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書共讀
-
2 # 漢史趣聞
孫策死後,把王位傳給了弟弟孫權,而並非是自己的兒子。說實話就是因為自己的私心,並不是所謂的無私。
當時的他,也只有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十八歲的弟弟孫權,才有可能保住他們孫家的榮華富貴。
畢竟孫策死的時候才二十七歲,那時候他的兒子孫浩,最大也就是十歲。
這樣的一個孩子,怎麼可能執掌一片江山呢?
更何況那時候,正是軍閥四起,打江山擴充套件地盤的最佳時機。
一個十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帶領千軍萬馬,馳騁在疆場之上的。就年齡上來說,還是孫權比較合適。
他的年齡大,這就是他的優勢。
再說了孫策在位的時候,就一直帶著孫權在自己身邊。
也就是說孫策早就做了另一手打算,萬一自己的遭遇不幸,孫權就會立刻代替他掌管東吳的勢力。
畢竟孫權是他的弟弟,即使孫權當了王,又或者統一了天下,當了皇帝。他也不會對自己的侄子痛下殺手,趕盡殺絕的。
再一個就是東吳內部也不是那麼統一,他們也分為外來集團和土著居民,這一對矛盾本來就是不調和的。恰恰孫權他們這個孫氏集團就是外來戶。
所以他們這裡面對的壓力,也是不小的。
若是內部關係搞不好,他們孫家的江山,不毀在外人的手裡,也會傾倒在內部人的手裡的。所以,在內外交集的情況下,孫策當然是選擇孫權了。
孫權能扛得住,就繼續往下抗,孫權扛不住,就只有等著滅亡了。
因為除了孫策之位,已經別無選擇了。
還好,後來是周瑜力保孫權,承認孫權的地位,擁護孫權的領導,才讓孫權在東吳有了一定的威望, 慢慢的孫權才有了立足之地的。
周瑜對孫權在東吳領導地位的確定,確實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這些終究是外因,內因還是孫權這個人能力強,懂政治,會交際。
這一點孫策應該也是知道的。
孫策在傳給孫權王位的時候,他已經對孫權做了初步的預判。他臨終前對孫權說,開疆拓土的話,你不如哥哥我, 但是守江山,匡扶百姓,我就不如你了。
孫策這句話嚴格上來說並沒有錯。
但是,孫權絕對不是不能開疆拓土的人,他在位的時候,拿下來的荊州之地,就是孫權開疆拓土的有力證明。
當然了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信任,他不但把東吳做強做大了,最後還當了皇帝。
孫權當了皇帝之後,就把孫策的兒子孫浩封為了王。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結果吧,只能說孫策當初的安排是英明的。他選對了人,才得以讓東吳他們孫家的江山保留了幾十年下來的。
-
3 # 風塵講歷史
孫策是東漢末年的軍閥之一,割據了江東一帶,也是後來三國東吳的奠基者。但是孫策英年早逝,在建安五年奪取豫章郡統一江東後不久就在狩獵時被刺客所傷,最後身亡,時年二十六歲。孫策死後,接掌江東的不是孫策的兒子,而是孫策的弟弟孫權,這是為什麼呢?古代哪個當權者不想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後代,孫策卻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是他無私嗎?顯然不是,主要是時局所迫,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孫策作為江東的統治者,不把權力交給兒子而是交給弟弟是有他自己的考慮的。首先就是孫策死時兒子孫紹年齡還太小。雖然孫紹生卒年不詳,但孫策去世時才二十六歲,就算古人生子再早,那孫紹也不會超過十歲。把江山交給這麼一個娃娃,孫策自然是不放心的,畢竟是自己千辛萬苦打下的地盤,如果傳位給孫紹,難免會有權臣窺覷高位,那麼孫策的心血就會毀於一旦,還不如傳位給弟弟,好歹江東還是掌握在孫氏手裡。
其次就是孫權能力出眾。孫權能在孫策死後守住江東並最終與蜀漢、曹魏三分天下,是有一定能力的,孫策肯定也是早就看出了孫權能力出眾,把江東交給孫權比較放心。而且孫權雖然打江山可能不如孫策,但是守江山可比孫策厲害的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孫策為了保全江東也會選擇孫權。
