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蛻山徐康巖
-
2 # 子衿書法
《膽巴碑》和《三門記》有很大的不同,是不是趙孟頫也學習過魏碑?
《膽巴碑》和《三門記》的確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是,這個不同,是打引號的。
《膽巴碑》是趙孟頫六十三歲時的作品。正值趙孟頫書藝的顛峰時期。其用筆折轉頓挫,如良匠理材,不露斧斤之跡。筆到法隨,妍麗豐潤。《三門記》則是趙孟頫四十九歲書寫的,正值他年富力強的時候,在用筆上剛健勁利,與巛膽巴碑》的圓潤相比,顯得威猛有餘而遒麗不足。
這是非常符合一個人的書法成長過程的。寫《三門記》時與《膽巴碑》的間隔達十四年之之,如果一樣才是怪事。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相距十多年的時間裡寫的字是相同的。這個第一問。
趙孟頫有沒有學習過魏碑?我向你保證,趙孟頫沒有學過魏碑。魏碑是在晚清的時候才有人開始學習的。在以前的朝代,沒有人會學習魏碑。即便是在當時,除了北方鮮卑族統治的地區,南方的宋、齊、梁、陳,繼承的是東晉王羲之一脈的書法體系。而隋唐書法,則是把南方的帖學視為正脈。
在現在看南北朝,是兩個分裂的統治集團相對峙。在當時南方集團可不是這麼看。他們是被北方統治者侵佔了自己的地盤,不得已而退守南方。為什麼歷代法帖之中見不到魏碑?因為魏碑不屬於正脈。魏碑,是被同化了的產物。是鮮卑族,匈奴,羯,羌,氐等民族漢化的見證。只有他們學習漢文化,沒有漢文化向不發達民族文化學習的道理。魏碑自然沒有人學習。
-
3 # 翰墨今香
《三門記》
《三門記》完成於大德七年(1303)年,這個時期正好是趙氏楷書風格的逐漸形成期,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貌。這個時期有一個人對趙孟頫的影響很大,此人就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邕,特別是李邕的《嶽麓寺碑》。
李邕的書法是二王一脈書法,他在學習二王書法的基礎上,有融入了一些北碑的書法特點,拋棄了北碑書法中的用筆呆板,而留下了其厚重的一面。
因此趙孟頫因為學李邕的《嶽麓寺碑》而兼具了一些魏碑的影子,這可能是後人懷疑趙孟頫曾學習魏碑的緣故吧。
李邕《嶽麓寺碑》
對比《三門記》與《嶽麓寺碑》就會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董其昌跋曰:
“熟視李北海《嶽麓寺碑》,乃知此碑之逼真,猶是集賢偏師耳。”《三門記》雖然是碑版楷書,然楷書中寓行書,趙孟頫去除了李邕書法中攲側勁利而變得更加渾厚方正、端莊典雅,《三門記》氣勢雄偉而不失靈便。明代的藝術鑑賞家李日華曾說:
“文敏此碑,有泰和之朗而無其佻,有季海之重而無其鈍,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趙碑第一。”這個評價還是相當高的。
所以,我們說從《三門記》開始,趙孟頫的大楷已經開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也就是後世我們說的“趙體”楷書。
《湖州妙嚴寺記》
但是,趙孟頫並沒有停止學習進步的腳步,還在不斷學習前賢的精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博採廣收,不斷充實變化自己的書風。例如再稍晚時期的《妙嚴寺記》就能看出其吸收了柳公權書法的結體,與《三門記》相比,字形變得修長了。而之後的碑版楷書基本上都是這樣。
《膽巴碑》更加的人書俱老,用筆流暢而不失嚴謹,點畫呼應顧盼、承接自然,結體上也勻稱舒適、比例合度、風姿綽約,被後世書家認為此碑是趙孟頫楷書中的第一。
《膽巴碑》
“趙體”楷書與唐代楷書相比,用筆上簡化了很多,又融入了行書筆意,變藏鋒為露鋒,轉折處變頓筆調鋒為轉筆直下,變方折為圓轉,這都是受智永和李邕的影響,加強了點畫之間的聯絡顧盼,顯得生動活潑。
啟功先生說:
“至於碑版之書,昔人視為難事。以其為昭示於人也,故體貴莊嚴,而字宜明晰。往往得在整齊,失在板滯。趙氏獨能運晉唐流麗之筆,於擘窠大字之中,此其所以尤難逮及也。”從正面肯定了趙孟頫碑版楷書的成就,即是將圓轉流麗的筆法運用到碑版之中而賦予生氣。這是趙氏楷書的最大特點。
回覆列表
三門記是趙孟頫40歲左右的作品,點畫規矩,結體方正,用筆清晰,筆鋒凌利,沒有習氣,適合初學,體會筆法。膽巴碑是趙晚年作品,結體與中年明顯不同,結字偏長,更要緊結實,行筆速度快,筆鋒多藏,趙體風貌俱足,不適合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