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評三國
-
2 # 熊貓趣味三國
孫權既然已經稱帝就是表示沒有那麼看重漢朝了,而且是曹丕率先稱帝這個天下已經是竄漢魏國的天下了,他稱帝完全可以順其自然建立自己的國家罪責也都由曹丕背了,可以無視漢朝的帝王了
-
3 # 實現一個曉目標
腦殘問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政治權力上的優勢,有這個大義在手,其他反對和不聽號令的人都可以被稱為反賊。平白無故為啥把自己手裡的一張王牌給廢了!
-
4 # 大飛熊騎士
孫權會高興得跳起來的,信不信?因為曹丕如果放漢獻帝去東吳,相當於是在放虎歸山。到了江東,孫權立馬可以讓漢獻帝重登帝位,孫權舉起“擁護漢室”的大旗,然後讓漢獻帝封自己為“吳王”,漢獻帝就是一顆棋子,能不從了嗎?這時,孫權再舉起討伐漢賊曹丕的大旗,連劉備都得看孫權的臉色行事,別忘了,漢獻帝不禪讓,劉備是沒有辦法稱帝的。孫權此時也過了一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癮,能不高興雞凍嗎?
(影視中的東吳大帝孫權)
早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就擔心兩個人,一個是劉表,害怕他從背後偷襲許昌。一個是孫策,因為孫策放出風來,要北伐曹操,迎接漢獻帝。不過,這兩個擔心,都被郭嘉看破,因為郭嘉早看出劉表不會主動出擊,而孫策恐怕命不久矣了(《三國志.郭嘉傳》)。果然,如郭嘉所料,孫策武藝高強但是輕率,被刺客伏擊重傷而亡。不過,當時孫策為什麼要大老遠北伐,迎接漢獻帝呢?關鍵在於,孫策沒有底牌呀,漢獻帝雖然是被董卓所立,但畢竟已經登基即位了,東漢大統還在。袁紹雖然強盛,但是也後悔沒有去接漢獻帝,於是想擁立宗室劉虞代替漢獻帝,但是人家劉虞不幹。所以,即使是“見事遲”的袁紹,都明白了漢帝此時依然擁有很大的政治意義。
(影視中的魏文帝曹丕)
對於孫吳來說,更是如此,孫權全盛時,打敗劉備,打敗曹丕,卻是最後一個稱帝就說明了問題。因為東吳政權說到底還是軍閥政治,被曹丕封為吳王后,才算是諸侯政治。因此,跟蜀漢的“恢復漢室”的政治口號,曹魏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東吳有先天性不足。這種無形的政治,還會影響到軍事,比如夷陵之戰,劉備因為一時之氣,違背了“北伐中原”的政治路線,所以造成無法讓蜀漢上下一心,這也是劉備失敗的關鍵因素。曹丕三路伐吳前,劉曄早勸過曹丕,不要封孫權為吳王,不然將來進攻東吳,孫權可以用諸侯王的身份,欺騙民眾是曹丕的不對,由此讓東吳上下一心的抵抗(《三國志.劉曄傳》)。果然,曹丕最後無功而返。所以,孫權在尊奉曹魏和連合蜀漢間反覆無常,得到荊州中南部的地盤,把利益最大化了。所以,孫權遲遲不稱帝,一方面找機會,左右逢源,一方面也擔心時機不成熟,引起人心浮動。
(漢獻帝)
東吳的人才構成了,除了一部分當地的世家大族外,還有一部分是“北土南遷”下來的人才,隨著曹魏統治穩定,北土計程車人已經斷流,可見人心所向。如果,曹丕把漢獻帝踢到東吳,被孫權復立為帝,那麼可能造成曹魏方面人心浮動,搞不好再次讓北土南流。孫權既找到了政治大旗,又能吸引人才,還不偷著樂嗎?再不濟,假設漢獻帝已經沒有政治意義,那麼孫權依然可以復立漢獻帝,再讓漢獻帝禪讓給孫權,那麼孫權稱帝這不更加名正言順了。
-
5 # 小文章大視野
首先,曹丕作為魏國的開國之主,其政治手段和謀略均不遜色於劉備和孫權,所以我實在想不出為什麼他會犯這種低階的錯誤,將一個前朝的廢帝送往敵營,而不是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嚴加看管呢?