接著就是孫策手下的周瑜和張昭能力強大。這二人是跟隨孫策打江山的,孫策自然是鎮的住他們,但是如果孫紹繼位,那這二人怎麼可能臣服於這麼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這樣一來江東必亂。但當時孫權也只有十八歲,孫策也不確定孫權能不能勝任,所以他還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是記錄在《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中的,可見孫策不僅押寶了孫權,也押寶了張昭,當然此舉也可能是讓張昭更忠於江東。孫策在把江東基業託付給孫權後跟他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這二人對江東是多麼重要,傳位給孫權能讓這二人繼續為江東效力。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恰逢東漢末年的亂世,各地戰亂不斷,傳位給一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可能會導致江東內部政權變動和混亂,如果不想江東基業毀於一旦,孫策就必須傳位給孫權。當然最後孫權也不負重託,建立吳國,登基稱帝,把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
-
4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不是無私,而是迫於形勢。
不過這位東吳奠基人死得非常倉促,自195年渡江起,孫策用了五年的時間,到200年已經基本將江東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這麼短的時間,是不可能讓江東成為其穩固後方的,這一點,從孫策死後江東叛亂可以看出來。
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年僅26歲。
孫策的確有兒子,據記載他有兩女一子,獨子孫紹生卒年不詳,但從孫策的年紀反推,孫紹不可能超過十歲,江東不穩再加上孫策的身份,使得孫紹不可能繼位。
因為孫策並不是一個皇帝,如果他是皇帝,就算是幼子繼位,安排好輔政大臣,未必會出大亂,畢竟皇子繼位有充分的合法性。可孫策不是,他的身份只是漢朝的討逆將軍、會稽太守、吳侯。
爵位可以名正言順地傳給兒子,官位卻要費一番波折,雖然軍閥們都習慣了父死子繼後再給朝廷上表的情況,但讓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當漢朝的官,朝廷和軍閥都很難同意,這個勢力也會瞬間成為眾人眼中的軟柿子,群起而攻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為了江東基業考慮,孫策一開始就把兒子排除在外,他的候選人只有他的弟弟。
孫策有四個弟弟,孫權、孫翊、孫匡和孫朗,其中孫權和孫翊都是候選人,孫策在二人之中選擇了孫權。
回覆列表
大家都知道,過去男人們建功立業,野心大的,是要“家天下”的,譬如秦始皇,是要一世萬至萬世的;普通一點的,識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搏個“封妻廕子”也是志向所在。
這其中,可沒幾個是為著“兄終弟及”的,打下的基業與功勳,那可都是要傳給自己的子孫的。
那孫策為何一反常態,臨死前卻把東吳基業交到孫權手裡呢?他是無私的嗎?
有書君認為,孫策的這一舉動,既是無私的又是有私心的。
為什麼說孫策的舉動無私?
此時的東吳,雖據六郡,然霸業未成。外有諸侯覬覦,內有強臣環伺。孫策死時年方26,若傳位給自己年幼的兒子,東吳六郡恐立時變為小兒懷金,行於鬧市了。
為穩定局勢,併為東吳的進一步壯大打好基礎,孫策此時將權力交給相面者曾說“壽長”的孫權,是一種無私的大局觀。
那為何有書君又說孫策這一舉動有私心呢?
孫策不是聖人,他交權給親弟弟,也是出於孫家的利益。出於血緣親近的考量,他選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孫權,當然,親兄弟嘛,平日栽培也異於其他兄弟,土地、部屬交接更為順利。
東吳繼承者變成了孫權,肥水也沒落外人田。
所以說,孫策又是有私心的,要不然幹嘛不把權力交給連襟周瑜呢?
總之,孫策出於大局觀交權給了親弟弟孫權,還是盡最大努力想讓孫家在東吳坐得更穩更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