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春秋網
-
2 # 沙中土大溪水
答非所問,只是想說,兵變不兵變不重要,註定是混戰。
統一的路複雜而漫長,根本原因就是士族不滅統一無望。
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禦外族入侵,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黃河中下游一馬平川的平原,耕種是個好地方,但打仗真不是好地方,無險可守。只有國土外擴至長城一線才能,有效防範入侵。在這地理範圍以南,沒有那個地理結構能可以完全獨立。在這背景下,只有統一才是有效防止戰爭的辦法。否則,就是春秋戰國上百萬人的廝殺。這是其他早期文明體系不多見的,走向兼併,統一是我們的歷史趨勢。秦始皇一統六國就是這一歷史趨勢。
統一背後也帶來一個大問題,就是管理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效的管理範圍也就是馬一天跑的距離。所以,邊緣地區根本無法有效管理,秦成功於嚴刑峻法,管理上也順其自然實行嚴刑峻法。但地方上的情況千變萬化,簡單的嚴刑峻法能管過來嗎?秦始皇以滅六國之威還壓得住。但始皇一滅,秦二世即亡。秦末的起義就是秦的管理不顧實際的情況,一味強調嚴格執行。陳勝吳廣起義不就是誤了行程,怎麼都要死,只有起義。這個就是仁義不施,攻守易也的感概。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後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瞭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就是一個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麼要獨尊儒術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鬥,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透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計程車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援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援。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援。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援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援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援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北韓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援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徵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徵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徵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
3 # 平安讀歷史
我認為如果曹睿不死的話,司馬懿是根本就不敢發動兵變的。司馬懿後來發動兵變,是因為終於曹魏的老臣都死得差不多了,主政的曹爽又是一個大草包。而曹魏當時的皇帝還是個小孩子,尚未親政,沒有在朝廷形成強大的威望,不足以壓制住司馬懿的野心。
而曹睿則不同,曹睿是十分聰明的君主,雖然登基的時候只有16歲,但當時還有曹操時代留下來的,忠於曹魏皇室的,大批的優秀文臣武將,他們這些人都擁護曹睿。司馬懿當時資歷和威望都不足,根本就不敢露出半點野心。當時他要是敢造反的話,曹睿滅掉他只是分分鐘的事情。而且隨著曹睿漸漸長大,在朝廷擁有了巨大的威望,得到朝野臣民的擁戴。
雖然司馬懿透過抵抗諸葛亮的北伐和向北滅掉公孫淵積累了戰功,掌握了一定的兵權。但是此時曹睿作為掌握大權的皇帝對司馬懿依然擁有巨大的壓倒性的優勢,而且那時在曹魏還有很多在資歷和威望上能夠壓制司馬懿的人。在曹睿還活著的時候,司馬懿依然只能循規蹈矩的做一個曹魏的忠臣,而不敢露出半分野心出來,否則說不定就會被曹睿給消滅了。
司馬懿後來能夠發動兵變取代曹魏是因為他實在太長壽,耗死了太多的同時代可以制約他的人。儘管如此,高平陵兵變依然是險象環生,曹爽如果下決心抵抗的話,司馬懿能否成功還是未知之數。
-
4 # 錦小馬
應該不會,或者機率會小的多。
可惜曹家三代明主,任何一個司馬家都制不住。可惜壽命60+,40+,30+,一個比一個短。
還有曹睿沒有親生兒子,還作死的自己找了個未成年的繼位;曹睿和他爹對曹室宗親的打壓太過厲害,到最後司馬懿誅殺曹爽挾持幼帝的時候,都沒有人能夠找出來反抗一下。還有吧曹睿病的時候太糊塗,被人騙改了輔政人選;最後罵一下曹爽他是個權謀白痴+沒有自知之明偏還自我膨脹的富二代。
司馬懿機敏過人,有著比諸葛亮差10點的智商,從幫曹操打下漢中就知道了。曹操、曹丕、曹睿都在臨死前託孤給司馬懿,從此看出曹家對司馬懿是多麼信賴和依靠。司馬宗族三代手握大權,雖然司馬懿忠心耿耿,但他的兒子對皇室兇相畢露,司馬師先是戰死,後司馬昭病死,終究司馬炎帶著父親和叔叔的遺願登上了晉朝的皇位,終究統一全國。
-
5 # 羽書遲
謝邀。現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影視劇認定司馬懿奪取魏國不可阻擋。其實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司馬懿之所以可以奪取政權,除了他本人傑出的才能外,魏明帝曹叡有意無意促成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魏國少了司馬懿天會塌下來嗎?絕對不可能!魏國有的是人才。曹叡之所以重用司馬懿是認為完全可以駕馭他,當然也沒有想到自己這麼短命。在臨終前不管他想沒想過要制衡司馬懿,但他的託孤搞的很臭,曹爽代表老曹家把政權送給了司馬懿,即便是太坑爹的曹爽,司馬懿仍然蟄伏了十年。足以說明不是司馬懿怎麼厲害,而是曹爽太肉了。不要說魏明帝仍在,司馬懿沒有機會,把曹爽換一個靠譜點的,曹魏也很大可能不會失去政權。
回覆列表
曹叡不死,司馬懿不會兵變的。
因為曹叡是個很聰明的君主,懂得如果利用權臣之道,司馬懿再厲害,畢竟是一名臣子,如果不是君王年幼,他是不敢欺君的。
曹叡年輕時,就很聰明,因此竟然得到了爺爺曹操的讚歎,說“你可以繼承家族基業的第三代了”,曹操是何等樣人,善於識人用人,他說曹叡行,曹叡肯定就非等閒之輩。而且,曹叡是個深藏不露的主,少時他就對母親的死耿耿於懷,怨恨郭皇后,但卻表現的對於郭皇后很恭順,從而取得了曹丕與郭皇后的好感,在曹丕選擇繼位人踟躕之時,靠自己優良的表現成功上位。
曹叡當上皇帝后,面臨內憂外患,孫權攻江夏、襄陽,諸葛亮誓師北伐,六出祈山,孟達反叛,遼東造反,鮮卑犯境,在這種情況下,曹叡從容鎮定,任用司馬懿、張郃、曹真等名將互相制衡,平定了所有的禍亂。可以說他是個睿智之主。他雖然對司馬懿很忌憚,但司馬懿對他更忌憚,如履薄冰。東吳名將陸遜就很看重曹叡,讚揚他“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以陸遜之智,完全沒有必要拍曹叡的馬屁,可見曹叡確實在天下人眼裡是個明君雄主。
司馬懿號稱冢虎,冢是墳墓的意思,按司馬懿的性格,他是一個隱忍之主,有點欺軟怕硬。如果君主硬,如曹操、曹丕、曹叡,那他就忍著,甘願為其驅使。如果君主軟弱,那他就是一支大老虎,既便是君主,也會被他吞噬。所以只要曹叡活著,他就不會發動兵變。因為他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