曹丕
曹丕在建立魏國的時候玩了一個禪讓的把戲,平穩的將漢家的旗號換成了魏國的旗號。之所以平穩,是因為當時漢朝的舊臣,諸如董承、伏完等人基本上已經被曹操掃除乾淨了,而如今朝堂上站立的,多數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但是,即便如此,漢獻帝作為前朝的正統代表,還是有一定的能量的,故而最穩妥的手段,是直接弄死他。不過,曹丕又有自己的想法,他將漢獻帝封為山陽公,給他榮華富貴,一者是證明自己寬大為懷,二者則是也有足夠的自信能夠控制這個前朝的皇帝。
還是回到題目,如果曹丕真的走了這歩蠢棋,那麼東吳這邊,也要好好利用一番的。首先,肯定是出城幾十裡,或者就直接在邊界上迎候這個“吳王”,見面之後,立即高呼“皇帝萬歲”,然後將陪同漢獻帝來東吳的魏臣直接殺掉,以示給獻帝出氣。如此等等等等,我們在這裡就不意淫了。
獻帝
歸結起來,孫權要做的,是重新尊這個“吳王”為漢帝,高舉大漢的旗幟,最大的原因,不是對抗曹丕,而是緩解西邊來自劉備的壓力。大家可還記得此時東吳已經透過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並且殺死了劉備的義弟,荊州的守將關羽。按照《三國演義》的劇情,曹丕稱帝之後劉備緊接著便稱帝,之後便傾全國之兵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但是,一旦漢獻帝落在孫權手中,事情會變得有趣多了。孫權尊劉協為漢帝之後,立即會派人和劉備聯絡,說大哥你看,我現在也打的是漢家的旗幟,我也是漢臣,是大大的良民啊,何況皇帝陛下還在我那裡做客,你可不能打我呀。打了我,也就是打了皇帝,這大漢的旗幟,你就抬不起來了。
孫權
當然,劉備也有可能不顧一切,或者說獻帝受到了孫權的脅迫,他劉備是來勤王的,然後還是擺開陣勢和孫權戰個你死我活,這也是有可能的。畢竟當時的劉備如果能被勸住,那麼也不會有後面的火燒連營了。
所以這樣看來,三國的局勢一下子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孫權當然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北方的魏國已經自立新朝,當然不會鳥你,而西邊的劉備陣營就有點尷尬了。劉備從起事之初就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如今獻帝又落到了東吳手中,打不合適,但是不打吧他又可能騎到自己頭上來,搞得劉備很是糾結。
劉備
而孫權這邊也不好受,一旦自己奉劉協為帝,就是意味著和北方徹底決裂,而且還不一定能和西邊的劉備和平共處,得罪兩國,東吳的生存就成問題了。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孫權會繼續奉劉協為帝,但是轉手便把獻帝推給劉備。劉備你不是要復興漢室嗎?那好吧,這個皇帝(漢獻帝)我好不容易才從魏國手裡解救出來,你就把他帶回去吧。
所以,其實獻帝對於孫權來說,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牽制住劉備,讓他不要伐吳。但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此時已經是不現實了(魏國已經成帝,蜀國算是自己同盟,還不能過分削弱),還不如轉手丟給劉備,讓劉備自己去頭疼去吧。
(全文完)
回覆列表
孫權之所以在曹丕和劉備稱帝多年之後,才選擇稱帝,其實就是時機到了。他先後重創劉備,大敗曹丕。他稱帝意味著與曹丕決裂。曹丕如果傻到認為搞個漢獻帝去讓孫權難堪,那隻能自取其辱。孫權的選擇太多了。
一、他可以把漢獻帝供奉起來,以漢獻帝的名義討伐魏國,雖然不一定可以起到關鍵作用,至少可以攪局。
二、他可以讓漢獻帝莫名其妙消失,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到時候,人們指責的是曹丕,而不是孫權。
三、他可以選擇把漢獻帝還給魏國,因為滅亡漢朝的是曹丕而不是孫權。
四、他可以把漢獻帝扔給蜀國,讓蜀國決定怎麼處置漢獻帝,孫權又可以免受指責。
總之,對孫權而言,漢獻帝不是負資產,當然也用處不大,他怎麼處置漢獻帝,也不會成為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