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振廷1

    儒,人需也,人道也,誰也改變不了。只有死亡鬼道非人需也。儒的本意就是立人需,排除不需,此意什麼時候都是積極前進的,不管怎麼分類,神道釋法醫工農商學兵,都是人需,沒人需就沒市場,儒也。永遠是真理。人需造字,字就是它主人公的靈魂出竅,活生生無處不在。造字成句成文成章文化,化愚味。所有文明文化都是當時人需文化,儒也。當然有人不要,有人強加就是鬥爭。孔子不是儒家創始人,只是儒家文化繼承發展教育家。人天天都在用。行為都能在儒家文化裡找到。何出此問呢?不信你白天上大街脫光衣服看看啥情況?看看禮義廉恥重不重要。政府抓貪官不是昌廉嗎?儒文化就在文字成語裡,哪個人不用文子成語呢?出口說話都是儒家文化。有人想滅了中文改字母沒成功。無論怎麼改,文字只是代號,信系符號。要的是事物的載體意義在裡面發揮作用。改也枉然。弄成現在的拼音字母還是信系符號。不可不知吧。儒,不是借鑑引用,人需在骨子裡日用空間裡,賴不掉也躲不過去的佐佑銘。

  • 2 # 遁世迷糊人

    如果2500年來盡是糟粕,那麼華人只能是最愚蠢的,這句話是對全盤否定的人說的。

    如果割盡1919年前的全部,那麼當代華人休提上下五千年,因為傳承斷了。既然又要說新思想,又要拋棄舊文化,那這五千年真心扛不起,這是對憎惡傳統的人說的。

    孔子死了近2500百年,孟子也死了上2000年,朱熹死了1000年以上,王陽明死了近400年。你指望著孔孟背死後2000年的鍋,問一下你自己願意為2000年後的事背鍋嗎?以現在的思想看,他們當然有看不到的東西,那個叫做歷史的侷限性。做一道歷史評價題,如果完全不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全憑自己的感官答題,未必能分析完全,也未必能客觀評價。

    對於學習與時間的看法,儒家思想是不差的。交友和做事,儒家思想的見識也不差。至於大了講?其實就一句話:小事都處的亂七八糟,那就不用談大事了。<<大學>>三綱八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現在人都只說“修身、濟家、治國、平天下”,我就問之前的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誰還記得?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基礎,然後才是“修齊治平”。想知道道理不去研究實踐,空談妄想連格物都算不上,如何出真知!做事連基本的態度都沒有,換成白話叫做事沒有一點誠意!盡是耍滑使詐,心術不正有何來修身!儒家沒有速成的修齊治平,全是水磨功夫。<<孟子.盡心篇>>“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說的不過是明志、盡心、立志。

    至於“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生怨”。古代女子、無繼承權的庶子;依附於家庭的富庶可以過好日子,但是家業錢財終究不是他(她)的。要是新時代的女性和有志青年,沒有依靠就靠自己,一樣過得很好!但是現代社會就沒有“大齡巨嬰”嗎?你想想那些話套那些“大齡巨嬰”身上!2500年前是沒得選,就算有的選“能過舒服日子,誰會過苦生活”依舊會是很多人的現實選擇!如果人不依賴誰,選擇自立自強那麼批判孔子那句話沒錯,但是古代那樣的人多嗎?

    至於“克己復禮”,禮是社會規矩,現在也不那麼叫。克己奉公、遵紀守法,這麼就好了,其實意思差不多,現在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你說它是法嗎?不見得是,它是一種準則和規範,其他就不用擴充套件了,自己理解。

    至於說儒家思想軟,<<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夾帶任何情緒的看待處理事物就是中正的態度,夾帶了感情因素卻符合節度,沒有過份或者偏袒,這是和。中庸不是唯唯諾諾軟弱可欺的爛好人態度,它是公正平和處事的心。軟的那是隻一心求和卻忘記了中正。

