂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康熙下旨公開推舉新太子。這個決定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應該是絕無僅有。其實在歷史上的康熙朝,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後,康熙也搞了一次讓上書房大臣“議舉”新太子的事,電視劇當中的這個情節也不算完全杜撰。
那麼電視劇當中康熙下旨公開推舉新太子而最終沒有采納或者接受公開推舉新太子的結果,反而懲處了支援八阿哥胤禩的上書房大臣佟國維和馬齊,甚至是斥責了本應“當選”的八阿哥胤禩,究竟是不是“出爾反爾,朝令夕改”呢?
既然是電視劇當中的“劇情”,那麼我們就只能按照電視劇的故事邏輯和事件的發展過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和歷史的史實無關。
我們首先來看看,康熙為什麼要做出“公開推舉新太子”的決定,難道他真的是要把“定國本”的權力交給朝廷的“官僚集團”嗎?答案是否定的。一個基本的常識,或者說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基本的,基礎的原則就是“皇權的傳承是不允許皇族以外的任何人染指”。康熙也不會例外。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康熙決定公開推舉新太子是在他從熱河回到京城之後,朝堂之上太子的老師王掞師傅當著康熙的面“罵遍皇子百官”並且當面指責康熙“不教而誅”之後,康熙對於王掞師傅的“包笑公堂”十分惱怒,但是對王掞師傅的處理卻是高舉輕放,僅僅把王掞師傅“送回家去交給兒子嚴加看管”。
康熙的舉動,其實已經說明康熙是大體上接受了太子作為“眾矢之的”的局面,康熙本人也有很大責任的事實,就像他自己在後來說的“廢黜太子是他自己乾剛獨斷,但後來看起來太子的失德和荒誕不經包括他自己在內都是有責任的”。這個責任當然包括其他皇子對太子的構陷更包括大阿哥胤褆對太子胤礽的“魘鎮”。
但是,對於這個出於一時的憤怒而比較草率的做出的“廢黜太子”的決定,康熙其實已經是基本上無法挽回,所謂“君無戲言”,更不必說“廢黜太子”這麼重大的、嚴肅的皇家重大決策。康熙只能硬著頭皮廢掉太子胤礽。但是從內心深處康熙對於廢黜太子胤礽已經開始後悔。他在對王掞象徵意義的“處罰”之後,緊接著就做出了“公開推舉新太子”的決定。
康熙的這個決定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無奈之舉”,他既不能宣佈廢黜太子胤礽無效,也沒有其他的他認為合適的人選替代,不聲不響的讓太子之位空缺,造成的朝局動盪會更嚴重。因此,把這個難題暫時推給上書房,至少可以控制朝局的動盪,把自己從矛盾的中心擺脫出來,同時也會讓自己的角色從當事人轉變成“裁判者”,這算是康熙的帝王之術的一種表現形式。
康熙在這個公開推舉新太子的決定當中,還是留了一手,那就是沒有明確的把廢太子胤礽排除在“被推舉人”之外,一方面他是想透過這個舉動向群臣表明一個態度:被我廢掉的太子,在群臣面前也還是有“被選舉權”的。康熙的這個態度很重要,只不過亢奮的八阿哥胤禩甚至是佟國維都沒有注意到,而馬齊則是把康熙的聖旨當了真,一心只想如何推舉出“選票最高”的新太子。只有張廷玉看透了康熙的心思。當然,四阿哥胤禛的師爺鄔思道也注意到了。
所以,這樣的君臣的心思各自“心懷鬼胎”的局勢下的“公開推舉新太子”之舉,脫離康熙的控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康熙指望文武大臣們按照他的意圖擁護“廢太子復立”其實是太難為文武大臣或者說是太高估自己的“馭人之術”了。康熙的“公開推舉新太子”之舉,雖說不上故意的“出爾反爾”,但最終的結果是他不得不以“巧言令色”來“出爾反爾”。
在這個問題上,康熙顯然是對八阿哥胤禩的勢力和奪嫡的決心認識不足,他沒有想到這個“溫文爾雅”的八賢王來是如此兇猛,勢力如此強大。但是康熙在認識到自己的輕率之舉帶來的嚴重後果之後,所採取的“補救措施”還是可圈可點的。
即使如此,在“公開推舉新太子”的過程和最終結果來看,康熙依然擺脫不了“出爾反爾”的“被動”局面,以至於在他處罰了佟國維馬齊,斥責了八阿哥胤禩並將選舉結果視為“非法”而作廢之後,十四阿哥胤禵當著諸皇子大臣對他的“出爾反爾”毫無顧忌的指責的時候,康熙會惱羞成怒的“拔劍相向”。
公開推舉新太子最終其實還是以康熙的意願結束的,這說明康熙還是有著對朝局的“絕對把控能力”,而公開推舉新太子本身,大概就是以“無奈”開場,最終以“無奈”收尾的鬧劇。要說是康熙的“睿智之舉”實在是談不上。但是康熙“變被動為主動”的能力還是很厲害的,所謂的“帝王之術”和“馭人之術”也是可圈可點。
