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白學習

    1.當時宋朝並沒有對臺灣進行實際管轄,臺灣被土著人和躲避戰亂的人所控制,欲取之,必攻之,當時宋被蒙古人攆的根沒有信心打敗臺灣土著

    2. 統治階級內部因素。

    當時海南是宋實際控制的 為什麼宋沒有選擇去海南呢!

    1.當時海南漢人並不多與當地土著參雜在一起 海南根基不穩

    2.歷來海南都是流放犯人的不毛之地,當地經濟發展落後,不利於統治者捲土重來的根據地

    3.當時統帥認為小的島嶼比大的島嶼好守 所以退守小島

    4.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元也擔心宋會攻佔海南,所以提前攻打海南後打崖山

  • 2 # 落魄龘書生

    如題所說,南宋末期實力相對北元而言已是強弩之末,根本無力抵擋元軍南下。既然南宋軍民都知道這種情況,那為什麼不選擇跑路乃至苟延殘喘呢?

    事實上,依我而言,之所以沒有選擇奔逃出海,別說當時條件不允許那麼大規模的移民,就算有那種條件,絕大部分人也不會有那種想法。

    道理很簡單,可能現在的人不太理解,但是當時的認確實這樣做了,君不見崖山一戰,十餘萬軍民寧可隨南宋末帝跳海而去,也不願在蒙元的壓迫下做喪家之犬,無非就是“氣節”二字。不然後世也不會流傳有“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以後無中國”的說法。

    可以現在人看來“氣節”二字有些可笑,但是不可否認這就是中華民族之所以綿延不絕五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來由!中華民族可能說智商在全人類來說不是最高的,身體條件也不是最健魄的,但是精神意志力絕對是一騎絕塵的!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就是最生動的說明。逃的了一時,逃不了一世;就算逃得了你的人,但是永遠逃不出你的心,因為那會是你永恆的隱影。不然也不會流傳有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甚至說盤古開天等等一系列不信邪不怕邪的神話傳說,這都是深入中華民族每一個人骨髓裡的東西!

    最後引用一位偉人的話做個收尾吧: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哈哈

  • 3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在崖山之戰前,南宋朝廷上,還是有人提出將皇帝和朝廷遷往海外的想法,這個人就是宋末宰相陳宜中!

    陳宜中,溫州永嘉人,是南宋末年宰相。臨安城之戰後,陳宜中與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趙與擇等人一起,在福州重組宋末行朝,繼續組織抗元。

    然而,面對強大蒙元大軍,宋軍在抗元戰爭中節節敗退,南宋行朝一再南撤,最後撤往廣東。之後,宋軍又在井澳十字門海戰中,被元軍擊敗,將士折損過半。面對兵敗如山倒的絕境,當時陳宜中對於繼續在宋朝境內抵抗蒙元大軍,其實已不抱有多少希望。於是,陳宜中便提出了讓南宋行朝遷往海外的構想。

    據《宋史》記載:”井澳之敗,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諭意,度事不可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終不致。“

    占城就是今天的越南南部,陳宜中建議皇帝和朝廷可以遷往當地,暫時躲避元軍的鋒芒的。但是,陳宜中的這個建議,卻得不到陸秀夫和張世傑的支援。最終,南宋行朝繼續堅持張世傑的主張,在廣東沿海一帶流亡。而陳宜中也因此不再返回,在宋亡後又逃到暹羅(今天的泰國),並最終客死異鄉。

    但從後來南宋在崖山之戰慘敗、十萬南宋軍民投海殉國的悲慘結局看來,當初陳宜中外遷占城的建議,還是具有相當高的正確性和合理性,至少比張世傑等人堅持在廣東沿海繼續抗元的主張要合理得多了。

    因為,如果南宋帶著僅存的十數萬軍民逃亡海外,那麼他們完全有能力在占城地區站穩腳跟,並讓南宋行朝得以繼續苟存,甚至足以徹底改變整個東亞的格局。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飯後常有4個表現,暗示感染幽門螺桿菌,哪4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