    當然,儒家文化也有很多愚忠、愚孝。不主張強制,要是強求就不是“中正平和”了。不講道理的強行要求其實就是“愚昧”。建議從小事做起,找到自己合適的再去擴充套件,生搬硬套又好大貪多,只會落了下乘。心學“人在事中磨,靜亦定、動亦定,才能立住腳跟”,<<大學>>也是主張從格物致知開始,<<孟子.盡心篇>>說的更直接“盡心可以知性,知性然後知天”,你要問為什麼?<<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要率性而為,但是直接做很多時候不符合社會規範,所以這樣做“路不好走”,什麼是教化?教化就是教你如何順應社會規則去率性而為,達道目的是初衷,不違反規矩的前提下達道目的才是修行。

    儒家思想於個人來說最終要達到的不過是孔子在<<論語>>裡說的那一句,叫“從心所欲不逾矩”。

  • 3 # 劉戰生曰中

    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而道家、佛家思想則因其遁世傾向而列次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作為四而八方、東西南北中、十字宇宙空間座標(上中下、左中右)原點、源點、中點的“中”(允執厥中:大中至正)。其方法論為“執兩用中”(白話:執左右之兩而用其中於人於己於民。)今後很長一個時期,應該是到了我們重新認識儒家文化的時候了。

  • 4 # 八字解說

    儒家的思想文化一直都在影響著華人的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教育,與文學,影視,媒體傳播的主流思想,有哪一個能離開“仁義禮智信”?若哪個學者解讀這些傳統思想與文化進入的消極面,可以肯定的說理解錯了傳統思想文化的本義。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的“女子”不管是以前老師的解釋與許多學者的書上都解釋為“女性或女人”,意思是孔子是在貶低女人與小人,但請各位學者認真研究這個“女”字,孔子在當時是否就是真正指女人?望文生義,標點符號錯點,就會理解錯了古文字的意思。

  • 5 # 劉摯仙老夫子

    儒家思想可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初創,主要精華開始,第二個時期是西漢時期由董仲舒發展並引入朝庭及開始全面倡議,是鼎盛期,第三個時期由朱熹再發展,開始出現了些延伸,在過波延伸過程中,岀現了被今天認為錯誤的觀念和行為。

  • 6 # 呵呵說吧

    泛泛的說“儒家思想”會有些空,“儒家思想”是作為“傳統文化”存在,可以想見的是,人們的思想行為,會“自然”的帶有“儒家思想”裡的東西。

    大的影響,如“有教無類”的教育,從對所有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的提倡,到現時代教育的普及,不應該說不存在“影響”。又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克己復禮”,對應著現代人的愛親疏有別,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進退自如,以及“先禮後兵”的行為習慣。這些,都不是以刻意的“儒家思想”去指導行為,而是自然的行為反應,具有的是“文化”的性質。

    時代變遷,需要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不要迷失了自己。即便是需要有所改變,也必須能夠“自主”,知道改變的是什麼,改變後的是什麼。

    因此,“儒家思想”不存在什麼“借鑑”,只因為已經被潛移默化,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引用”儒家思想,只是對自己的一個再認識和再說明。

    當然,封建思想在現代社會,也有以文化的形式存在。“三綱五常”的等級思想,在“法”的面前需要顛覆性的改變,只因為,教育的普及可以使人人有“高貴”,“人治”已被“法治”替代。清晰的“公私界限”,可以有比以往更有效的“公權”效用。

  • 7 # 師太73362816

    儒家思想是華人的根基,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道用而不自知,持經達變合理就好,萬變不離其宗,做人要守規矩不守規矩就是萬劫不復,滅頂之災這些都是儒家文化點點滴滴,推而廣之,儒家思想包含了國家社會人文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行住坐臥,言語道斷沒有一樣離得開儒家思想,拋棄儒家思想就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拿家庭開玩笑,拿孩子的性命開玩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改變自暴自棄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