首先,做出“公開推舉新太子”的決定,是需要勇氣和自信的,是在康熙有絕對的把控局面能力的自信前提下才敢於做出這個決定的。公開推舉新太子其實算是康熙的一個策略,只不過是“無奈的策略”,而康熙有這個自信敢於選擇而已。
第二,康熙的嗅覺很敏銳,對於出現的不利局面是採取的應對措施和手段非常高明。當康熙發現八阿哥胤禩和上書房首輔大臣佟國維形成“擁立聯盟”,八阿哥胤禩的八爺黨上竄下跳製造輿論,大有用輿論和選票綁架和逼康熙就範的時候,康熙果斷出手,並且是一擊中的,說明康熙看人看事非常老辣。康熙制服佟國維的手段可謂是把“馭人之術”玩到了極致。
第三,康熙巧言令色的本事也是一流。在議舉新太子的朝堂之上,康熙的“巧言令色”的表演堪稱一絕。康熙其實是已經知道了推舉新太子的結果,但是他卻是從“是否有推舉廢太子的奏摺”開始。不明就裡的馬齊就事論事的奏對,讓康熙抓住了話把兒,由此開始了康熙的反擊,此刻,八阿哥胤禩的厚厚的選票就成了“一堆廢紙”。
康熙問:有沒有舉薦廢太子的奏摺,知道康熙要幹什麼的佟國維沒搭話茬,馬齊卻理直氣壯的說:廢太子沒有資格!康熙一聽就火了:我問的是有沒有推薦廢太子的奏摺,沒問有沒有資格!如此,馬齊首先就成了一個“靶子”。
然後,康熙藉著張廷玉和四阿哥胤禛以及十三阿哥胤祥保舉復立廢太子的奏摺,說明了“還是有人舉薦廢太子”的“有分量的人”,然後加上一句很具威脅的話“也許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朕”。這話就是典型的咄咄逼人的“巧言令色”。
從痛斥佟國維“結黨亂政”,到諷刺八阿哥和佟國維“狼狽為奸”,一步一步的就讓八阿哥胤禩幾乎是“糊里糊塗”的就讓一隻“煮熟的鴨子飛了”。康熙的水平實在了得。
這個“公開推舉新太子”的舉動,無論是不是主觀上有“出爾反爾”的動機,但是的確是有了客觀上“出爾反爾”的效果。
-
4 # 達摩說
算也不算,因為怎麼著也是皇帝說了算。
首先康熙並沒有不讓百官選,百官紛紛上折推舉,上書房居間統計,康熙並沒有干涉。
只是在最後推舉太子的時候,康熙無視選票的結果,直接把胤禩摁了下去,又重新復立了胤礽為太子。
但康熙說是讓百官“推舉”,最後“擇一賢者”為新太子。之前,百官該推舉的也推舉了,至於最後“擇”誰為太子,康熙可沒說是你們說了算。
換句話說,康熙只是讓你們推舉,你推舉的是你心目中的人選,但你的人選並不一定就是康熙心目中的人選,最後拍板的還是咱最高領導人康老爺子。
從這個角度看,康熙其實並沒有朝令夕改。
事實上,之所以康熙要在廢掉太子後立即令百官推舉新太子,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太子剛被廢,皇子們就暗戰起來,老大和老三先後跳出來,更別說還有背後那位“其心可誅”的老八。長此以往下去,皇子奪嫡,朝臣站隊,私相交通,遲早他這皇位也坐不穩。所以,他必須讓這些潛在的奪嫡力量都徹底跳出來,然後予以敲打,這才搞出來一場“推舉新太子”的活動。
第二,廢掉太子胤礽,從康熙內心來講,屬於一時衝動,加之又曝出偽造太子手諭和老大魘鎮太子的事,所以康熙已經有些後悔那麼輕率就廢掉了太子。但君無戲言,他需要一個契機去把太子重新扶立上來,一方面不動聲色地改正自己的過失,另一方面也透過復立太子暫時平息了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回覆列表
《雍正王朝》中康熙第一次廢掉太子胤礽的太子之位,要求所有在京官員,和地方上的二品以上的官員都可以舉薦賢能的皇子繼任太子之位。
八爺黨成員自以為時機到來,積極串聯聯名推舉八阿哥胤禩,本以為人多勢眾,手到擒來的事情,結果最後又被康熙皇帝全盤否定,復立胤礽為太子。
轟轟烈烈的一場推舉太子的行動,成了一場鬧劇。
有人說康熙皇帝“朝令夕改”,皇帝本應該“金口玉言”言出必行,但是康熙的做法是自食其言,不能讓人信服。
其實我想說這些人都是想多了。
皇帝的皇權是不容侵犯的,康熙皇帝確實是要求大家推舉太子人選,但是最終的決定權還在康熙皇帝手中。
所有大臣都結成朋黨,串聯推舉八阿哥胤禩,就是在告訴康熙皇帝“你讓我們推舉,我們就只推舉一個人,你選也得選,不選也得選”,赤裸裸的侵犯了皇帝的權利,皇權是不可侵犯和不可“強加”的。
任何一個有能力的皇帝都是不會容忍的,康熙皇帝恰恰就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當然他也不能容忍這件事情發生。
康熙皇帝的本意是不想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是有人假冒太子手諭發動兵變,康熙皇帝不能不有所表示。但是康熙釋出這條命令的本意是有人替胤礽求情,順水推舟將胤礽再次推上太子之位。
所以當形勢沒有按照康熙的想法實現的時候,康熙有權利去進行糾正。這不能夠算是“朝令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