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步世界遺產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 2 # 蘇城情感驛站

    一、立容: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閒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裡。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華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應用:竊以為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鑑於現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二、坐容: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衝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透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三、行禮: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4、頷首致意。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1到4,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四、迎賓: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現在建築佈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五、宴請: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有關漢人揖禮中的抱拳蘊含著一個非常嚴肅的規定:抱拳時,五指要張開把另一隻手儘可能地完全覆蓋抱住,這在古代禮儀史書上有明確記載,大家一般習慣右手抱住左手,而我透過觀察歷史劇(無論是嚴肅正統的還是搞笑娛樂的)都是左手抱住右手,這應該是一個嚴肅的禮儀常識。我覺得這可能和漢服右衽是一個道理,右衽是將左邊的領子覆蓋住右邊領子,而別人看到你的正面就成了長領向左覆蓋短領,(這樣非常美觀,而左衽看起來就非常彆扭,完全失去了交領的漂亮),我想抱拳應該和漢服交領是一致的,都是左覆蓋住右。另外,古人的席地而座也是有一個嚴格規定,就是臀部座在腳後跟上,但是腳是怎麼放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了,雙腳要完全彎下去(而很多現代人學跪座都是雙腳的腳趾立起來撐住身體,這是由於不知古人的真正座法以及這樣坐舒服一些所至),而真正的跪坐則要把腳背彎下去貼在地上,然後坐在腳後跟上,要完全地坐下去,而不能讓腳指將雙腳撐起。有人會說這樣會更不舒服,但是古人也知道坐具與其匹配,坐墊的厚度以及柔軟韌性都有要求,使人坐下去不會感覺很不舒服,再加上從小就這樣,慢慢習慣後完全不會有難受的感覺,大家可以試一下,調整腳擺放的弧度,就不會很難受的。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現在日韓的跪坐,和中國歷史劇的跪坐(三國演義)就可以看出真正的坐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一生都有坎坷,當坎坷來臨時你們會有多少的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