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灑先生MIR

    一、吳王,中國古代封爵之一。吳王本指周朝封國吳國的國君,後來成為王爵封號。主要的吳王有吳王闔閭、吳王僚、吳王夫差。漢代的吳王劉濞、三國時代的吳王孫權、晉代的吳王司馬晏 、唐朝的吳王杜伏威、唐代的吳王李恪 、吳王楊行密等。

    二、歷代吳王

    1周朝吳王

    吳王闔閭

    闔閭(?—前496),[4] 春秋時期吳國第24任國王,又作闔廬,姓姬,名光,吳順王諸樊之子,諡號吳道王,故又稱“公子光”。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軍事家,為“春秋五霸”之一。

    趙曄《吳越春秋》:“始任賢使能,施恩行惠,以仁義聞於諸侯。司馬貞《史記索隱》:“太伯作吳,高讓雄圖。周章受國,別封於虞。壽夢初霸,始用兵車。三子遞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稱闔閭。王僚見殺,賊由專諸。夫差輕越,取敗姑蘇。甬東之恥,空慚伍胥。

    吳王僚

    吳王僚[5] (?—前514年),姬姓吳氏,名僚,號州於。吳王夷昧之子。春秋時期吳國第23任君主,前526年─前514年在位。後被其堂兄弟吳公子光的刺客專諸刺殺。

    吳王夫差

    夫差(?—前473年)[6] ,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

    2漢代吳王

    劉濞(bì)(前216年-前154年),沛郡豐邑(今徐州豐縣)人,漢高祖劉邦之侄,西漢諸侯王。

    劉濞性情極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公元前196年,滿二十歲的劉濞受封為沛侯,英布反時,劉濞以騎將,隨從劉邦破英布軍。劉濞從軍有功,漢高祖又顧及吳郡接壤東越等國,乃需選壯王鎮之,公元前195年,劉邦懼怕江東人士不服他的皇權,故而封劉濞為吳王,都於沛(江蘇沛縣),改當年劉賈所封的荊國為吳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江蘇省揚州市)。劉濞懼怕江南,故而不敢以荊國舊都——吳縣(今蘇州)為其國都。

    劉濞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並招納工商和“任俠奸人”,以擴張割據勢力,圖謀篡奪帝位。當時,由於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

    漢文帝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聽從大夫賈誼的建議,就開始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漢景帝採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王國封地。劉濞謀劃了“清君側”的策略,以誅晁錯為名,聯合楚趙等國叛亂便在公元前154年,帶領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後被漢軍主將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中央廢除。

    3曹魏吳王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了孫劉聯盟,兩軍聯合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軍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4晉朝吳王

    司馬晏(281年-311年),字平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三子,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異母兄弟,晉愍帝司馬鄴的父親。西晉宗室,晉懷帝時期重臣。

    太康十年(289年),受封吳王。歷任射聲校尉、後軍將軍。永康元年(300年),因同母兄淮南王司馬允討伐趙王司馬倫被殺事件牽連,貶為賓徒縣王。後改封代王,不久復封吳王,升任上軍大將軍、侍中。

    永嘉年間(307年―312年),擔任大將軍、太尉,後因視力不佳、風疾等病無法上朝。永嘉五年(311年),漢趙軍隊攻入洛陽,司馬晏與眾多宗室一同遇害,時年三十一歲。其子司馬鄴即位後,追諡敬王,追贈太保。

    5唐朝吳王

    吳王杜伏威(?-624年),隋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齊州章丘人。

    自幼家貧,慣於偷盜,與輔公祏是刎頸之交。輔公祏常從姑家裡偷羊送給杜伏威吃。因盜案案發,官府追捕,兩人落草為寇,時年十六。

    大業九年(613年),與輔公祏率眾起義。後轉戰到淮南,漸漸擴張勢力,自稱將軍,陸續合併苗海潮部、趙破陣部等起義軍,勢力大增,屯並六合,威脅江都,連敗隋將宋顥、公孫上哲、陳稜等,在淮南的歷陽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又合併江淮各部,佔有江淮間廣大地區。

    大業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武德二年,投降唐朝,授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封吳王,賜姓李。次年,擊敗李子通,將根據地遷至江南的丹陽。武德四年,唐軍攻圍洛陽,杜伏威遣兵助戰。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召杜伏威入朝,臨行前以輔公祏留守丹陽,將兵權交給右將軍王雄誕,輔公祏心生不滿。朝廷杜以伏威為太子太保兼行臺尚書令,以示寵遇。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輔公祏偽稱接到杜的命令起兵反唐,兵敗被殺。不久,輔公祏偽造的書信被發現,李淵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之官,並籍沒其家眷。

    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暴卒於長安。李世民即位後,知杜伏威冤,將其赦免。

    吳王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隴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為吳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師。永徽四年(654年),因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神龍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

    吳王楊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人[1],唐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

    唐乾寧二年(895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農郡王。天覆二年(902年),進中書令、封吳王,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唐朝諡武忠王,吳國武義年間改諡孝武王,楊溥即帝位時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於江淮舉起割據大旗,遏止朱溫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範圍動亂。其奠基之吳國,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的局面得以實現,為禪代的南唐奠定基礎,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有“十國第一人”之譽。

    6明朝吳王

    朱允熥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封郡王。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冊兵馬指揮趙思禮女為朱允熥之妃。

    建文元年(1399年),封吳王,建藩杭州,未就藩,靖難之役起。

    燕王入京師後,降封廣澤王,居漳州。

    1402年九月,召還,廢為庶人,錮鳳陽。

    永樂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詐稱蜀府崇陽王朱悅燇為“建文君”,意在謀反,朱允熥遂於是年暴卒。年僅39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最喜歡的課外書是什麼?