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lfkd43583
-
2 # 使用者6080336970269
3、《題夏博士晉王羲之右軍像》 年代: 明 作者: 劉炳 上東門外胡雛嘯,萬里塵飛洛陽道。 潛龍東渡晉中興,群馬南浮國重造。 石城巃嵸昔所都,庶事草草嗟良圖。 衣冠簡傲禮樂廢,朝廷放曠君臣疏。 大令平生最超卓,早年門第居臺閣。 內史新除典要樞,右軍任重參帷幄。 擅場翰墨出神奇,蔡衛鍾張早得之。 晝長燕寢森兵衛,日暖鵝群戲墨池。 來禽青李囊盛寄,裹鮓《黃庭》醉後題。 春風三月山陰曲,群彥流觴映修竹。 一時簪冕屬高風,百年文藻懷芳?屬。 流落斯文慨古今,後代宸聰復購尋。 小字昭陵傳玉枕,數行定武抵千金。 忽見畫圖雙眼失,采采丰神驚玉立。 羽扇蕭疏晚日晴,烏紗彷彿秋塵襲。 繁華如夢轉頭非,典午山河幾落暉。 唯有鳳凰臺上月,春風依舊紫簫吹。
4、《送丘子正以能書入都並呈徐容齋閻靖軒盧道集》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君不見古來五關虎豹守,入仕艱難無不有。 興能一札秋槐黃,芒鞋布裙天下走。 攀援龍鱗萬萬手,咳唾驪珠萬萬口。 蓬萊無路弱水隔,七上十上空白首。 邂逅登名豈不偶,選坑沉淪十八九。 光範三書徒爾忙,子公一紙焉所取。 書生身體縱著翅,飛聲未辦廷臣右。 還知氣至天地春,花者必花柳必柳。 中庸末章八引詩,三詩首言士所為。 衣錦尚絅潛雖伏,屋漏不高天聽卑。 至隱至微至顯見,鬼神森列何中欺。 鬥間有氣射古劍,石上無根生瑞芝。 快雨乍晴虹霓起,蟄蟲欲振雷霆馳。 靜中根本動中發,暗處精神明處知。 禊帖昔秘永禪師,不過紙上王羲之。 御史蕭翼百計取,公等乃有胸中奇。 胸中奇者五色筆,可以補天可活國。 宗彝作繪袞作火,可但能書梵王譯。 此之所寶玉非石,求而不藏卞和泣。 良賈韞匵什其襲,藏而不求價倍百。 公等翰墨今第一,誰雲識字不得力。 借徑文藝以致身,勳名政要無心得。 九萬里迅扶搖風,今日朝廷貞觀同。 聯翩房杜肩王魏,試人常何草封事。
5、《題羲之觀鵝圖》 年代: 明 作者: 嶽正 洛陽天子身衣青,典午橫被清談傾。 群公各抆新亭淚,諸王獨擅江東名。 王家子弟誰如玉,郎君解坦東床腹。 內史由來是散階,右軍未必非雌伏。 鞠花嗅罷倚高秋,眼中懷祖齊蜉蝣。 痴兒翻據臺司榻,羽觴漫作蘭亭遊。 填膺豪氣弸莫遏,時於行草露稜角。 能雄百代翰墨場,龍跳天門虎臥閣。 白鵝修頸西復東,瀟灑頗與吾意同。 風情一點當時目,至今傳寫畫圖中。
回覆列表
蘭亭集序/蘭亭序魏晉:王羲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譯文: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